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
东西方农民起义领袖的对话
○作者 顾伯冲
《
青年参考
》(
2014年04月09日
33
版)
|
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创作的、反映16世纪农民战争的作品。 |
作为不同社会土壤上结出的果实,古代中国与欧洲农民起义的差异远大于共性。
东西方农民起义,时间相隔最长的有3000多年,地理上相距数万公里,很多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让不同国家、时代的起义军领袖穿越时空聚首,他们大概会聊以下的话题:
为啥要起义?
东方:我们不是天生的造反派,领着大伙儿起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古代中国,佃农向地主缴纳地租,地主向国家缴纳赋税,赋税是地租的转化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间接剥削。同时,大批地主将自身及子弟输送到各级政府中,享受着丰厚的俸禄。
中国的农民起义一般都是因为天灾或人祸,统治者不再为民着想,照样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继续加派赋税,农民在活不下去的时候,便往往会举起起义这杆大旗。
西方:在这一点上,我们比你们好些。西欧土地所有权经多次分封,实际属于封建领主,国家无权征调农民服徭役。换言之,西方农民的状况通常不会在全国范围内同步恶化,国王和皇帝也不会被农民视为共同的敌人。公元1279年,在英国沃维克郡的43个村庄中,只有极少数人担负重役,1/4以上的地区完全没有劳役,仅有10%的人口履行周工义务。
东方:既然你们活得好好的,为啥还要起义啊?
西方:剥削问题在我们这里一样存在。况且,从文化特性上讲,欧罗巴的人们不如中国农民沉着,往往在激愤之下,感到自身的利益必须依靠武力抗争来维护,便揭竿而起。不过,欧洲统治阶层的实力毕竟很雄厚,农民起义一般难以造成“改朝换代”。
举的什么旗?
东方:两宋前的农民起义,还没有真正提出鲜明的口号,无非是除暴安良、取而代之罢了,最有名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两宋以后直到太平天国,起义农民才提出基本诉求——土地,主要还是为了解决衣食问题。非说有什么旗帜,我们打的是“平均”牌。
西方:从14~16世纪往后,西欧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就不仅限于对土地的要求了。公元1358年,法国的扎克雷起义提出了“消灭一切贵族,直到最后一个”,反封建色彩是比较明确的。1381年,英国的泰勒·瓦特提出了“主张一切公有,众人平等”,浮现出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子。1524年的德国农民战争,更进一步提出了“在地上建设千年天国”的说法。
东方:平等观念和“大同”理想,在农民起义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精神激励作用,但一时间维持可以,不可能长久坚持下去。平均主义的理想固然美好,但无法具体构建起现实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小农经济下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也就不具备长期存在的可能性。
西方:所以说,中国的农民起义始终停滞在自发阶段,而西方的农民战争则逐渐走向自觉;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俨然已经是“天字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了。
人马有多少?
东方:在中国,除宋代农民起义波及范围较小,其余的少则波及六省,多则广达十五省,平均在十省以上。起义军足迹所至,行程数万里。这是中世纪欧洲农民起义比不了的。
西方:欧洲实行分封制度,贵族与封地上的农民不是官民关系,而是负有永久性责任的隶属关系,如果贵族对平民不好,后者可以离开,去其他贵族的地盘。所以,农民和地主之间,大都会保持相对和谐的关系,欧洲在历史上也就没有出现过大范围的农民起义。惟一堪与中国相比的,大概只有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但仍比秦末农民起义晚了17个世纪。
东方: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起,我们的历代疆域同中世纪欧洲各国相比,都要大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不等,起义军也就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西方:中世纪的欧洲,首先是教皇和国王分庭抗礼,其次是封建领主的权力阻碍王权加强,从而形成小块的政治割据,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分散性和孤立性。此外,由于各领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受到的压迫程度不一,国家无法制订相对统一的政策;这种特性映射到群众反抗上,决定了此类活动必然是此起彼伏、不相归属的。
代价有多大?
东方:我们的后人在不同时期对历次起义导致的死亡人数有各种表述,大多是统计结合估计得出的结论。就说时隔不远的太平天国吧,在动荡期间死亡的人数达1700万之巨,几乎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的总和。
西方:这太过分了!滥杀无辜,令生灵涂炭。
东方:农民对土地的热爱有多深,起义的残酷程度就有多深。人们将对生活的忍耐转化成了对杀戮的执着。项羽曾坑杀降兵数万,黄巢在长安大开杀戒,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亦以“追赃”为名,对城内的达官显贵乃至大户人家痛下杀手。
到底败在哪?
东方:严格来说,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农民起义都没能取得真正的胜利。尽管有些尝试确实推翻了旧政权、建立起新王朝,或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割据,但这些农民政权不是最终被封建势力击败,就是向新的封建政权蜕变,绝大多数农民并未从中获利。
西方:也许,东西方评价起义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欧洲,起义者只要达到当初的诉求,就算是取得了成功。当然,被直接镇压的队伍亦为数不少。
东方:反省一下当初失败的种种原因,实在有些说不出口。我们大都没念过什么书,少数喝过几年墨水的,小农意识依然很强,御人乏术,直接导致领导集团分裂和内耗。非但如此,历次起义几乎无一不出叛徒,或是事先告密,或是中途反水,或是后期投降。
西方:你们说的这些情况,在我们这里也有。然而,就领导集团忘本进而高度腐化这一条,在西方农民起义中还真没听说过几个实例。
东方:失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对后人来说,一次起义就是一个故事,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长,而是它有多精彩。
西方:实在佩服你们这种“阿Q精神”!
