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战争之外仍有两大潜在威胁
全球核安全“树欲静而风不止”
本报特约撰稿 陈光文
《
青年参考
》(
2014年03月19日
19
版)
|
3月9日,日本民众在东京参加反核集会。 |
全球性核战争的阴云虽已逐渐远去,但核材料扩散与核恐怖主义带来的威胁,依然令21世纪的核安全议题严峻而趋于复杂化。
3月初,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上,日本拥有300公斤美国提供的武器级核材料一事再度引起关注。今年以来,中国政府数次对日本囤积核材料一事表示关切,希望获得合理解释;然而据中国外交部消息,日方至今未做出任何回应。
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在加强核安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核材料扩散与核恐怖主义的隐忧依然存在,这也是即将在荷兰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讨论的重点议题。谈到武器级核材料,人们最常问的是:从拥有这种材料到造出核武器,是否只有咫尺之遥?若答案是否定的,世界大国与国际组织又为何对核材料的安全性倾注了如此大的精力?
何种核材料算“武器级”
尽管福岛核事故阴云未散,在发展清洁能源、缓解化石燃料危机的风潮促进下,推动核电事业壮大的国家有增无减。随着核电产业的快速复兴,以及核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核材料扩散和流失的风险也同步上升。同时,由于国际安全形势依旧复杂,恐怖分子和跨国犯罪组织获取、非法贩运核材料,甚至制造核恐怖事件的风险不容忽视。综合来看,当今世界面临的核安全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核恐怖主义威胁,二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核能,原本用于和平用途的核材料与核技术被转用于军事目的几率大大增加。
什么样的核材料能够相对简单地为制造核武器服务呢?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定义,铀-235或钚-239的纯度超过90%,即可在特定物理和化学环境下诱发链式反应。而民用级核燃料的纯度仅为20%左右,在世界各地的核电站都能找到。不可忽视的是,部分国家处心积虑,把纯度较低的反应堆级核材料经核燃料处理工厂提纯,即可转化出武器级核材料。一般认为,只需武器级钚6~9公斤、铀12~16公斤,即可造出核爆炸装置;也有资料显示,只要技术水平够高,用1~3公斤钚、2.5~5公斤铀也能达到同等效果。
核武器的破坏力是任何常规武器所不及的,诞生70年来一直是当之无愧的“武器之王”。目前,旨在限制核武器研发与使用的跨国机制相对完善,但因为各国仍在以民用名义建造核电站和科研用核反应堆,核材料的扩散速度和范围逐年扩大。
据美国“科学与国际安全研究所”估计,截至2012年,军用和民用核材料的全球总库存量已经超过3850吨(其中钚大约1900吨,铀1950吨左右),并且分散在6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这些核材料如果全部加以精炼并达到武器级水平,足以制成数十万颗核弹。
制造核武器从没有捷径
核武器是致命的,同时也充满诱惑力。一些实力较弱的国家甚至组织,正是看中了核武器“以小搏大”的价值,才极力通过各种途径甚至非法手段获取武器级核材料。诚然,核大国对此类敏感物质的控制大都十分严密,不会轻易对任何人出口,但不排除一些国家通过私下购买或者“以研究为名借用”等手段,实现拥有武器级核材料的企图。
应当明确的是,有了武器级核材料并不等于有了核武器。从理论和实践看,要造出堪用的核武器,必须突破两大类难关:首先是拥有武器级核材料,其次还得克服具体研制工作中的一系列技术障碍——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从美国“曼哈顿计划”开始,不论哪个国家,要研制出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都必须经历概念研究、方案设想、确定战术/技术指标、模拟试验,再到爆炸核装置(核试验)和武器生产、形成作战能力等诸多步骤。
仅从爆炸核装置到具有核作战能力,就必须跨过五道门槛:爆炸核装置试验;组装核弹头试验;核弹头及运载工具结合后的核武器飞行、投掷试验;建立包括侦察预警系统、指挥保障系统在内的核武器系统;形成一定规模和作战能力。每个步骤,对普通国家来说一般需要2~5年时间;如核武器研制方的技术储备和资金供给充足,也可能有所缩短。
