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会徽欲改用韩文
韩国在争议中推进“去汉字化”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4年04月16日
20
版)
|
首尔教育史料馆为放暑假的孩子们举办讲座和培训班。图为孩子们在图书馆里穿着传统服装参加汉字讲座,学写汉字。图片来源CFP |
|
2012年,韩国教科部欲将汉字排除在高考之外,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不满。他们组织集会,要求政府停止这一做法,恢复汉字教育正常化。 |
4月8日,韩国国会运营委员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修改国会会徽和旗帜的相关法案,若此项提案在国会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原有的汉字“國”将被改为韩文“国会”。
朝鲜战争结束后的数十年来,韩国政府多次致力于倡导本国语言、“去汉字化”。然而,当年轻的“韩语一代”对汉字的了解越来越少时,韩国社会仍难摆脱汉字文化对其根深蒂固的影响。时至今日,韩国政府的文字政策依旧摇摆不定。
韩国“去汉字化”政策摇摆数十年
在木槿花叶中刻入繁体汉字“國”的韩国国会徽章历史悠久,自1950年首届国会起就已确定下来。不过,从一开始,就有人认为这个“國”写得不太明显,反倒像是惹人疑惑的“或”字。
据韩联社报道,1960年的第五届国会曾将会徽改为韩文,然而,韩文国字倒过来念是“玩”,容易让人联想到“吃喝玩乐”,因此,虽然此后一直争论不断,但这个让人看着不太舒服的“國”字还是从第六届国会起,一直沿用至今。
而此次国会会徽的“变身”计划,似乎与美观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事关韩文的“独创性和优越性”,以及“韩国人的自豪感”。
早在2003年,就有114名韩国国会议员将自己的名牌由汉字改为韩文;去年10月,国会大礼堂的议长名牌也改用韩文;今年2月,韩国国会事务处曾针对所有国会议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4%赞成会徽“回归”韩文。随着此举的推进,韩国国会各种场合、物品上的汉字都将被韩文取代。
与国会会徽一样,近几十年,韩国的“去汉字化”文字政策也经历过数次反复和摇摆。
公元前108年到公元313年,汉字和中国典籍传入朝鲜,在朝鲜书写系统形成的早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许多朝鲜古籍都是用汉字写成的。直到15世纪,朝鲜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创造了韩文书写体系。
1894年,民族意识觉醒的朝鲜开始致力于“国文”的推广,但汉字系统仍被用于编写官方文件、法律协议等。二战结束后的1948年,韩国政府为清除日本的外来词,制定《韩文专用法案》,禁止公开使用汉字。不过,在中韩关系影响和学术机构的压力下,这一尝试并没有成功。
上世纪70年代,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下令禁止在学校教授汉字。两年后政策松动,大学开设汉文系,初高中也可以各教授900个基础汉字,但在社会整体风潮影响下,学生很难对这门选修课重视起来。这一举措,让韩国一代人几成“汉字文盲”。
几十年的“去汉字化”并没有如韩国人所愿,让韩文更加纯粹,反而让传统韩国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该国知识分子对恢复汉字的呼吁始终没有停止。
1999年,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宣布官方文件开始施行“韩汉并用”,公民可以在身份证上登记汉字名字。到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上,全面恢复消失多年的汉字。
