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买房,海外置业
外媒:中国人拿了美国80%的投资签证
本报记者 张宝钰
《
青年参考
》(
2014年05月28日
26
版)
|
4月10日,为期4天的2014北京春季房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项目参展,其中海外项目占到半数。 □图片来源 CFP |
近来,中国楼市开始走低,相比之下,中国人在欧美城市买房置地的热情却日渐高涨。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报道称,去年,美国80%的投资签证发放给了中国人。
中国购房大军登陆纽约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近日报道,2013年美国政府向中国人发放的投资签证数量为6895人,占发放总数的80%,而2011年,获得该签证的中国人还不到2500人。
《福布斯》写道,“这是有根据的”——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腾飞造就了无数新亿万富豪,他们急切地想投资美国房地产,或为自己在这里就读的子女置办一处房产。在美国买房,也是很多中国富人新的财富保值方式。其中,纽约是他们最青睐的城市之一。
尼基·菲尔德是美国苏富比房产公司的经纪人,她向美国《纽约时报》讲述了跟中国买家打交道的趣事。
菲尔德经常到亚洲出差,但汉语还不流利。更重要的是,她搞不懂与中国人打交道所需的“处事礼仪”:包括见面礼节、欢迎礼品、座次和餐桌礼仪等。她觉得这些太微妙。
她说,理解中国人的谈判方式是一大挑战。他们对风水很看重。“中国人买房的最终决定,往往缘自风水观念。”此外,数字也很重要,“8”是吉利的代表,因此,一些跟“8”相关的楼层早已售出。
相比高净值投资者,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开发商才是美国房市的最大金主。
2013年12月,中国绿地集团豪掷48亿美元,开发纽约大西洋广场的楼盘,该项目占地面积约8.9万平方米。此举让《纽约时报》感叹为“大手笔”,并称“这是纽约20年来最大规模的房地产单体项目”。
其实,早在2013年5月,SOHO中国就斥资7亿美元投资了曼哈顿的写字楼和别墅项目。SOHO中国CEO张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伦敦房价上涨太快,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纽约。”
去年年末,另一项中国买家完成的交易也让很多外媒叹为观止。美国《华尔街日报》直接以“中国投资者拿下纽约地标建筑”为题发表文章。报道称,中国民营企业复星国际以7.25亿美元收购了位于曼哈顿下城的60层写字楼。这是2013年中国投资者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中规模最大的交易之一。
路透社刊文称,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人成了纽约公寓最大的外国买家,他们“夺走了俄罗斯人的地盘”。
中国国内房地产市场观望情绪浓烈
中国买家在海外频频出手,与国内房产遭遇冷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苏华(音)是深圳某楼盘的房产经纪人,去年,拿到了公司数额最高的奖金。他回忆,那时是投资的高潮,深圳家庭买楼卖楼非常热闹,外地的投资者也很常见。
但到了今年,楼市好景不再。上周晚些时候,他坐在冷清的办公室里,对《纽约时报》记者表示:“桌子上的电话一直很安静,没什么人预约看房,相比去年,业务量已缩减了一半。”更令他担忧的是,国内房地产市场还没有升温的迹象。
进入2014年,内地房地产市场投资增速持续下降。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态致使市场观望情绪愈发浓烈,交易量也明显减少,一些城市的房价显露回落的苗头。
多地出台的限购松绑政策,也被很多媒体解读为国家的“救市”策略。
房地产专业研究机构——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最近发布的《2014年度35城商品房供求关系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08~2013年,在其重点监测的35个城市中,有29个城市的商品住宅总量供过于求。这意味着,房市供大于求的城市超过八成。
“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办,”苏华说,“如果生意继续不景气,或许我会考虑兼职卖保险。”
为何“冰火两重天”?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景为何出现?
内地媒体推测,中国投资者青睐海外楼盘,源于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追求更广的投资渠道、高品质子女教育、养老休闲等内在需求的推动。
《纽约时报》则指出,越来越多的中国房企踏上“出海”征程,首先是由于这些企业已迈入“千亿”时代(房地产全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需要更大、更广阔的市场环境;其次,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的过程。
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中国严厉的政府调控以及大量保障房建设,给房地产企业未来的增长空间造成了挤压。《纽约时报》称,“房地产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推动业绩增长的引擎”。
《华尔街日报》提到了中国房地产企业万科试水海外的原因。该报引用公司高层的话称,是一线城市的限购政策把万科推向了海外。“限购令让有钱人基本失去了购房的资格,这些投资很可能会流向国外。万科由此启动国际化策略,同时也锁定新一波移民潮的海外置业需求。”
中资投资海外房地产市场才刚开始
除了美国,在世界各大市场均能见到中国买家的身影。从英国伦敦到东南亚柬埔寨,从纽约曼哈顿到德国汉堡,很多城市的地标项目都成为中国买家的囊中物。
香港《南华早报》披露的消息显示:澳大利亚开展的面向富人的投资移民计划,10位申请者中有9位就来自中国,2013年是该计划实施的头一年,就成功吸引2.938亿美元的投资;加拿大虽然在今年上半年取消了投资移民计划,但资料显示,申请加国投资移民的人群中,76%是中国内地人。
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全球所有的商业房地产交易额为5630亿美元,中资占比不到2%。美国房地产资本管理公司仲量联行中国区总监夏扬扬对路透社表示:“对中资企业来说,在国际市场投资现在才是开始。”
《华尔街日报》指出,一些中国企业大亨高调交易——比如SOHO中国收购纽约通用汽车大楼50%的股份,只是例外。大多数中国买家目前都还在研究市场,持观望态度,不愿达成交易。
“随着买家对国际房地产市场越来越了解,会有更多人涉足这一领域。”夏扬扬说。
