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3月1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为何会有手机幻听症?

○作者 汤姆·斯塔福德 ○编译 王紫京 《 青年参考 》( 2014年03月12日   39 版)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感觉手机在响,跑过去一看,发现根本没这回事,手机一声都没出过,难道自己得了幻听症?其实不然,这种现象只是大脑正常功能中常见且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手机震动幻觉非常常见:大约80%的人都有过以为手机在兜儿里震,其实压根没有这回事的经历;30%的人则出现过手机铃声幻听。这些闹心的幻觉是数字文化导致的吗?

    其实不然。事实上,手机震动和铃声幻觉阐释了心理学上的一个基本原理。

    你的这种错觉只是知觉系统中的一个例子,就像敏感的火警、自动门,或一朵需要决定是否到了春天开花季的黄水仙一样。你的大脑必须对兜儿里的手机是否真的震动做出知觉判断。相对地,黄水仙在2月温暖的早晨,也要像挨着手机的皮肤一样,判断春天到底来了没有。

    心理学家用“信号检测论”这一概念指导自己思考知觉系统的问题。套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如何解释为何这些幻觉是健全心理功能常见且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手机在你兜儿里时,世界就处于两种可能的状态之一:手机铃声响还是不响。你的思想也有两种可能的状态:判断手机铃声在响或没响。显然,你想用正确的方法匹配这两种状态。手机真在震动时,相随的判断是“手机在响”,手机没有震动时的判断就是“手机没响”。信号检测论将这些正确的匹配分别称之为“击中”和“正确否定”。

    但还有其他两种可能的组合:你错把真的震动和“手机没有响”相匹配(理论定义为“漏报”);抑或是手机没有震动和“手机在响”匹配(“虚报”)。你出现手机震动幻觉时,就会伴随这两种错误匹配模式。

    在很容易做出判断的环境,比如安静的房间里有人叫你的名字,你可能每次都能做出正确的反应。但当很难做出判断时——在嘈杂的房间里判断是否有人叫你,或必须要对自己不擅长的事进行评估时——错误会偶尔发生。这些错误就是漏报或虚报。

    信号检测论告诉我们,有两种方法可以改变错误匹配出现的几率。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你对要检测事物的敏感度。这意味着要把手机震动的强度调得更大,或将手机放在更敏感的身体部位(不要同时做这两件事,否则别人会认为你很可笑)。第二种选择就是转变你的倾向,无论手机有没有震,你更愿意认为“手机在响”。

    当然也要权衡利弊。如果你不介意“狼来了”,就能避免尽可能多的漏报。换句话说,你能保证每个电话都不漏接,只需付出一些被幻觉欺骗的代价。

    感知系统的两大特征——敏感度和倾向——始终存在并彼此依存。感知系统敏感度越高越好,因为它可以更好地辨别外界状态。但倾向没有明显的优劣。

    这对我们的手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假设手机一响,人们就会注意一下,大多数人不喜欢漏接电话。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感知系统已调整到了不可能出现漏报的水平。而不可避免的代价就是提高了虚报——手机幻觉——的可能性。事实确实如此,在最新式的人格测试中,得分最高的人群,这种现象特别普遍。这些人要为不错过自己在意的电话付出最大的代价。

    在虚报和漏报之间进行权衡也可以解释,为何明明没有着火,我们却要容忍火警响起。并不是火警警报设计得不好,而是因为它们对烟和热度很敏感——倾向于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绝不忽略真正的火情。结果就是火警虚报次数增加。

    所有认知都是由来自世界的信息和对经验不断调整所造成的心理倾向构成的。心理幻听并不是一种疾病。这只反映了我们近似完美的感知系统,它们在嘈杂不确定的社会尽力做到最好。

    □英国广播公司(BBC)

 

为何会有手机幻听症?
奥斯卡诞生转发最多的自拍照
去年东京36人因玩手机遇车祸
奇趣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