然而,近两年,韩国社会再次出现“去汉字化”的趋势。
“韩语一代”对汉字越来越陌生
去年,韩国KBS电视台在一档节目中询问路过的学生“知道靖国神社吗”。学生反问道:“靖国绅士?您是指绅士淑女的‘绅士’吗?”高中生竞答节目《金铃铛》中,一大批学生不知道用汉字书写的“耳鼻喉科”是什么意思。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李明学曾在自己的“教养国语”课堂上测试新生的汉字能力,结果发现20%的学生不会写自己的汉字名字,80%不会写父母的名字。
在“去汉字化”政策的影响下,被称为“韩语一代”的年轻人习惯了纯韩语学习、交流,对汉字越来越陌生。
韩国网友“ennime”在英文论坛“阿里郎”上写道,这个争论已久的话题让他感到很累,因为“似乎总有一群铁杆粉丝觉得要说韩语就必须学汉字”,但在现代韩国,对话完全不需要专门学汉字。
另一位韩国网友则写道:“汉字正变得相当罕见,这让人安心。”虽然他仍会学习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小、中、大、北、日、韓、美、蘭”等汉字,以备不时之需。“大多数韩国年轻人在学校会学一些汉字,但走出校门就会忘掉,只有在阅读文学作品或学术文章时才用得到。”他说。
事实上,这正是“去汉字化”让一些韩国知识分子忧心忡忡的原因。如果要阅读文学作品或学术文章,汉字还是一道绕不开的坎儿。韩国“Koreabang”网站称,如果没有1000个汉字的知识储备,几乎没办法阅读韩文报纸。
在韩国《国语辞典》中,韩语词汇有70%是汉字词,尤其是概念、抽象名词和人文、社科学术用语。图书馆中95%的藏书汉韩并用,对于近乎“汉字文盲”的年轻人而言简直是天书。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也愿意更多地使用“四字箴言”或“谚语”,这些来自中国成语的词,发音、含义都与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0年4月,韩国“退溪学研究院”和传统文化研究会发布在初中生中进行的实验结果,称学习汉字可以显著提高韩语词汇的使用能力。但多年来形同虚设的汉字教育,让这一结论并不明显。
年轻一代涉猎汉字只是出于好奇
位于首尔广津区紫阳洞的建国大学附近,700米的长街上到处都是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商店和中韩双语招牌,羊肉串、麻辣烫、胡辣汤等中国美食在这里随处可见。韩国《中央日报》称,首尔中心地区又新兴起了一条唐人街。
汉字并没有在韩国社会完全消失,特别是近些年政策转变后,汉字使用渐有复兴之势。
韩国最受欢迎的烧酒品牌之一“真露”,在瓶身上贴着硕大的中韩文对照标签;餐馆、面包房等门店,也喜欢用篆体的汉字来装点招牌;雪花秀、酵时雅等中文化妆品品牌的出现,正是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不知所云的中文广告词“喜喜喜,好的就是好”出现在地铁上;韩国街头,不乏身穿汉字印花T恤的年轻女性;就连全州监狱也从2007年5月开始,生产印有汉字和英文单词的卫生卷纸,提供给全国管教机构中的数万名囚犯。
但正如《朝鲜日报》所说,他们消费的不是文中之意,而是“神奇的字形”。年轻一代涉猎陌生的汉字,就像是享受传统音乐的听众,只是出于好奇。对于他们,汉字只是附庸风雅的装饰,而非用来释疑。
事实上,在“去汉字化”大潮影响下,韩国小学教科书中完全没有汉字,初中汉字教学则取决于校长的主张。高中二三年级虽设有汉字选修课,但几乎没有学生会在高考中选择它。
2009年1月,20位辈分、政见截然不同的韩国前总理在《敦促在小学正规教育过程中实施汉字教育的建议书》上联合署名,因为“排斥汉字、坚持专用韩文对个人和国家没有任何好处”。他们认为,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错误文字政策,使国家陷入文化危机,为使国语生活恢复正常,应该推行汉字教育。然而,这一看似轰轰烈烈的请愿,并没有激起实质的涟漪。