以曾被国际舆论热炒,如今宣布放弃核武装的伊朗为例,该国倾全国之力,先后秘密建造了数座核设施且启动了数千台离心机,花费数十年提炼浓缩铀,至今连制造一颗原子弹的核材料都没能生产出来。朝鲜的情况也差不多:从1965年建成第一个实验反应堆到1992年生产出武器级浓缩铀,用了27年;从拥有浓缩铀到2006年进行第一次核试验,间隔为14年。核武器开发的艰巨和复杂可见一斑。其他有核国家国家如巴基斯坦和印度,经济和技术实力更胜一筹,总共生产的武器级核材料也仅能制造不超过百枚核弹头。同时,这些国家为研制核武器,无一不投入巨量资源,拖累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技术和核材料,一些国家或组织理论上可以制造出原始的核装置。至于日本,考虑到该国普遍采用核能发电,同时从海外引进了大批核材料,经过充分提炼后,确实可以用来制造核武器。有数据显示,日本6个核燃料处理厂每年能提取9吨武器级钚,居世界先进水平。尽管如此,坊间流传的“日本能在183天内造出核武器”的说法,仍只是出自该国部分政客乃至右翼分子之口,并未得到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或分析人士确证。
非国家行为体值得警惕
冷战结束20多年来,全球性核战争的噩梦逐渐远去,取而代之成为各大核安全会议上热门内容的,是核武器扩散乃至落入恐怖组织之手的危险。据俄罗斯环境保护组织透露,苏联解体前共生产了约1200吨高浓缩铀和150吨武器级钚,还有超过1.6万吨核废料被存放在数十个核设施内,从这些核废料中同样可以提炼出高浓度铀和钚。西方则一直担心,一些俄罗斯科学家因待遇微薄,可能用核废料提炼高浓度核材料,再高价卖给恐怖组织牟利。而有些已经制成的核材料,也可能面临监守自盗,存在流入“国际核黑市”的可能。
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显示,1993年至2011年,该机构成员通报的有关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材料丢失或遭偷盗、非法获取的事件达2100余起(很多发生在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官方有记录的盗窃核材料案件约50起。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在相关报道中提到,外界一直对原苏联涉核资产的安全状况表示不安,幸运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拿出俄罗斯或其他独联体国家丢失核武器的确凿证据——当然,丢失几公斤核材料就另当别论了。
美国《纽约客》杂志则将矛头指向乌克兰,称作为俄罗斯之外原苏联范围内核材料最丰富的地区,其进入局势动荡期令人倍感担忧。如果国际社会袖手旁观,不对乌克兰核材料加以有效监管,那么,其核安保机制一旦出现漏洞,后果不堪设想。
从核安全角度看,高浓缩铀和钚的丢失往往意味着“红色警报”。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材料一旦落入恐怖组织手中,就可以被用于制造所谓“脏弹”。“脏弹”由常规炸药与放射性材料混装,足以在数小时内夺去上万人的生命,令大片地区遭到放射性污染。由于不涉及链式反应,“脏弹”的工艺相对简单,被恐怖分子利用的可能性也高。美国的一份报告称,如大城市中心遭“脏弹”袭击,所带来的损失将超过“9·11”。
相比“无法无天”的恐怖组织或极端分子,主权国家对核材料的利用有更明确的动机,内外制约因素也更多。就日本而言,若有朝一日,该国民众和政治领导人果真就“拥有核武器”达成了一致,其通向“有核国家”的道路依旧漫长,而且必然会面临不能合法开展核试验的困境。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日本已研究成功每秒8162万亿次运算速度的超级计算机,应该有能力在不挑战国际公约的前提下,对核爆炸进行电脑仿真试验。
针对滞留日本的大批核材料,美方起初口头要求归还,但未采取强制措施。后来,出于稳定地区局势的考虑,美方加大交涉力度,日本才同意将这些“危险的礼物”返还原主。然而又有分析称,出于安抚盟友的目的,美国可能进一步加大与日本在常规武器领域的合作力度。
全球性核战争的阴云虽已逐渐远去,但核材料扩散与核恐怖主义带来的威胁,依然令21世纪的核安全议题严峻而趋于复杂化。
3月初,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上,日本拥有300公斤美国提供的武器级核材料一事再度引起关注。今年以来,中国政府数次对日本囤积核材料一事表示关切,希望获得合理解释;然而据中国外交部消息,日方至今未做出任何回应。
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在加强核安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核材料扩散与核恐怖主义的隐忧依然存在,这也是即将在荷兰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讨论的重点议题。谈到武器级核材料,人们最常问的是:从拥有这种材料到造出核武器,是否只有咫尺之遥?若答案是否定的,世界大国与国际组织又为何对核材料的安全性倾注了如此大的精力?
