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长生不老”
○作者 弗兰克·斯韦恩 ○译者 温莎
《
青年参考
》(
2014年05月07日
34
版)
|
|
人们活得越来越长
被认为是德国“最强大脑”之一的克里斯托弗·胡思兰博士在其1979年的著作《延年益寿之艺术》中,总结了自己8年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影响寿命的因素很多:适度饮食,包括丰富的蔬菜和少量肉类、甜点;积极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牙齿;每周温水淋浴;睡眠良好;呼吸新鲜空气;父母长寿。
在论文的最后他大胆推测,人类寿命可以延长至目前极限的两倍。
当时他估计,可能有过半的新生儿在10岁前死亡,但只要孩子幸运地度过充斥着天花、麻疹、风疹等危险疾病的童年,就有很大几率活到30多岁。在理想状况下,胡思兰认为,生命有机会延续到200岁。
这是否仅是一个18世纪的博士在天马行空地想象?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口统计学研究所生物寿命研究室主任詹姆斯·沃佩尔认同胡思兰的想法。“每隔10年,人们对寿命的预期就会增长两年半。”沃佩尔说,“如此算来,每隔一个世纪就增长25年。”
他指出,死亡率的格局在过去100年中变化极大。1950年前,人类预期寿命通过与造成婴儿高死亡率的疾病斗争而提高。自那以后,死亡率的降低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人群中。而最近,80岁以上群体迎来了死亡率的最大跌幅。
换言之,不仅安全度过童年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也活得越来越长了。
被寄予厚望的长寿方法
预计在2010~2050年间,百岁老人的数量会在世界范围内增长10倍。胡思兰曾写道:“你有生之年能否看到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取决于你父母的年龄。”
也就是说,寿命受遗传影响。不过,活到百岁显然不能单靠基因,人类基因在过去几个世纪可没发生质的飞跃。
但其他生活因素不断改善,包括医疗条件的完善、更干净的水、更合理的公共卫生措施、更好的教育、更高的生活水平。“最主要的基础是人们有了更丰富的药物和更充裕的资金。”沃佩尔说。
然而这些改变还不能令人类满足,对延年益寿的追求丝毫没有减弱。一种流行做法是限制热量以求长寿。上世纪30年代,研究人员注意到饥饿老鼠的寿命远超它们吃饱的同类。随后,人们在猴子身上印证了这一点。
但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一项持续了20年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尽管限制热量摄入的猴子患老年疾病的概率较小,其平均寿命却没有延长。研究者因此判断,限制热量有所裨益,但寿命是遗传、营养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另一种被寄予厚望的长寿方法,是应用植物产生的化学品——白藜芦醇。葡萄皮中就富含该物质。不过,无论葡萄园中是否隐藏着“青春源泉”,这一理论目前都值得怀疑——尚未有研究表明,服用白藜芦醇能增加人类寿命。
长生不老不是梦?
为什么我们日渐衰老?“身体每天遭受损害,却没有得到完美的修复。”沃佩尔解释,“未修复的损害日积月累,导致了随衰老产生的疾病。”但这不是所有生物共有的特质,比如腔肠动物水螅就能自我修复几乎所有伤害,并将无法复原的细胞迅速更替掉。
“水螅倾尽能量来修复身体,而不是繁殖。”沃佩尔说,“相比之下,人类将主要能量用来繁殖,这是不同物种间生存策略的差异。”相比长寿物种,人类可以快速生长,却不得不早逝,而强大的生育力帮我们克服了高死亡率的威胁。
现在,婴儿死亡率已相当之低,人类没必要再投入过多资源用于繁衍下一代。沃佩尔认为,“关键是将能量用于修复损伤,理论上这是可行的”。但他同时指出,现在没人知道这要如何实现。“如果我们能持续修复受损细胞,也许年龄就没有上限了。”
“生活在可以选择死亡的世界是美好的。现在,所有人都会死亡,尽管我们没有做下任何该当去死的事情。”超人类主义哲学家根纳季·斯托利亚洛夫曾出版颇具争议的儿童读物《死亡是错误的》。在书中,他鼓励年轻人拒绝宿命论的观点,即死亡不可避免。根纳季不信现实,他认为长生不老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是投入适当的资金和人力后就能解决的问题。
“几乎一切都可能发生在我们的有生之年”
技术需重点突破的另一个对象是染色体端粒。这个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帽子”会因每一次细胞分裂而缩短,从而硬性限制了细胞自我复制的数量。但水螅就不受此影响。
偶尔,基因突变使细胞在不缩短端粒的情况下分裂,“永生细胞”得以产生。但在失控的情况下,这些不死的细胞也不是好事,它们会在人体中逐渐膨胀成恶性肿瘤。
“每天,世界上有15万人死去,其中2/3与衰老有关。”根纳季说,“我们希望技术发展能令我们忽略衰老的危害,这样就能拯救数十万人的生命了。”
他引述致力于人类长寿研究的理论家奥布里·德·格雷的观点称,未来25年里,人类能克服衰老的几率为50%。“几乎一切都可能发生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根纳季说。
但沃佩尔认为,在25年内克服衰老的危害是不可能的。他承认,医学的进步可以延长寿命,但同时警告,未来可能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传染病、经济危机、气候变化都能增加死亡率。”
如今,人们已能通过锻炼、健康饮食等相结合的方式,预防西方世界的两大“杀手”——心脏病和癌症,这要求人们适当摄入酒精和红肉。但我们中很少有人这样严格律己,也许人们觉得用几年的寿命换个充满美食和美酒的人生,是笔值得的交易。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假设生命可以永恒,你愿为此付出多大代价呢?