2013年,首尔教育部计划从当年的秋季学期开始,加大中小学教授汉字的力度,鼓励学生优先考虑学习汉字,以扭转多年来民众对汉字兴趣下降的形势。
但此举遭到民众的反对。去年7月3日,韩语文化联盟、韩语研究协会等致力于推广韩语的民间团体和部分小学生家长,聚集在教育部的办公楼前举行游行示威,表达他们对这一政策的抗议和担忧。
家长担心学习汉字会给学生增加负担,使他们更依赖课外辅导。韩语倡导者和一些教育组织将这一政策称为“历史倒退”,认为政府官员提倡在学校教汉字,完全基于个人情感,而不是任何客观依据。
对此,首尔教育部回应称,这一政策旨在增加学生对韩语课程的理解,不会破坏纯韩语的教育方式,因为汉字课程只是选修课。
不过,据“Koreabang”网站观察,韩国媒体似乎普遍认为,尽管学习汉字需要很长时间,但寻找韩国文化的根更为重要。
去得了汉字,去不了中文
虽然韩国民众心理上希望实现纯韩语环境,但事实上,近几十年来,中文对韩国社会的影响比以往更加深刻。4月8日,韩国驻华大使馆领事部公布了今年1月至3月的签证签发统计结果,显示在此期间申请韩国访问签证的中国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5.1%。与此同时,韩国的“中国通”也越来越吃香。
去年12月,韩国《教授新闻》对617名教授就含有新年希望的四字成语进行问卷调查,“转迷开悟”以27.5%的支持率当选韩国新年成语,“激浊扬清”和“与民同乐”位列其后。
今年1月6日在青瓦台举行的新年记者会上,韩国总统朴槿惠表示,韩中两国每年分别评选新年成语和年度汉字,证明两国的人文文化内涵高度相似,韩中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密切。去年6月,朴槿惠在清华大学发表大约4分钟的中文演讲时,还多次引用中国的古文古诗。
就在去年下半年,韩国文化广播公司电视台和釜山英语广播电台相继推出中文频道。12月23日,韩国统一部开通中文网页。《中央日报》称,外交安全部、文化体育观光部、产业通商资源部和法务部也都有中文网页。
今年年初,釜山政府称,去年釜山的中国游客暴增,但中文导游紧缺,政府为此开设了“专业汉语翻译人才培训课程”。
鉴于此,《朝鲜日报》评论称,国会“去汉字化”的行动是从根本上破坏韩国传统文化的错误想法。即使能去得了汉字,韩国也很难摆脱与中国密切商贸文化交流的影响。
4月8日,韩国国会运营委员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修改国会会徽和旗帜的相关法案,若此项提案在国会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原有的汉字“國”将被改为韩文“国会”。
朝鲜战争结束后的数十年来,韩国政府多次致力于倡导本国语言、“去汉字化”。然而,当年轻的“韩语一代”对汉字的了解越来越少时,韩国社会仍难摆脱汉字文化对其根深蒂固的影响。时至今日,韩国政府的文字政策依旧摇摆不定。
韩国“去汉字化”政策摇摆数十年
在木槿花叶中刻入繁体汉字“國”的韩国国会徽章历史悠久,自1950年首届国会起就已确定下来。不过,从一开始,就有人认为这个“國”写得不太明显,反倒像是惹人疑惑的“或”字。
据韩联社报道,1960年的第五届国会曾将会徽改为韩文,然而,韩文国字倒过来念是“玩”,容易让人联想到“吃喝玩乐”,因此,虽然此后一直争论不断,但这个让人看着不太舒服的“國”字还是从第六届国会起,一直沿用至今。
而此次国会会徽的“变身”计划,似乎与美观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事关韩文的“独创性和优越性”,以及“韩国人的自豪感”。
早在2003年,就有114名韩国国会议员将自己的名牌由汉字改为韩文;去年10月,国会大礼堂的议长名牌也改用韩文;今年2月,韩国国会事务处曾针对所有国会议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4%赞成会徽“回归”韩文。随着此举的推进,韩国国会各种场合、物品上的汉字都将被韩文取代。
与国会会徽一样,近几十年,韩国的“去汉字化”文字政策也经历过数次反复和摇摆。
