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阿拉伯独立功臣还是殖民主义代言人

格特鲁德·贝尔:英国女外交官缔造现代伊拉克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4年06月25日   13 版)

    格特鲁德·贝尔

    格特鲁德·贝尔帮助建立的伊拉克博物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官格特鲁德·贝尔来到巴格达,促成了现代伊拉克的建立。如今,随着该国重陷战乱,这位争议女性的面孔再度浮现在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

    一尊白人女性的半身像,曾被镌刻在伊拉克博物馆拱门上的显眼位置。与它一同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还有一块牌匾:“阿拉伯人将永远怀着感情铭记您。”于1926年埋骨巴格达的英国外交官格特鲁德·贝尔,不仅是博物馆的创办者,也是现代伊拉克的“助产士”。

    这段碑文中包含的是真诚的友谊,还是在为殖民主义涂脂抹粉?贝尔生前的所作所为,与当今的伊拉克局势有无关联?一切都要从作为现代国家的伊拉克诞生之初说起……

    创造一个国家是她的使命

    在全世界最可怕的沙漠艰难跋涉数月后,格特鲁德·贝尔终于抵达巴格达。这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遭遇过部落和盗匪的恐吓,也曾在20年没见过一个西方人的市镇失去自由。

    时值一个世纪前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仅几个月,巴格达的执政者依然效忠于奥斯曼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官员将贝尔上下打量许久,才勉强相信这个固执的女人是考古学家和文化学者,同意她开始沙漠之旅——此前,他们的确见过如此疯狂的外国探险家。

    事实上,贝尔受英国情报机关指派。上级事先告诉她,如果陷入麻烦,政府不会伸出援手。

    为帮助阿拉伯人推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英国一度与当地宗教领袖埃米尔·侯赛因建立了同盟。作为回报,英国开出的条件近乎奢侈——几乎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独立。

    但阿拉伯人不知道,就在这份协议签署几个月后,伦敦又与协约国盟友法国达成秘密交易——瓜分阿拉伯世界最富庶的土地,留给未来的阿拉伯国家的,只有贫瘠的荒野。

    让英国心动的,是当时在伊拉克南部刚刚冒头的丰富石油资源。为此,他们对与侯赛因的协议进行了小小的“修改”,规定将对该地区进行“特殊行政安排”。此后不久,摩苏尔及其北部地区也传来勘探出丰富油气的消息,列强的目光随之变得更为贪婪。

    彼时,阿拉伯独立的承诺已成一纸空文。法国如愿得到了叙利亚和黎巴嫩,英国则盘算着利用奥斯曼帝国瓦解后留下的权力真空重划阿拉伯世界的版图,把摩苏尔、巴格达、巴士拉3个半自治省融合为一个新的国家,并置于自身的羽翼之下。

    有了在大战初期积累的经验,1917年,精通阿拉伯语、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贝尔再次领命出发,前往巴格达,扮演这个“人造国家”的设计师。

    表面上,她是英国政府特使,暗地里,她以专家和谈判者身份操纵选举、扶植效忠于英国的费萨尔王朝、组建政府,重划疆土。很多决定性的会议都是在贝尔的住所召开的。

    这位相貌平凡的女子对新生的伊拉克信心百倍。她曾在家书中得意洋洋地写道:“离开人世前,我将看到费萨尔统治这片广阔的土地。”

    “献身于伊拉克的殖民者”

    如果没能在1911年偶遇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贝尔的人生也许不会被这个身兼考古学家和间谍双重身份的“有趣男孩”带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1868年,贝尔出生于一个富裕的铁器制造商家庭,1886年进入牛津大学,成为该校历史上首名获一等学位的女性。这位满腹诗书、特立独行的帅气少女,对同时代其他女性的“虚荣和肤浅”厌恶不已,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名优越感强、眼高于顶的千金小姐。

    1892年,出于兴趣自学了波斯语的贝尔,来到叔父担任大使的伊朗,完成了她的第一本游记,也邂逅了人生中第一段爱情。然而,与贝尔私定终身的年轻外交官亨利·卡多根,因无力养家和赌博恶习,没有获得腰缠万贯的女方父亲的认可。

    为排遣抑郁,贝尔开始了环球旅行,并于1910年重返中东。

    这是个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无处不在的地方,凭借当地毒贩的信任和贝多因酋长的青睐,贝尔在其他探险家不敢深入的沙漠地带游走自如,旅途达3万多公里。她穿裙裤骑马,每天12个小时精力充沛,甚至毫不犹豫地饮用水塘里的水。

    如果不开口,很少有人能从赤褐色的头发以及矮小瘦弱的外表辨识出贝尔的性别。不过,她总是随身携带锡制浴盆、整套陶瓷餐具,和一件正式的晚宴礼服。

    参与创建伊拉克的那些日子里,贝尔是巴格达上镜率最高、受欢迎程度最高的外国面孔之一。美国游客称她为“第一位伊拉克公民”,阿拉伯人叫她“Al Khatun”,意为受尊重的高贵女性。她每天都去骑马、游泳,在公众场合一支接一支烟地吞云吐雾,丝毫不掩饰自己是无神论者的事实。在阿拉伯人簇拥下,她似乎比在劳伦斯身边惬意得多。