□英国广播公司
人们活得越来越长
被认为是德国“最强大脑”之一的克里斯托弗·胡思兰博士在其1979年的著作《延年益寿之艺术》中,总结了自己8年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影响寿命的因素很多:适度饮食,包括丰富的蔬菜和少量肉类、甜点;积极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牙齿;每周温水淋浴;睡眠良好;呼吸新鲜空气;父母长寿。
在论文的最后他大胆推测,人类寿命可以延长至目前极限的两倍。
当时他估计,可能有过半的新生儿在10岁前死亡,但只要孩子幸运地度过充斥着天花、麻疹、风疹等危险疾病的童年,就有很大几率活到30多岁。在理想状况下,胡思兰认为,生命有机会延续到200岁。
这是否仅是一个18世纪的博士在天马行空地想象?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口统计学研究所生物寿命研究室主任詹姆斯·沃佩尔认同胡思兰的想法。“每隔10年,人们对寿命的预期就会增长两年半。”沃佩尔说,“如此算来,每隔一个世纪就增长25年。”
他指出,死亡率的格局在过去100年中变化极大。1950年前,人类预期寿命通过与造成婴儿高死亡率的疾病斗争而提高。自那以后,死亡率的降低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人群中。而最近,80岁以上群体迎来了死亡率的最大跌幅。
换言之,不仅安全度过童年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也活得越来越长了。
被寄予厚望的长寿方法
预计在2010~2050年间,百岁老人的数量会在世界范围内增长10倍。胡思兰曾写道:“你有生之年能否看到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取决于你父母的年龄。”
也就是说,寿命受遗传影响。不过,活到百岁显然不能单靠基因,人类基因在过去几个世纪可没发生质的飞跃。
但其他生活因素不断改善,包括医疗条件的完善、更干净的水、更合理的公共卫生措施、更好的教育、更高的生活水平。“最主要的基础是人们有了更丰富的药物和更充裕的资金。”沃佩尔说。
然而这些改变还不能令人类满足,对延年益寿的追求丝毫没有减弱。一种流行做法是限制热量以求长寿。上世纪30年代,研究人员注意到饥饿老鼠的寿命远超它们吃饱的同类。随后,人们在猴子身上印证了这一点。
但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一项持续了20年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尽管限制热量摄入的猴子患老年疾病的概率较小,其平均寿命却没有延长。研究者因此判断,限制热量有所裨益,但寿命是遗传、营养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另一种被寄予厚望的长寿方法,是应用植物产生的化学品——白藜芦醇。葡萄皮中就富含该物质。不过,无论葡萄园中是否隐藏着“青春源泉”,这一理论目前都值得怀疑——尚未有研究表明,服用白藜芦醇能增加人类寿命。
长生不老不是梦?
为什么我们日渐衰老?“身体每天遭受损害,却没有得到完美的修复。”沃佩尔解释,“未修复的损害日积月累,导致了随衰老产生的疾病。”但这不是所有生物共有的特质,比如腔肠动物水螅就能自我修复几乎所有伤害,并将无法复原的细胞迅速更替掉。
“水螅倾尽能量来修复身体,而不是繁殖。”沃佩尔说,“相比之下,人类将主要能量用来繁殖,这是不同物种间生存策略的差异。”相比长寿物种,人类可以快速生长,却不得不早逝,而强大的生育力帮我们克服了高死亡率的威胁。
现在,婴儿死亡率已相当之低,人类没必要再投入过多资源用于繁衍下一代。沃佩尔认为,“关键是将能量用于修复损伤,理论上这是可行的”。但他同时指出,现在没人知道这要如何实现。“如果我们能持续修复受损细胞,也许年龄就没有上限了。”
“生活在可以选择死亡的世界是美好的。现在,所有人都会死亡,尽管我们没有做下任何该当去死的事情。”超人类主义哲学家根纳季·斯托利亚洛夫曾出版颇具争议的儿童读物《死亡是错误的》。在书中,他鼓励年轻人拒绝宿命论的观点,即死亡不可避免。根纳季不信现实,他认为长生不老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是投入适当的资金和人力后就能解决的问题。
“几乎一切都可能发生在我们的有生之年”
技术需重点突破的另一个对象是染色体端粒。这个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帽子”会因每一次细胞分裂而缩短,从而硬性限制了细胞自我复制的数量。但水螅就不受此影响。
偶尔,基因突变使细胞在不缩短端粒的情况下分裂,“永生细胞”得以产生。但在失控的情况下,这些不死的细胞也不是好事,它们会在人体中逐渐膨胀成恶性肿瘤。
“每天,世界上有15万人死去,其中2/3与衰老有关。”根纳季说,“我们希望技术发展能令我们忽略衰老的危害,这样就能拯救数十万人的生命了。”
他引述致力于人类长寿研究的理论家奥布里·德·格雷的观点称,未来25年里,人类能克服衰老的几率为50%。“几乎一切都可能发生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根纳季说。
但沃佩尔认为,在25年内克服衰老的危害是不可能的。他承认,医学的进步可以延长寿命,但同时警告,未来可能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传染病、经济危机、气候变化都能增加死亡率。”
如今,人们已能通过锻炼、健康饮食等相结合的方式,预防西方世界的两大“杀手”——心脏病和癌症,这要求人们适当摄入酒精和红肉。但我们中很少有人这样严格律己,也许人们觉得用几年的寿命换个充满美食和美酒的人生,是笔值得的交易。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假设生命可以永恒,你愿为此付出多大代价呢?
□英国广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