公元前108年到公元313年,汉字和中国典籍传入朝鲜,在朝鲜书写系统形成的早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许多朝鲜古籍都是用汉字写成的。直到15世纪,朝鲜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创造了韩文书写体系。
1894年,民族意识觉醒的朝鲜开始致力于“国文”的推广,但汉字系统仍被用于编写官方文件、法律协议等。二战结束后的1948年,韩国政府为清除日本的外来词,制定《韩文专用法案》,禁止公开使用汉字。不过,在中韩关系影响和学术机构的压力下,这一尝试并没有成功。
上世纪70年代,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下令禁止在学校教授汉字。两年后政策松动,大学开设汉文系,初高中也可以各教授900个基础汉字,但在社会整体风潮影响下,学生很难对这门选修课重视起来。这一举措,让韩国一代人几成“汉字文盲”。
几十年的“去汉字化”并没有如韩国人所愿,让韩文更加纯粹,反而让传统韩国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该国知识分子对恢复汉字的呼吁始终没有停止。
1999年,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宣布官方文件开始施行“韩汉并用”,公民可以在身份证上登记汉字名字。到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上,全面恢复消失多年的汉字。
然而,近两年,韩国社会再次出现“去汉字化”的趋势。
“韩语一代”对汉字越来越陌生
去年,韩国KBS电视台在一档节目中询问路过的学生“知道靖国神社吗”。学生反问道:“靖国绅士?您是指绅士淑女的‘绅士’吗?”高中生竞答节目《金铃铛》中,一大批学生不知道用汉字书写的“耳鼻喉科”是什么意思。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李明学曾在自己的“教养国语”课堂上测试新生的汉字能力,结果发现20%的学生不会写自己的汉字名字,80%不会写父母的名字。
在“去汉字化”政策的影响下,被称为“韩语一代”的年轻人习惯了纯韩语学习、交流,对汉字越来越陌生。
韩国网友“ennime”在英文论坛“阿里郎”上写道,这个争论已久的话题让他感到很累,因为“似乎总有一群铁杆粉丝觉得要说韩语就必须学汉字”,但在现代韩国,对话完全不需要专门学汉字。
另一位韩国网友则写道:“汉字正变得相当罕见,这让人安心。”虽然他仍会学习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小、中、大、北、日、韓、美、蘭”等汉字,以备不时之需。“大多数韩国年轻人在学校会学一些汉字,但走出校门就会忘掉,只有在阅读文学作品或学术文章时才用得到。”他说。
事实上,这正是“去汉字化”让一些韩国知识分子忧心忡忡的原因。如果要阅读文学作品或学术文章,汉字还是一道绕不开的坎儿。韩国“Koreabang”网站称,如果没有1000个汉字的知识储备,几乎没办法阅读韩文报纸。
在韩国《国语辞典》中,韩语词汇有70%是汉字词,尤其是概念、抽象名词和人文、社科学术用语。图书馆中95%的藏书汉韩并用,对于近乎“汉字文盲”的年轻人而言简直是天书。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也愿意更多地使用“四字箴言”或“谚语”,这些来自中国成语的词,发音、含义都与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0年4月,韩国“退溪学研究院”和传统文化研究会发布在初中生中进行的实验结果,称学习汉字可以显著提高韩语词汇的使用能力。但多年来形同虚设的汉字教育,让这一结论并不明显。
年轻一代涉猎汉字只是出于好奇