    实际上,早在1919年,英国对中东的图谋曝光前,这对曾经志同道合的伙伴就已分道扬镳。劳伦斯反对伦敦的所作所为,贝尔则成为后者坚定的拥趸和执行者。

    劳伦斯尊重贝尔的学识之余,认为她“没有思想深度”,在政治上是棵“墙头草”。即便如此,如今,在伊拉克工作的英国女性还时常被当地人唤作“格特鲁德小姐”。

    “她是个殖民主义者,没错,但她似乎完全献身于这个国家。”伦敦的考古学家拉弥亚·威尔告诉英国《每日电讯》报。

    预见到石油将成为麻烦

    在中东的沙漠中凭空创制一个国家绝非易事。一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覆亡,给这个“碧绿眼睛的英国女人”留下了巨大的烂摊子:摇摇欲坠的基础设施在一夜间崩溃,家具、门窗和一切能带走的东西被抢掠一空,英国人不得不从头开始,重建教育和医疗设施。

    更关键的是,不同宗教与族群间累积多年的恩恩怨怨,让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很难坐到一起共商国是,给伊拉克此后一个世纪的政局埋下了隐患。

    正如美国“每日野兽”网站载文指出,此时的贝尔,并没有脱去殖民者屈尊俯就的傲慢和家长式作风。在她看来,“美索不达米亚是个未开化的国度,伊拉克只能用强权统治”。她的手腕也显得粗暴:提升逊尼派穆斯林和其他少数派的地位,压制人口占多数的什叶派。

    事实证明,她低估了什叶派领导人,尤其是神职人员的力量。在镇压什叶派起义的一系列行动中,数百名英国军人和近8000名伊拉克人丧生。

    时间来到1921年,贝尔终于能够“在办公室里愉快地划出伊拉克南部沙漠的边界线”,并将一位令英国满意的领袖推上宝座。作为惟一的候选人,费萨尔获得了96%的“选民支持”,而当时,这片土地上的绝大多数民众根本不识字。

    “巴格拉到处都是玫瑰和祝福。”贝尔心满意足地在书信中写道,“他们为打破土耳其人的统治、重获自由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个过程中的艰辛曲折,很难一言以蔽之。伊拉克建国后,贝尔因过度劳累倍感虚弱。即便如此,她坚持每天5点半起床,锻炼15分钟,在花园散步到6点,6点40分吃一个鸡蛋和一些水果作为早餐,15分钟后坐上汽车,7点准时到达办公室。

    和大英帝国的所有殖民地总督一样,她常常需要在办公室会见一连串的部落酋长、阿拉伯官员或大吐苦水的普通民众。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称,贝尔的书信在五角大楼流传,西方领导人试图从这位技巧高超的外交官的见解中寻找灵感,以解决当前的麻烦。而她本人也对伊拉克的命运有些许预见:

    “当然,石油就意味着烦恼。”她写道,“可恶的东西!”

    功成身死,为政治还是爱情

    如今,极端势力几乎席卷了伊拉克半壁江山,重陷战乱的巴格达城内依然残垣断壁,贝尔长眠的公墓也杂草丛生,少有游客踏足。然而,1926年7月她与世长辞时,这座城市几乎万人空巷,教派领导人、部落酋长和普通市民,纷纷追随灵柩来到她的安息之地。

    关于贝尔之死,官方说法是,繁重的工作和酷热的气候,让她“纤弱的身体无法承受”。实际上,这位一生传奇的“沙漠女王”是因吞食过量安眠药,而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纽约时报》称,眼见“建国大业”已成,新生的伊拉克不再需要她,贝尔逐渐陷入抑郁。1923年,失宠于当局后,贝尔将生命的最后岁月投入最初热爱的考古学中,潜心收集两河流域古文明的无价珍宝,建立起了伊拉克博物馆。

    英国《每日电讯》报则将她对生命的绝望归结为在情感世界中的屡次失意。

    1913年,年届四旬而依然单身的贝尔,爱上了一名有着电影明星般俊朗外表的勇敢军官——陆军上校查尔斯·道蒂-怀利,但对方已有家室。

    这段没有出路的感情走到第三年,夹在两个女人之间的怀利同时面临两人的自杀威胁。对流言蜚语嗤之以鼻的贝尔情深意切地在信中写道:“要么你这么做(离婚),要么一无所有。没有你我活不下去。”1916年,被身边人认为心存死志的怀利在土耳其殉职。

    尽管对她的历史评价争议颇多,贝尔对伊拉克的影响力毫无疑问。时隔百年,许多年长的伊拉克人仍然亲切地称她“贝尔小姐”或“沙漠的女儿”。

    “英国人和美国人应该从贝尔小姐的经历和历史教训中汲取经验,”守护巴格达外国人墓地的阿里·曼苏尔告诉英国广播公司,“伊拉克的处境一直是那样艰难。”

 

格特鲁德·贝尔:英国女外交官缔造现代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