何种核材料算“武器级”
尽管福岛核事故阴云未散,在发展清洁能源、缓解化石燃料危机的风潮促进下,推动核电事业壮大的国家有增无减。随着核电产业的快速复兴,以及核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核材料扩散和流失的风险也同步上升。同时,由于国际安全形势依旧复杂,恐怖分子和跨国犯罪组织获取、非法贩运核材料,甚至制造核恐怖事件的风险不容忽视。综合来看,当今世界面临的核安全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核恐怖主义威胁,二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核能,原本用于和平用途的核材料与核技术被转用于军事目的几率大大增加。
什么样的核材料能够相对简单地为制造核武器服务呢?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定义,铀-235或钚-239的纯度超过90%,即可在特定物理和化学环境下诱发链式反应。而民用级核燃料的纯度仅为20%左右,在世界各地的核电站都能找到。不可忽视的是,部分国家处心积虑,把纯度较低的反应堆级核材料经核燃料处理工厂提纯,即可转化出武器级核材料。一般认为,只需武器级钚6~9公斤、铀12~16公斤,即可造出核爆炸装置;也有资料显示,只要技术水平够高,用1~3公斤钚、2.5~5公斤铀也能达到同等效果。
核武器的破坏力是任何常规武器所不及的,诞生70年来一直是当之无愧的“武器之王”。目前,旨在限制核武器研发与使用的跨国机制相对完善,但因为各国仍在以民用名义建造核电站和科研用核反应堆,核材料的扩散速度和范围逐年扩大。
据美国“科学与国际安全研究所”估计,截至2012年,军用和民用核材料的全球总库存量已经超过3850吨(其中钚大约1900吨,铀1950吨左右),并且分散在6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这些核材料如果全部加以精炼并达到武器级水平,足以制成数十万颗核弹。
制造核武器从没有捷径
核武器是致命的,同时也充满诱惑力。一些实力较弱的国家甚至组织,正是看中了核武器“以小搏大”的价值,才极力通过各种途径甚至非法手段获取武器级核材料。诚然,核大国对此类敏感物质的控制大都十分严密,不会轻易对任何人出口,但不排除一些国家通过私下购买或者“以研究为名借用”等手段,实现拥有武器级核材料的企图。
应当明确的是,有了武器级核材料并不等于有了核武器。从理论和实践看,要造出堪用的核武器,必须突破两大类难关:首先是拥有武器级核材料,其次还得克服具体研制工作中的一系列技术障碍——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从美国“曼哈顿计划”开始,不论哪个国家,要研制出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都必须经历概念研究、方案设想、确定战术/技术指标、模拟试验,再到爆炸核装置(核试验)和武器生产、形成作战能力等诸多步骤。
仅从爆炸核装置到具有核作战能力,就必须跨过五道门槛:爆炸核装置试验;组装核弹头试验;核弹头及运载工具结合后的核武器飞行、投掷试验;建立包括侦察预警系统、指挥保障系统在内的核武器系统;形成一定规模和作战能力。每个步骤,对普通国家来说一般需要2~5年时间;如核武器研制方的技术储备和资金供给充足,也可能有所缩短。
