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4月0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书评

以农民起义为镜,观历代治乱兴衰

○作者 张光茫 《 青年参考 》( 2014年04月09日   33 版)

    中国古代数千年来的农民起义史,本身就是一部关于治乱兴衰的教科书。

    农民与权贵,官逼与民反、英雄与流寇、正义与邪恶、精英与草根……孰是孰非,谁能一言定论?最近,学者顾伯冲在专著《倾覆与重构》中,透过茫茫历史烟云告诉读者:一个国家要摆脱治乱兴衰的怪圈,长盛不衰,必须从历史变迁中汲取智慧与启迪。

    作者历数几千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农民起义,剥去曾经贴在这些农民暴动或曰“群体性事件”上的标签,从“人”的立场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阐释。如果把本书比作一盘菜肴,纪实是其菜系,史料则是其原料,随笔则是调味品。

    土地兼并是起义者铤而走险的根本原因。两汉时,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穷人几无活路,很多人被迫流亡,沦为大官僚、大地主家的“客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宋代的几次农民起义,既与官吏相逼有关,又有贫困农民因土地问题而生活无着的因素。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朝洪秀全起义,最直接的原因是天灾,最本质的原因依旧是土地问题——贫苦农民连年歉收,食不果腹,却还要负担附着在土地上的赋税和苛捐、劳役,不揭竿而起也难。

    农民起义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领导人的私德,而是看他的政治能力;政治能力中最重要的,一是选才的眼力,二是制度的创新力。北宋9个皇帝统治期间,真正可能发生、却没有发生农民起义的时期,只有宋神宗在位的18年。这不能不说是王安石变法的正面效应之一,这次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底层和上层的矛盾,换来了史上最长的“天下太平”,百姓和皇室、官吏之间相安无事。可惜,其中的经验并未被后世汲取。

    细数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相当一部分不是纯粹的农民:张角是舞弄巫术的教主,黄巢是行走江湖的盐贩,李自成是被辞退的驿卒,洪秀全则是屡考不中的落第秀才,至于水泊梁山的首领宋江,本来就是身负血案的在逃官吏……起义队伍发展壮大后,他们在文化知识和政治素养上的不足,就暴露得更为明显。起义军的基本诉求还是停留在土地上,不可能有更进步的认识。这一切,注定了历代农民起义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创造真正的新世界。

    本书以贴近现实的笔触,把那些在历史典籍里沉睡多年的起义者,写得鲜活有趣。陈胜、吴广的班子“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总体上是一盘散沙”;刘邦的班子“基本上是个想干事能干事的团队”;项羽的班子“是个大杂烩式的既得利益集团”;黄巢的班子“是一个‘盐帮’加‘滑头’的组合”;朱元璋的班子“基本上是文武齐全的‘全能型’领导集团”;李自成的班子“是主要来自乡党却各存异心的‘马帮’”……风趣又精辟,形象而贴切。

    如作者总结,“把历史和现实拦腰斩断的民族,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复制过去的经验却忌谈以往的教训,也不是一个理智的民族。”如果一个民族能在回首往昔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自觉反省和深刻批判的能力,真诚地与历史对话,那么,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就能从以往的悲剧中,获得超越其自身历史范畴的永恒的警示价值。这就是本书的现实意义所在。

 

东西方农民起义领袖的对话
以农民起义为镜,观历代治乱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