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洛伊丝·康纳:美国女摄影师与中国结缘

本报特约撰稿 穆康德 《 青年参考 》( 2014年06月11日   31 版)

    康纳镜头中的云南

    洛伊丝·康纳

    康纳镜头中的白菜(拍摄地:吉林省长春市)

    康纳镜头中的荷花船(拍摄地:北京北海公园)

    ■美国女摄影师洛伊丝·康纳和中国有缘。

    ■在过去30年中,她曾在中国教摄影课,一次次探访中国,拍摄中国的山山水水和建筑。

    ■她关注厚重的中国历史,也关注日新月异的中国当下。

    机缘巧合成为摄影师

    在摄影界,美国女摄影师洛伊丝·康纳赫赫有名。

    康纳的摄影风格受中国卷轴画启发,擅长拍摄黑白色调的宽幅照片。

    她完成了几个系列摄影项目,比如“北京:当代与帝国”、“桂林和漓江”、“丝绸之路”、“长江”、“荷花”等。一些作品,比如“荷花”系列、中国的河流风光,犹如中国传统的绘画。她的作品曾在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大英图书馆中展出。

    1951年出生的康纳说,自己是个“风景收藏者”。

    过去30年里,她带着相机行走在中国的土地上,拍摄承载了厚重历史、别有韵味的中国图景。

    她作品的主题横跨3个世纪:19世纪清朝的繁盛和衰落、20世纪的中国革命、21世纪的中国。她用影像记录了中国美丽的风景、具有独特神韵的东方建筑,还有一个又一个中国人。

    她的新书《北京:当代与帝国》及同名展览中,呈现出电影般的场景:虬枝盘曲的树木、壮观的皇家园林、冷峻的现代建筑……

    “北京:当代与帝国”摄影展从今年3月30日起在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举办,6月29日闭幕。

    是什么促使她成为摄影师?

    “在某种程度上,这说不清道不明。”康纳说,“我开始做这件事,然后感觉到一发而不可收。”

    她告诉《纽约时报》,走进摄影的世界纯属机缘巧合。

    童年时,她跟随家人外出旅游。途中,她瞥见车窗外如画的景色,从此如痴如醉。这无意中的一瞥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她意识到,必须到中国看看

    康纳在宾夕法尼亚州南部长大。十几岁时,她跟身为画家的邻居学习绘画。后来,她到了纽约,准备学习时装设计。她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找了份秘书工作,用这份薪酬补贴房租。

    出于好奇,她学习了踢踏舞和摄影。新学院大学的摄影老师菲利普·哈尔斯曼问她,为什么要学习时装设计。

    “我答不上来。”康纳说,她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时装设计。

    在这位摄影老师的开导下,她转到位于纽约的普拉特艺术学院学习摄影。在那里,她首次接触到大画幅相机。

    “把相机放在三脚架上,这让我可以(在拍摄过程中)暂时停下。”她说,“这种相机确实很适合我,因为我喜欢沉思。”

    白天她去上学,晚上在联合国总部工作,直到午夜才能吃上“午餐”。日子过得辛苦,但这份薪酬让她买得起相机镜头和三脚架。

    “我爱旅行,”她说,“在路上,我会把眼前的风景想象成中国等我没去过的地方。”

    从1979年到1981年,康纳在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摄影专业研究生。明朝山水画出现在她的选修课程中。在课堂上,她被中国漓江的美景打动。在她看来,这样的美景带有“苏斯博士式风格”(苏斯博士是美国儿童文学家、教育学家,他创作的教育绘本在西方家喻户晓)。

    “我问教授,中国画家为什么要凭空想象出那种风景。”她回忆道,“他告诉我,‘这地方真真切切地存在’。”

    就在那一刻,康纳意识到,必须到中国看看。

    用影像记录中国的变迁

    1984年,康纳获得古根海姆奖学金。她离开联合国总部,成为全职摄影师,开始了在中国的旅行。从那以后,无穷的好奇心一次又一次驱使她到中国取景。

    康纳接触到的中国山水画让她有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拍摄角度。她使用特殊的相机拍摄风景。这种相机原本被用于拍摄大型聚会,巨大的底片能确保聚会中的每个宾客都被拍得清清楚楚。

    这种相机重约18公斤。扛着这个大家伙的康纳成了“女汉子”。她说自己身体强壮,每天跑步一个多小时不成问题。

    在对中国的一次次探访中,她注意到中国的诸多变迁,一些建筑和城市似乎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

    如果说《中国银行在建内景》等作品展现了当代的中国样貌,那么,《圆明园长春园孤寂的拱门》等展现出清朝的“帝国样貌”。《圆明园长春园孤寂的拱门》展示了一座被积雪覆盖的残缺的拱门,两侧的树木无精打采。1860年,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之手。这些断壁残垣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留下的创伤。

    2003年,康纳在中国美术学院(位于杭州)执教,教风光摄影课。她说:“中国是我的缪斯。”

    对她来说,荷花拥有恒久的吸引力

    在中国游历期间,康纳和深谙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澳大利亚学者白杰明长期合作。她深深地爱上了荷花。荷花成为她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康纳回忆说,一年夏天,天下着雨,“我被淋得像个落汤鸡,只想赶紧回家冲个澡。突然,我看到了荷花,还有荷叶上亮晶晶的水珠。”

    从1991年秋到2000年夏,康纳在耶鲁大学教摄影。既不旅行也不上课的时间里,康纳在家里冲洗照片。

    这件事她做得极为认真。她希望自己的作品逼真、可信,为此付出多少时间都是值得的。“最重要的不是艺术生涯或者滚滚财源,而是有分量的照片集或者传世作品。”康纳说。

    “阿杰特是绝好的榜样。”她说。法国摄影师尤金·阿杰特“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作品上,他给我们留下了深邃广博的传世佳作。我希望自己也能拿得出这样的作品。我并不追求名声、财富,也不追求认同感,因为我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这样的东西”。

    对康纳来说,荷花拥有恒久的吸引力。

    美国《侨报》称,2012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负责人何慕文策划了《中国花园:亭阁,书斋,退隐之地》特展,让民众欣赏平时难得一见的中国历朝历代的园林绘画。2004年康纳在杭州西湖畔拍摄的巨幅荷花出现在此次展览中。

    在康纳的一组作品中,荷花散而不乱。凝视良久,你甚至可能看到村庄、人、人的面部甚至眼睛。

    “看着荷花,我想哭一场,想一直拍下去,直到胶片用完。”康纳说,“等到真用完了胶卷,我只想坐在那里。我不想停下来。可以做的事太多了,但人生苦短。”

 

洛伊丝·康纳:美国女摄影师与中国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