以曾被国际舆论热炒,如今宣布放弃核武装的伊朗为例,该国倾全国之力,先后秘密建造了数座核设施且启动了数千台离心机,花费数十年提炼浓缩铀,至今连制造一颗原子弹的核材料都没能生产出来。朝鲜的情况也差不多:从1965年建成第一个实验反应堆到1992年生产出武器级浓缩铀,用了27年;从拥有浓缩铀到2006年进行第一次核试验,间隔为14年。核武器开发的艰巨和复杂可见一斑。其他有核国家国家如巴基斯坦和印度,经济和技术实力更胜一筹,总共生产的武器级核材料也仅能制造不超过百枚核弹头。同时,这些国家为研制核武器,无一不投入巨量资源,拖累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技术和核材料,一些国家或组织理论上可以制造出原始的核装置。至于日本,考虑到该国普遍采用核能发电,同时从海外引进了大批核材料,经过充分提炼后,确实可以用来制造核武器。有数据显示,日本6个核燃料处理厂每年能提取9吨武器级钚,居世界先进水平。尽管如此,坊间流传的“日本能在183天内造出核武器”的说法,仍只是出自该国部分政客乃至右翼分子之口,并未得到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或分析人士确证。
非国家行为体值得警惕
冷战结束20多年来,全球性核战争的噩梦逐渐远去,取而代之成为各大核安全会议上热门内容的,是核武器扩散乃至落入恐怖组织之手的危险。据俄罗斯环境保护组织透露,苏联解体前共生产了约1200吨高浓缩铀和150吨武器级钚,还有超过1.6万吨核废料被存放在数十个核设施内,从这些核废料中同样可以提炼出高浓度铀和钚。西方则一直担心,一些俄罗斯科学家因待遇微薄,可能用核废料提炼高浓度核材料,再高价卖给恐怖组织牟利。而有些已经制成的核材料,也可能面临监守自盗,存在流入“国际核黑市”的可能。
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显示,1993年至2011年,该机构成员通报的有关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材料丢失或遭偷盗、非法获取的事件达2100余起(很多发生在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官方有记录的盗窃核材料案件约50起。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在相关报道中提到,外界一直对原苏联涉核资产的安全状况表示不安,幸运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拿出俄罗斯或其他独联体国家丢失核武器的确凿证据——当然,丢失几公斤核材料就另当别论了。
美国《纽约客》杂志则将矛头指向乌克兰,称作为俄罗斯之外原苏联范围内核材料最丰富的地区,其进入局势动荡期令人倍感担忧。如果国际社会袖手旁观,不对乌克兰核材料加以有效监管,那么,其核安保机制一旦出现漏洞,后果不堪设想。
从核安全角度看,高浓缩铀和钚的丢失往往意味着“红色警报”。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材料一旦落入恐怖组织手中,就可以被用于制造所谓“脏弹”。“脏弹”由常规炸药与放射性材料混装,足以在数小时内夺去上万人的生命,令大片地区遭到放射性污染。由于不涉及链式反应,“脏弹”的工艺相对简单,被恐怖分子利用的可能性也高。美国的一份报告称,如大城市中心遭“脏弹”袭击,所带来的损失将超过“9·11”。
相比“无法无天”的恐怖组织或极端分子,主权国家对核材料的利用有更明确的动机,内外制约因素也更多。就日本而言,若有朝一日,该国民众和政治领导人果真就“拥有核武器”达成了一致,其通向“有核国家”的道路依旧漫长,而且必然会面临不能合法开展核试验的困境。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日本已研究成功每秒8162万亿次运算速度的超级计算机,应该有能力在不挑战国际公约的前提下,对核爆炸进行电脑仿真试验。
针对滞留日本的大批核材料,美方起初口头要求归还,但未采取强制措施。后来,出于稳定地区局势的考虑,美方加大交涉力度,日本才同意将这些“危险的礼物”返还原主。然而又有分析称,出于安抚盟友的目的,美国可能进一步加大与日本在常规武器领域的合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