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资本主义21世纪向何处去
作者 [美]史蒂芬·佩尔斯坦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4年04月16日
32
版)
|
《二十一世纪的资本》(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贝尔纳普/哈佛出版社2014年3月,685页。 |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相信,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收入不平等扩大;而且从长远看,这种趋势是无法被财富总量的增长和外部调节掩盖的。
就在我们以为卡尔·马克思正与现实的政治和经济活动渐行渐远时,一位杰出的法国经济学家小心地拾起被马克思遗漏的东西,对前者的一些差错进行修正,并根据之后的史实更新了他的学说,试图通过大量数据证明:资本主义自我毁灭的趋势无法逆转。
这位学者就是巴黎经济学院的托马斯·皮克迪。最近,他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伊曼纽尔·萨兹给“收入不平等”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带来了更激烈的争论。两人通过复杂的分析,证实了中产阶级的收入在过去30年间停滞不前,揭露了超级富豪们如何花天酒地。
皮克迪的新作《二十一世纪的资本》,书名显然是在向《资本论》致敬。不过,在前辈不曾触及的区域,皮克迪的论述似乎具有更强的冲击力。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的崩溃会带来无产阶级的乌托邦,皮克迪则主张,在经济增长趋缓和物质总量富足的未来,人与人的差距还将继续扩大,富人即资本拥有者,将稳步占据越来越多的财富和收入的份额。
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探索与其兴起过程同步。马尔萨斯提出,人口增长只会令大多数人陷入痛苦和贫困,历史上也确实有不少相关证据。大卫·李嘉图认为,占有土地的少数人只会一天比一天有钱,因为土地供给量是固定的,其价值的增长空间,相对其他能不断扩大供给的商品要大得多。马克思的预言更进一步:工人和资本家的不平等,将不可避免地把工资压低到只能维持生存的水平,致使投资回报趋向零,让财富集中到一小撮人手里。
20世纪过后,我们看到,这些决定论者全都没预见到新技术催生的生产力爆炸,让人类社会逃脱了他们所描摹的灰暗未来。但皮克迪悲观依旧,将过去几个世纪的数据排列成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阵列之后,他判断,资本主义的基本机制有可能重新发挥作用,再次产生“任意且不可持续的不平等,从根本上破坏某些被视为民主社会基石的价值观”。
皮克迪认为,1930年至1975年间的情况非常特殊,暂时翻转了资本主义的生长趋势,这些情况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一次全球性大萧条、以及一次因债务引发的经济衰退,所有的一切摧毁了大量财富。同时,这几十年间,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相对有效地调节了收入分配,在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的同时,对自身的经济格局进行调整。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减少了继承财富的重要性,在全球创造了规模可观的、相对富足的中产阶级。
正是在这个“黄金时代”的高峰时期,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随着国家经历各种发展阶段,家庭收入最终将变得更为均等。然而,皮克迪仔细观察“库兹涅茨曲线”,称这不过是美国人和欧洲人虚构的一个童话,意在将发展中国家拉进资本主义阵营。到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和人口增长让工业化世界的发展速度慢了下来,经济增速回落到正常水平,天生追求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的资本主义,也渐渐暴露出本来面目。
在皮克迪看来,21世纪的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财富和收入则会趋向极端不平等。这个预测基于历史数据和一些看似简单的推理,前者是他与几个国家的多位合作者共同收集的,它们显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人均产出即生产率的增长平均为1%至1.5%;这些数据也表明,同样在较长的时间段内,投资的平均回报介于4%到5%的范围内。
合乎逻辑的推论是:在较长的时间段内,每当金融资本(投资)的回报高于人力资本(生产力)的回报,不平等的扩大就成为必然。理由是:那些具有最高收入的人将会拿结余来进行投资,从而产生资本性收入,将那些仅靠薪水为生的人远远抛离。用不了几代人,通过这种方式积累并不断继承下去的财富,就会变成经济和社会政治结构中的肿瘤。
皮克迪说,今日美国财富分配之不平等,甚至比1900年的欧洲还严重。企业高管和华尔街金融家收入飙升,占据了前1%的富人的很大一部分。富人有机会找到最好的投资和对冲基金经理,让他们获取比中产阶级储蓄者更高的回报;此外,跟中产阶级的另一点不同在于,他们通常将每年的投资收益进行再投资,而不是把它们花掉。“通过复利的魔力,将那些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结合起来,一种坚硬的阶级结构很快就开始占上风了”。
皮克迪给这部作品的读者带来愉快阅读体验的技巧之一,是他利用了巴尔扎克、简·奥斯汀和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以此说明建立在资本积累基础上的、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即便是如此文艺范儿的表述,也得到了过去两个世纪里、有关法国和英国人遗产规模和流向的详细数据的支撑。皮克迪对历史资料的创造性运用可谓炉火纯青,他在收集相关数据时付出的辛勤努力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尽管如此,《二十一世纪的资本》的目标读者更多的是经济学专家,而非普通读者。该书有577页正文和75页脚注,经常出现无谓的重复。作者在通货膨胀和欧债危机方面长篇大论,对中心论点毫无帮助,而且,他把太多时间花在对经济史中微小的跨国差异进行解释上了。跟马克思一样,如果能有一位笔锋更尖锐的编辑相助,皮克迪必定受益匪浅。
总体来说,皮克迪对过去的分析更精彩,对未来的预测则没那么有说服力。如我们所见,他在书中强调,“黄金时代”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法律、法规、税收以及其他限制对企业和富人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既然如此,如果不平等即将达到不可接受的程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未来的民主社会无法或不愿制定一套类似的制度来约束资本主义呢?
