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5月2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夜猫子”的新家园

北京24小时书店生意兴隆

作者 孟丹丹 《 青年参考 》( 2014年05月28日   25 版)

    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受到众多读书人的欢迎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推出的这家不打烊书店,坐落在崔府夹道胡同口。自从今年4月开张后,这幢二层小楼每晚都是灯火通明,人来人往。

    5月的北京夜晚仍有凉意。10点过后,除了簋街、三里屯、后海等饮食集中的夜市以及零星散落在城区的歌舞厅外,不愿早睡的人们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去处。不过,京城首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的出现,终于让那些“越夜越读书”的“夜猫子”找到了新家园。

    三联韬奋书店对来者的要求是:“只要不带棉被到店,都欢迎。”这种宽松包容的情怀,很快让书店的人气不亚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用过餐的庆丰包子铺。

    “楼梯上永远都有坐着看书的人”是三联韬奋书店颇为自豪的一道风景。而现在,不仅楼梯上,书店的每个角落,但凡有适合坐下阅读的空地都有看书的人。书店摆设的15张阅读小桌从早到晚都被读者占据,新增添的几十张白色小凳也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晚上,数百张塑料海绵小坐垫往往一垫难求,二楼通宵营业的咖啡馆也常常顾客盈门。

    收益超出预期

    高涨的人气给书店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付款台前,人们排着长队结账,这在其他书店比较罕见。先前不为外界看好的夜间营业额,仅在运营首夜的9时到第二天上午9时,就有1.5万元,至今仍在稳步增长。

    据书店统计,从4月8日到五一假期通宵营业期间,白天和夜晚的营业额都有大幅提升,平均每天营业额达到7.7万元,是启动24小时营业前的2.6倍。

    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的火爆,让那些感慨书店与书都在衰落的读书人颇受鼓舞。如今,晚上相约书店,已被一些人视为最有京城文艺范儿的时尚。北京之外的一些读者也希望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能复制到各地。一位网友评论说,800年古都虽然至今才开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书店,但仍像迟来的爱情一样美好。甚至有人乐观预测,三联深夜书房将带动全民阅读风气,中国人均不足5本的纸质图书阅读量明年有望提升。

    灵感来自台湾诚品书店

    三联书店的成功让人想到已有20多个年头的台湾诚品24小时书店。作为众多大陆观光客赴台必去的景点,诚品书店早已在两岸文化圈赢得响亮名头。事实上,三联韬奋推出24小时书店也正是“来源于诚品的灵感”。

    不过,作为必须追求“社会效益”的中国国有书店,三联韬奋书店不可能完全复制诚品的商业模式。除了24小时经营概念,三联从诚品获得的另一“灵感”,就是像诚品一样打造品牌影响力。

    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张作珍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说:“我们比较纯粹,韬奋书店背后是三联书店,都是著名品牌,有82年历史。我们的产品主要是书刊,当然不能和房地产等行业比财力。我们只希望把书店做得更纯粹些。”

    尽管24小时书店的成功令人鼓舞,但张作珍说,三联韬奋书店眼下并没有开分店的打算。“目前的经验不足以支撑今后的快速发展,至少半年一年的时间,等盈利模式有了,我们做出来了,经验比较成熟了,再去推广。现在还不敢盲目地去做这个事情,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现有的书店上。”

    或许是受诚品和三联的启发,北京首家民营书店“博书屋”总经理陈黎明对《联合早报》说,他们也打算下月开张一个24小时书店。

    陈黎明认为,由于传统阅读习惯的改变,实体纸质书店必须以创新的方式吸引消费者。“书屋不仅提供纸质阅读空间,还有旅游艺术衍生品,及咖啡设施区,里面还有小剧场,上演情景小话剧。周末有文化沙龙、名家讲座等,24小时‘博书屋’将提供8小时以外的、家里不能提供的文化空间。”

    除了24小时经营,北京还有一些书店凭借独特的经营理念涅磐重生。以英文原版图书为主的“老书虫”书店位于北京三里屯南街,不以图书销售作为惟一经营手段,它定期举办沙龙讲座、猜谜、鸡尾酒会以及古典乐欣赏等文化活动。如今,这些文化活动已成为书店的招牌,使其成为集酒吧、咖啡西餐、英文图书馆的商业实体。2010年,著名旅行系列书籍《孤独行星》将其评选为全球十佳书店之一。

    被称为北京惟一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书店的“读易洞”,是由夫妻二人开设的家庭书房式书店。除书店的功能外,主人还声称书店具备“家门口不掉面子的社交场所”、“上进男人的家务避难所”、“聊天上网喝茶需要消费的居委会”等多种功能。

    在网络书店及电子阅读的冲击下,实体书店每况愈下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台湾诚品书店、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老书虫”甚至“读易洞”的成功,显示实体书店未必无法摆脱衰亡的结局。互联网时代确实让传统书店遭遇空前的生存危机,但作为一个城市文化和文明的象征,应该还有更多的书店能找到自我救赎的机会。

    □新加坡《联合早报》

 

中国从地方政府着手缓解房地产下行冲击
北京24小时书店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