□节选自《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年2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
作为不同社会土壤上结出的果实,古代中国与欧洲农民起义的差异远大于共性。
东西方农民起义,时间相隔最长的有3000多年,地理上相距数万公里,很多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让不同国家、时代的起义军领袖穿越时空聚首,他们大概会聊以下的话题:
为啥要起义?
东方:我们不是天生的造反派,领着大伙儿起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古代中国,佃农向地主缴纳地租,地主向国家缴纳赋税,赋税是地租的转化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间接剥削。同时,大批地主将自身及子弟输送到各级政府中,享受着丰厚的俸禄。
中国的农民起义一般都是因为天灾或人祸,统治者不再为民着想,照样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继续加派赋税,农民在活不下去的时候,便往往会举起起义这杆大旗。
西方:在这一点上,我们比你们好些。西欧土地所有权经多次分封,实际属于封建领主,国家无权征调农民服徭役。换言之,西方农民的状况通常不会在全国范围内同步恶化,国王和皇帝也不会被农民视为共同的敌人。公元1279年,在英国沃维克郡的43个村庄中,只有极少数人担负重役,1/4以上的地区完全没有劳役,仅有10%的人口履行周工义务。
东方:既然你们活得好好的,为啥还要起义啊?
西方:剥削问题在我们这里一样存在。况且,从文化特性上讲,欧罗巴的人们不如中国农民沉着,往往在激愤之下,感到自身的利益必须依靠武力抗争来维护,便揭竿而起。不过,欧洲统治阶层的实力毕竟很雄厚,农民起义一般难以造成“改朝换代”。
举的什么旗?
东方:两宋前的农民起义,还没有真正提出鲜明的口号,无非是除暴安良、取而代之罢了,最有名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两宋以后直到太平天国,起义农民才提出基本诉求——土地,主要还是为了解决衣食问题。非说有什么旗帜,我们打的是“平均”牌。
西方:从14~16世纪往后,西欧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就不仅限于对土地的要求了。公元1358年,法国的扎克雷起义提出了“消灭一切贵族,直到最后一个”,反封建色彩是比较明确的。1381年,英国的泰勒·瓦特提出了“主张一切公有,众人平等”,浮现出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子。1524年的德国农民战争,更进一步提出了“在地上建设千年天国”的说法。
东方:平等观念和“大同”理想,在农民起义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精神激励作用,但一时间维持可以,不可能长久坚持下去。平均主义的理想固然美好,但无法具体构建起现实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小农经济下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也就不具备长期存在的可能性。
西方:所以说,中国的农民起义始终停滞在自发阶段,而西方的农民战争则逐渐走向自觉;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俨然已经是“天字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了。
人马有多少?
东方:在中国,除宋代农民起义波及范围较小,其余的少则波及六省,多则广达十五省,平均在十省以上。起义军足迹所至,行程数万里。这是中世纪欧洲农民起义比不了的。
西方:欧洲实行分封制度,贵族与封地上的农民不是官民关系,而是负有永久性责任的隶属关系,如果贵族对平民不好,后者可以离开,去其他贵族的地盘。所以,农民和地主之间,大都会保持相对和谐的关系,欧洲在历史上也就没有出现过大范围的农民起义。惟一堪与中国相比的,大概只有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但仍比秦末农民起义晚了17个世纪。
东方: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起,我们的历代疆域同中世纪欧洲各国相比,都要大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不等,起义军也就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西方:中世纪的欧洲,首先是教皇和国王分庭抗礼,其次是封建领主的权力阻碍王权加强,从而形成小块的政治割据,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分散性和孤立性。此外,由于各领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受到的压迫程度不一,国家无法制订相对统一的政策;这种特性映射到群众反抗上,决定了此类活动必然是此起彼伏、不相归属的。
代价有多大?
东方:我们的后人在不同时期对历次起义导致的死亡人数有各种表述,大多是统计结合估计得出的结论。就说时隔不远的太平天国吧,在动荡期间死亡的人数达1700万之巨,几乎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的总和。
西方:这太过分了!滥杀无辜,令生灵涂炭。
东方:农民对土地的热爱有多深,起义的残酷程度就有多深。人们将对生活的忍耐转化成了对杀戮的执着。项羽曾坑杀降兵数万,黄巢在长安大开杀戒,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亦以“追赃”为名,对城内的达官显贵乃至大户人家痛下杀手。
到底败在哪?
东方:严格来说,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农民起义都没能取得真正的胜利。尽管有些尝试确实推翻了旧政权、建立起新王朝,或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割据,但这些农民政权不是最终被封建势力击败,就是向新的封建政权蜕变,绝大多数农民并未从中获利。
西方:也许,东西方评价起义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欧洲,起义者只要达到当初的诉求,就算是取得了成功。当然,被直接镇压的队伍亦为数不少。
东方:反省一下当初失败的种种原因,实在有些说不出口。我们大都没念过什么书,少数喝过几年墨水的,小农意识依然很强,御人乏术,直接导致领导集团分裂和内耗。非但如此,历次起义几乎无一不出叛徒,或是事先告密,或是中途反水,或是后期投降。
西方:你们说的这些情况,在我们这里也有。然而,就领导集团忘本进而高度腐化这一条,在西方农民起义中还真没听说过几个实例。
东方:失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对后人来说,一次起义就是一个故事,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长,而是它有多精彩。
西方:实在佩服你们这种“阿Q精神”!
□节选自《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年2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