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5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书评

《泰晤士报》笔下的清末改革

○作者 艾里香 《 青年参考 》( 2014年05月21日   33 版)

    英国《泰晤士报》曾对清末改革倾注了巨大热情。时隔百年,这面“西洋镜”中呈现出的历史细节依然活灵活现,让我们得以近观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人与事。

    清末十年是个纷繁复杂的年代。虽然只是弹指一挥间,留下的遗产却足以让我们深思。旅美华人方激编译的《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借英国媒体之笔,将一颗颗散佚的“珍珠”,用独特的方式重新串联,充满了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刻洞见。

    本书选译英国《泰晤士报》1901~1911年间发表的、关于清末改革的一系列报道,再现了清王朝最后岁月的内政与外交,虽然收录的都是些新闻稿,却概括了清末“新政”的诸多细节。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慈禧、光绪以及其他皇族成员,为延续统治进行的努力,可以看到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帝国权臣,是如何费尽心力地苦撑危局,可以看到列强在中国的角逐,还可以看到国内守旧、改良、革命等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

    新闻不同于历史,但若干年后,新闻报道本身会成为历史研究的资料和线索。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与普遍的认知不同,清末新政几乎涵盖了各个层面:建立近代教育体系、自开商埠、司法改革、刑律修订、筹建责任内阁……《泰晤士报》对晚清教育改革的记录和评论尤其令人警醒,认为至少在教育问题上,经过“全心全意”的深思熟虑,清国人确信,西学是帝国继续生存和走向繁荣的根本之道。这说明,早在100多年前,《泰晤士报》的记者们就已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思想和制度层面。

    《泰晤士报》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中国,看到了一群陌生而又熟悉的同胞。如《清国皇帝》中说,光绪身为皇权持有人,虽然名义上比地球上任何君主享有更多尊贵,但与此同时,他也因自身无力控制的外部力量,沦为最不幸最可悲的形象。至于李鸿章,身为“走一步看一步”政策的化身,他终于把大清帝国拖到了毁灭边缘而不自知。

    打个比方说,本书像一面“西洋镜”,帮助我们把历史看得更真切。如禁烟运动中,清政府意图遏制鸦片恶习的声明,竟然在欧洲、美国多地引起了带有同情心的关注,这一点也在英国、法国与美国政府的表态中得到了充分证明。又如《日本在满洲里的行动》中提到,在日本和清国持续增强的紧张状态下,英国对此事表示普遍和深远的遗憾;“清国在其间所诉求的民族振兴,英格兰深表同情”。这些细节,为我们推开了一扇以往不常见的窗。

    毋庸置疑,《泰晤士报》报道评述的视角,难免会流露出英国式的思维与利益诉求;其对清末中国政局的报道亦有些碎片化,难以概括时代全貌。然而,这些历史细节像一幅巨大的拼图,其中的单独一片或许不具备太多意义,联为一体时,画面的含义却变得不言自明。

 

1908年,英国人这样看“新”北京
《泰晤士报》笔下的清末改革
《托尔斯泰大传》
《汉字树:身体里的汉字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