书评
人类迷恋暴力,因此禽兽不如?
作者 [美] 希拉里·罗斯纳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4年06月25日
32
版)
|
《野兽》(Beasts),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2014年3月,213页。 |
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对同族和异类做出了太多无意义的残酷行为,扰乱了自然界。然而,若据此认为人类是以“暴力”作为整个物种的标签,未免有失偏颇。
人类总喜欢吹嘘自身在这个多样化的世界中的独特性。我们为自己感到骄傲,是因为我们因大脑发达而有能力俯瞰众生,以及由此衍生的、与统称为“自然”的其他事物的区隔。
不过,在知名作家、心理学家杰弗里·马森看来,人类独特性的最显著表征既不是语言能力,也不是能够实施创造性行为的潜能,而是我们那“非凡的施暴能力”。
马森的新著《野兽》篇幅不长,却让你真心感到自己和同伴的邪恶。他写道:“我们很特别——特别坏。在我们人类侵占和毁灭一切之前,地球本来是运转得很好的。”
马森认为,人类经常相互虐待,这从屡禁不绝的种族冲突、战争、屠杀、酷刑中可见一斑;至于人类对其他物种的虐待,可以从农业工厂化、森林砍伐、象牙制品、皮毛大衣中找到蛛丝马迹。单就这一点,他是很难辩驳的。马森的书寻求对个中原因的理解,并回答“什么才能让我们从这种自我毁灭的迷幻中清醒过来”的问题。的确,这是种高尚的追求。
在马森看来,我们并不是生而残酷的。正常人的基因里并没有强奸和抢劫的编码。他以心理分析大师和弗洛伊德档案管理者的身份推断称,导致暴力倾向的原因是一种全种群的创伤。“我们如此暴力,”他写道,“至少可以用共同的创伤性记忆作为部分解释。”
什么经历才能让一个种群全体受创呢?马森认为是农业。他说,有农业之前,“人们在发生冲突时会选择逃走,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他们冒生命危险去保护。”财产带来战争,战争带来酷刑。但真正的问题深藏在我们的灵魂中,产生于我们开始饲养动物作为食物之时。随着农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动物驯养衍生出了一种残酷和虐待的文化,”马森写道。
这是非常有趣的论点。可惜,马森在展开进一步推理时将自己绊倒了。例如,他认为,在实施“没有明显目的、被我定义为残酷的暴力方面”,人类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在这之后的第3页,他描述了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视频;在视频中,一群虎鲸在围猎一条小灰鲸,把它从母灰鲸身边抢走,然后扯出它的舌头,让它痛苦而死。这些杀戮者并不想吃掉这条小灰鲸,而且也不需要后者的舌头,换言之,它们只是喜欢这样做而已。如果这种毫无理由的血腥举动不算是残酷的话,那么,我真无法想象还有什么是真正残酷的。
《野兽》一书突出了人类针对野生动物的、毫无根据的偏见。为什么我们会使用“牲口”或“禽兽”等字眼来形容暴虐或残忍的人,而这类行为实际上更多地是由人而非动物实施?为什么我们会害怕和憎恨狼和鲨鱼等食肉动物,而在现实中被它们伤害的风险很微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琢磨的,马森相信,对答案的求索,终归会帮助我们成为更富同情心的物种。
不幸的是,他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回答本书提出的问题。书中讲到,研究人类暴力的起源是值得的,“因为这让我们有扭转自我的可能性”。然而,他根本未能提出任何处方,告诉我们怎样通过行动扭转现状。有人曾经狂想,要做到这点,就得让全世界的人都成为素食者——这是一种有助于缓解从动脉阻塞到水资源匮乏等问题的低成本对策。但是,让各国人民统统吃素短期内并不现实,马森显然是知道这点的。如果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些做法已经扭曲了真正的人性”,他转而表示,“就会有助于我们朝正确方向进发”。什么才应该是我们的真实人性呢?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这种素养呢?也许,他打算把相关主题留到下部著作再说?