位于首尔广津区紫阳洞的建国大学附近,700米的长街上到处都是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商店和中韩双语招牌,羊肉串、麻辣烫、胡辣汤等中国美食在这里随处可见。韩国《中央日报》称,首尔中心地区又新兴起了一条唐人街。
汉字并没有在韩国社会完全消失,特别是近些年政策转变后,汉字使用渐有复兴之势。
韩国最受欢迎的烧酒品牌之一“真露”,在瓶身上贴着硕大的中韩文对照标签;餐馆、面包房等门店,也喜欢用篆体的汉字来装点招牌;雪花秀、酵时雅等中文化妆品品牌的出现,正是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不知所云的中文广告词“喜喜喜,好的就是好”出现在地铁上;韩国街头,不乏身穿汉字印花T恤的年轻女性;就连全州监狱也从2007年5月开始,生产印有汉字和英文单词的卫生卷纸,提供给全国管教机构中的数万名囚犯。
但正如《朝鲜日报》所说,他们消费的不是文中之意,而是“神奇的字形”。年轻一代涉猎陌生的汉字,就像是享受传统音乐的听众,只是出于好奇。对于他们,汉字只是附庸风雅的装饰,而非用来释疑。
事实上,在“去汉字化”大潮影响下,韩国小学教科书中完全没有汉字,初中汉字教学则取决于校长的主张。高中二三年级虽设有汉字选修课,但几乎没有学生会在高考中选择它。
2009年1月,20位辈分、政见截然不同的韩国前总理在《敦促在小学正规教育过程中实施汉字教育的建议书》上联合署名,因为“排斥汉字、坚持专用韩文对个人和国家没有任何好处”。他们认为,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错误文字政策,使国家陷入文化危机,为使国语生活恢复正常,应该推行汉字教育。然而,这一看似轰轰烈烈的请愿,并没有激起实质的涟漪。
2013年,首尔教育部计划从当年的秋季学期开始,加大中小学教授汉字的力度,鼓励学生优先考虑学习汉字,以扭转多年来民众对汉字兴趣下降的形势。
但此举遭到民众的反对。去年7月3日,韩语文化联盟、韩语研究协会等致力于推广韩语的民间团体和部分小学生家长,聚集在教育部的办公楼前举行游行示威,表达他们对这一政策的抗议和担忧。
家长担心学习汉字会给学生增加负担,使他们更依赖课外辅导。韩语倡导者和一些教育组织将这一政策称为“历史倒退”,认为政府官员提倡在学校教汉字,完全基于个人情感,而不是任何客观依据。
对此,首尔教育部回应称,这一政策旨在增加学生对韩语课程的理解,不会破坏纯韩语的教育方式,因为汉字课程只是选修课。
不过,据“Koreabang”网站观察,韩国媒体似乎普遍认为,尽管学习汉字需要很长时间,但寻找韩国文化的根更为重要。
去得了汉字,去不了中文
虽然韩国民众心理上希望实现纯韩语环境,但事实上,近几十年来,中文对韩国社会的影响比以往更加深刻。4月8日,韩国驻华大使馆领事部公布了今年1月至3月的签证签发统计结果,显示在此期间申请韩国访问签证的中国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5.1%。与此同时,韩国的“中国通”也越来越吃香。
去年12月,韩国《教授新闻》对617名教授就含有新年希望的四字成语进行问卷调查,“转迷开悟”以27.5%的支持率当选韩国新年成语,“激浊扬清”和“与民同乐”位列其后。
今年1月6日在青瓦台举行的新年记者会上,韩国总统朴槿惠表示,韩中两国每年分别评选新年成语和年度汉字,证明两国的人文文化内涵高度相似,韩中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密切。去年6月,朴槿惠在清华大学发表大约4分钟的中文演讲时,还多次引用中国的古文古诗。
就在去年下半年,韩国文化广播公司电视台和釜山英语广播电台相继推出中文频道。12月23日,韩国统一部开通中文网页。《中央日报》称,外交安全部、文化体育观光部、产业通商资源部和法务部也都有中文网页。
今年年初,釜山政府称,去年釜山的中国游客暴增,但中文导游紧缺,政府为此开设了“专业汉语翻译人才培训课程”。
鉴于此,《朝鲜日报》评论称,国会“去汉字化”的行动是从根本上破坏韩国传统文化的错误想法。即使能去得了汉字,韩国也很难摆脱与中国密切商贸文化交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