路透社也认为,在中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企跟海外本土企业相比“会更有资金优势”,中国人跨出国门、投资世界目前看只是开始。
近来,中国楼市开始走低,相比之下,中国人在欧美城市买房置地的热情却日渐高涨。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报道称,去年,美国80%的投资签证发放给了中国人。
中国购房大军登陆纽约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近日报道,2013年美国政府向中国人发放的投资签证数量为6895人,占发放总数的80%,而2011年,获得该签证的中国人还不到2500人。
《福布斯》写道,“这是有根据的”——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腾飞造就了无数新亿万富豪,他们急切地想投资美国房地产,或为自己在这里就读的子女置办一处房产。在美国买房,也是很多中国富人新的财富保值方式。其中,纽约是他们最青睐的城市之一。
尼基·菲尔德是美国苏富比房产公司的经纪人,她向美国《纽约时报》讲述了跟中国买家打交道的趣事。
菲尔德经常到亚洲出差,但汉语还不流利。更重要的是,她搞不懂与中国人打交道所需的“处事礼仪”:包括见面礼节、欢迎礼品、座次和餐桌礼仪等。她觉得这些太微妙。
她说,理解中国人的谈判方式是一大挑战。他们对风水很看重。“中国人买房的最终决定,往往缘自风水观念。”此外,数字也很重要,“8”是吉利的代表,因此,一些跟“8”相关的楼层早已售出。
相比高净值投资者,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开发商才是美国房市的最大金主。
2013年12月,中国绿地集团豪掷48亿美元,开发纽约大西洋广场的楼盘,该项目占地面积约8.9万平方米。此举让《纽约时报》感叹为“大手笔”,并称“这是纽约20年来最大规模的房地产单体项目”。
其实,早在2013年5月,SOHO中国就斥资7亿美元投资了曼哈顿的写字楼和别墅项目。SOHO中国CEO张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伦敦房价上涨太快,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纽约。”
去年年末,另一项中国买家完成的交易也让很多外媒叹为观止。美国《华尔街日报》直接以“中国投资者拿下纽约地标建筑”为题发表文章。报道称,中国民营企业复星国际以7.25亿美元收购了位于曼哈顿下城的60层写字楼。这是2013年中国投资者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中规模最大的交易之一。
路透社刊文称,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人成了纽约公寓最大的外国买家,他们“夺走了俄罗斯人的地盘”。
中国国内房地产市场观望情绪浓烈
中国买家在海外频频出手,与国内房产遭遇冷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苏华(音)是深圳某楼盘的房产经纪人,去年,拿到了公司数额最高的奖金。他回忆,那时是投资的高潮,深圳家庭买楼卖楼非常热闹,外地的投资者也很常见。
但到了今年,楼市好景不再。上周晚些时候,他坐在冷清的办公室里,对《纽约时报》记者表示:“桌子上的电话一直很安静,没什么人预约看房,相比去年,业务量已缩减了一半。”更令他担忧的是,国内房地产市场还没有升温的迹象。
进入2014年,内地房地产市场投资增速持续下降。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态致使市场观望情绪愈发浓烈,交易量也明显减少,一些城市的房价显露回落的苗头。
多地出台的限购松绑政策,也被很多媒体解读为国家的“救市”策略。
房地产专业研究机构——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最近发布的《2014年度35城商品房供求关系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08~2013年,在其重点监测的35个城市中,有29个城市的商品住宅总量供过于求。这意味着,房市供大于求的城市超过八成。
“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办,”苏华说,“如果生意继续不景气,或许我会考虑兼职卖保险。”
为何“冰火两重天”?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景为何出现?
内地媒体推测,中国投资者青睐海外楼盘,源于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追求更广的投资渠道、高品质子女教育、养老休闲等内在需求的推动。
《纽约时报》则指出,越来越多的中国房企踏上“出海”征程,首先是由于这些企业已迈入“千亿”时代(房地产全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需要更大、更广阔的市场环境;其次,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的过程。
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中国严厉的政府调控以及大量保障房建设,给房地产企业未来的增长空间造成了挤压。《纽约时报》称,“房地产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推动业绩增长的引擎”。
《华尔街日报》提到了中国房地产企业万科试水海外的原因。该报引用公司高层的话称,是一线城市的限购政策把万科推向了海外。“限购令让有钱人基本失去了购房的资格,这些投资很可能会流向国外。万科由此启动国际化策略,同时也锁定新一波移民潮的海外置业需求。”
中资投资海外房地产市场才刚开始
除了美国,在世界各大市场均能见到中国买家的身影。从英国伦敦到东南亚柬埔寨,从纽约曼哈顿到德国汉堡,很多城市的地标项目都成为中国买家的囊中物。
香港《南华早报》披露的消息显示:澳大利亚开展的面向富人的投资移民计划,10位申请者中有9位就来自中国,2013年是该计划实施的头一年,就成功吸引2.938亿美元的投资;加拿大虽然在今年上半年取消了投资移民计划,但资料显示,申请加国投资移民的人群中,76%是中国内地人。
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全球所有的商业房地产交易额为5630亿美元,中资占比不到2%。美国房地产资本管理公司仲量联行中国区总监夏扬扬对路透社表示:“对中资企业来说,在国际市场投资现在才是开始。”
《华尔街日报》指出,一些中国企业大亨高调交易——比如SOHO中国收购纽约通用汽车大楼50%的股份,只是例外。大多数中国买家目前都还在研究市场,持观望态度,不愿达成交易。
“随着买家对国际房地产市场越来越了解,会有更多人涉足这一领域。”夏扬扬说。
路透社也认为,在中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企跟海外本土企业相比“会更有资金优势”,中国人跨出国门、投资世界目前看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