人类已极大地扰乱了地球,给其他生物带来了痛苦。这的确是现实,但只是整幅图像的一半。对我们特有的同情心和善良倾向,《野兽》只是一带而过。其实,马森自己也在相关章节中承认,“把人类说成是无可救药地与暴力绑在一起,这是不对的。”对人类感到失望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仍需保留一点乐观;如果连希望的火花都没有了,我们就注定要堕落了。
美国《纽约时报》
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对同族和异类做出了太多无意义的残酷行为,扰乱了自然界。然而,若据此认为人类是以“暴力”作为整个物种的标签,未免有失偏颇。
人类总喜欢吹嘘自身在这个多样化的世界中的独特性。我们为自己感到骄傲,是因为我们因大脑发达而有能力俯瞰众生,以及由此衍生的、与统称为“自然”的其他事物的区隔。
不过,在知名作家、心理学家杰弗里·马森看来,人类独特性的最显著表征既不是语言能力,也不是能够实施创造性行为的潜能,而是我们那“非凡的施暴能力”。
马森的新著《野兽》篇幅不长,却让你真心感到自己和同伴的邪恶。他写道:“我们很特别——特别坏。在我们人类侵占和毁灭一切之前,地球本来是运转得很好的。”
马森认为,人类经常相互虐待,这从屡禁不绝的种族冲突、战争、屠杀、酷刑中可见一斑;至于人类对其他物种的虐待,可以从农业工厂化、森林砍伐、象牙制品、皮毛大衣中找到蛛丝马迹。单就这一点,他是很难辩驳的。马森的书寻求对个中原因的理解,并回答“什么才能让我们从这种自我毁灭的迷幻中清醒过来”的问题。的确,这是种高尚的追求。
在马森看来,我们并不是生而残酷的。正常人的基因里并没有强奸和抢劫的编码。他以心理分析大师和弗洛伊德档案管理者的身份推断称,导致暴力倾向的原因是一种全种群的创伤。“我们如此暴力,”他写道,“至少可以用共同的创伤性记忆作为部分解释。”
什么经历才能让一个种群全体受创呢?马森认为是农业。他说,有农业之前,“人们在发生冲突时会选择逃走,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他们冒生命危险去保护。”财产带来战争,战争带来酷刑。但真正的问题深藏在我们的灵魂中,产生于我们开始饲养动物作为食物之时。随着农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动物驯养衍生出了一种残酷和虐待的文化,”马森写道。
这是非常有趣的论点。可惜,马森在展开进一步推理时将自己绊倒了。例如,他认为,在实施“没有明显目的、被我定义为残酷的暴力方面”,人类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在这之后的第3页,他描述了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视频;在视频中,一群虎鲸在围猎一条小灰鲸,把它从母灰鲸身边抢走,然后扯出它的舌头,让它痛苦而死。这些杀戮者并不想吃掉这条小灰鲸,而且也不需要后者的舌头,换言之,它们只是喜欢这样做而已。如果这种毫无理由的血腥举动不算是残酷的话,那么,我真无法想象还有什么是真正残酷的。
《野兽》一书突出了人类针对野生动物的、毫无根据的偏见。为什么我们会使用“牲口”或“禽兽”等字眼来形容暴虐或残忍的人,而这类行为实际上更多地是由人而非动物实施?为什么我们会害怕和憎恨狼和鲨鱼等食肉动物,而在现实中被它们伤害的风险很微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琢磨的,马森相信,对答案的求索,终归会帮助我们成为更富同情心的物种。
不幸的是,他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回答本书提出的问题。书中讲到,研究人类暴力的起源是值得的,“因为这让我们有扭转自我的可能性”。然而,他根本未能提出任何处方,告诉我们怎样通过行动扭转现状。有人曾经狂想,要做到这点,就得让全世界的人都成为素食者——这是一种有助于缓解从动脉阻塞到水资源匮乏等问题的低成本对策。但是,让各国人民统统吃素短期内并不现实,马森显然是知道这点的。如果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些做法已经扭曲了真正的人性”,他转而表示,“就会有助于我们朝正确方向进发”。什么才应该是我们的真实人性呢?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这种素养呢?也许,他打算把相关主题留到下部著作再说?
人类已极大地扰乱了地球,给其他生物带来了痛苦。这的确是现实,但只是整幅图像的一半。对我们特有的同情心和善良倾向,《野兽》只是一带而过。其实,马森自己也在相关章节中承认,“把人类说成是无可救药地与暴力绑在一起,这是不对的。”对人类感到失望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仍需保留一点乐观;如果连希望的火花都没有了,我们就注定要堕落了。
美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