美国《华盛顿邮报》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相信,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收入不平等扩大;而且从长远看,这种趋势是无法被财富总量的增长和外部调节掩盖的。
就在我们以为卡尔·马克思正与现实的政治和经济活动渐行渐远时,一位杰出的法国经济学家小心地拾起被马克思遗漏的东西,对前者的一些差错进行修正,并根据之后的史实更新了他的学说,试图通过大量数据证明:资本主义自我毁灭的趋势无法逆转。
这位学者就是巴黎经济学院的托马斯·皮克迪。最近,他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伊曼纽尔·萨兹给“收入不平等”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带来了更激烈的争论。两人通过复杂的分析,证实了中产阶级的收入在过去30年间停滞不前,揭露了超级富豪们如何花天酒地。
皮克迪的新作《二十一世纪的资本》,书名显然是在向《资本论》致敬。不过,在前辈不曾触及的区域,皮克迪的论述似乎具有更强的冲击力。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的崩溃会带来无产阶级的乌托邦,皮克迪则主张,在经济增长趋缓和物质总量富足的未来,人与人的差距还将继续扩大,富人即资本拥有者,将稳步占据越来越多的财富和收入的份额。
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探索与其兴起过程同步。马尔萨斯提出,人口增长只会令大多数人陷入痛苦和贫困,历史上也确实有不少相关证据。大卫·李嘉图认为,占有土地的少数人只会一天比一天有钱,因为土地供给量是固定的,其价值的增长空间,相对其他能不断扩大供给的商品要大得多。马克思的预言更进一步:工人和资本家的不平等,将不可避免地把工资压低到只能维持生存的水平,致使投资回报趋向零,让财富集中到一小撮人手里。
20世纪过后,我们看到,这些决定论者全都没预见到新技术催生的生产力爆炸,让人类社会逃脱了他们所描摹的灰暗未来。但皮克迪悲观依旧,将过去几个世纪的数据排列成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阵列之后,他判断,资本主义的基本机制有可能重新发挥作用,再次产生“任意且不可持续的不平等,从根本上破坏某些被视为民主社会基石的价值观”。
皮克迪认为,1930年至1975年间的情况非常特殊,暂时翻转了资本主义的生长趋势,这些情况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一次全球性大萧条、以及一次因债务引发的经济衰退,所有的一切摧毁了大量财富。同时,这几十年间,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相对有效地调节了收入分配,在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的同时,对自身的经济格局进行调整。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减少了继承财富的重要性,在全球创造了规模可观的、相对富足的中产阶级。
正是在这个“黄金时代”的高峰时期,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随着国家经历各种发展阶段,家庭收入最终将变得更为均等。然而,皮克迪仔细观察“库兹涅茨曲线”,称这不过是美国人和欧洲人虚构的一个童话,意在将发展中国家拉进资本主义阵营。到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和人口增长让工业化世界的发展速度慢了下来,经济增速回落到正常水平,天生追求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的资本主义,也渐渐暴露出本来面目。
在皮克迪看来,21世纪的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财富和收入则会趋向极端不平等。这个预测基于历史数据和一些看似简单的推理,前者是他与几个国家的多位合作者共同收集的,它们显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人均产出即生产率的增长平均为1%至1.5%;这些数据也表明,同样在较长的时间段内,投资的平均回报介于4%到5%的范围内。
合乎逻辑的推论是:在较长的时间段内,每当金融资本(投资)的回报高于人力资本(生产力)的回报,不平等的扩大就成为必然。理由是:那些具有最高收入的人将会拿结余来进行投资,从而产生资本性收入,将那些仅靠薪水为生的人远远抛离。用不了几代人,通过这种方式积累并不断继承下去的财富,就会变成经济和社会政治结构中的肿瘤。
皮克迪说,今日美国财富分配之不平等,甚至比1900年的欧洲还严重。企业高管和华尔街金融家收入飙升,占据了前1%的富人的很大一部分。富人有机会找到最好的投资和对冲基金经理,让他们获取比中产阶级储蓄者更高的回报;此外,跟中产阶级的另一点不同在于,他们通常将每年的投资收益进行再投资,而不是把它们花掉。“通过复利的魔力,将那些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结合起来,一种坚硬的阶级结构很快就开始占上风了”。
皮克迪给这部作品的读者带来愉快阅读体验的技巧之一,是他利用了巴尔扎克、简·奥斯汀和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以此说明建立在资本积累基础上的、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即便是如此文艺范儿的表述,也得到了过去两个世纪里、有关法国和英国人遗产规模和流向的详细数据的支撑。皮克迪对历史资料的创造性运用可谓炉火纯青,他在收集相关数据时付出的辛勤努力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尽管如此,《二十一世纪的资本》的目标读者更多的是经济学专家,而非普通读者。该书有577页正文和75页脚注,经常出现无谓的重复。作者在通货膨胀和欧债危机方面长篇大论,对中心论点毫无帮助,而且,他把太多时间花在对经济史中微小的跨国差异进行解释上了。跟马克思一样,如果能有一位笔锋更尖锐的编辑相助,皮克迪必定受益匪浅。
总体来说,皮克迪对过去的分析更精彩,对未来的预测则没那么有说服力。如我们所见,他在书中强调,“黄金时代”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法律、法规、税收以及其他限制对企业和富人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既然如此,如果不平等即将达到不可接受的程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未来的民主社会无法或不愿制定一套类似的制度来约束资本主义呢?
美国《华盛顿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