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3月1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中国能否在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不影响改革进程

外媒看“总理报告”:雄心,改革,承诺

○本报记者 张莹 《 青年参考 》( 2014年03月12日   06 版)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释放出强烈信号: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英国路透社在3月5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第一时间开门见山地写道,“为了追求更可持续的发展,中国正在向污染宣战,并将投资步伐减缓到近10年来的最低速度。”

    每年中国“两会”,由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必看的重头戏。今年,这份报告也备受关注。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今年作报告时,李克强总理77次提到“改革”二字,并用“壮士断腕”一词来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

    在报告涉及的诸多问题中,境外媒体对中国的经济改革,表现出了特别关注,与中国媒体和民众的感受相类似,外媒也感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雄心壮志。

    新加坡《海峡时报》称,GDP目标被视为中国领导人改革决心的关键信号。中国一度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严重影响了环境。如今,中国“以经济增长速度让位于经济增长质量,进行30年来最雄心勃勃的改革”。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则认为:如果没有雄心,改革的举措就无法实现。这些在资本经济学中被称为“一揽子计划”的提议,是“本世纪以来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改革意向”。

    一场由百分比引发的外媒争议

    在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将今年的GDP目标预定为7.5%。这个百分比引起了外媒大量的关注和分析。

    有人认为,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路透社在第一时间发布的文章《中国保持7.5%的经济增长目标,但承诺改变》中写道:“在经历了30年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数百万人得以脱离贫困却污染了空气和水资源、背负高额国债之后,中国开始了方向性的转变,将重新平衡其经济。”

    文章还援引新加坡证券分析师的观点,认为“假使中国的GDP增长率能更长时间保持在7.5%,将对亚洲地区的贸易起到支持作用”。

    英国《金融时报》也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的三大目标和去年保持一致,这符合市场的基本预期。今年,稳定是前提,改革是首要任务。随着中国经济在成熟中放缓,增长目标对政策意图的指示意义越发重要。

    与此同时,仍有不少媒体对7.5%这个数字发出了担忧和质疑的声音。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每年的GDP都超过7.5%,但这次可能难以实现这样的增长。”《华尔街日报》这样表达其担忧。这篇发表于报告公布第二天的文章,还提出了一个颇为细致的问题:报告中所提出的“7.5%左右”究竟给中国留出了多少余地?

    对此问题,决策者们的解读似乎不尽相同。中国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是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的成员。他表示,7.5%更应当被看作是一个预期,而非政府可以接受的最低增长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则认为,这是个“上下限问题:上限是物价总水平不能突破3.5%左右,下限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能滑出7.5%左右”。

    对此,《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用了这样一个犀利的标题——“中国的政策决策者能否语义明确”。在评论者看来,对“左右”这一概念,两种解读的区别十分重要:如果中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来实现既定增长目标,就可能放松信贷环境,以提振经济。然而,中国的信贷现状(包括通过传统渠道和影子银行系统获得的信贷)已令人十分担忧。

    3月10日,《新西兰先驱报》也向中国的经济改革泼了一瓢冷水。在该报一篇篇幅不长但数据丰富的文章中,援引的海关数据显示,中国的贸易出口量在上个月遭遇了意想不到的18个百分点的锐减。海关数据还显示,今年以来的进出口已总体缩水4.8%,这可能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对实现7.5%的经济增长目标造成影响。

    简言之,对中国能否在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不影响改革进程,外媒普遍特别关注。

    承诺多,细节少,却能看到改革的势头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在3月6日发表的文章,题目是“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老问题,新办法?”。文章认为,诸如金融领域的风险,城乡贫富差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及为清除腐败所需的政府职能转变等一系列问题,早在6年前就已被提出;去年,前任总理温家宝离职前的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指出中国当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的严峻现实。

    这些问题已提出来多年却依旧悬而未决,正因如此,外界更期望看到中国此次关于经济改革的更多细节。

    “但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仍是承诺多,细节少。”《华尔街日报》以中国的货币政策改革为例,为了提高国内金融系统的效率,使人民币成为真正国际化的货币,让国内公司有机会在全球市场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央行已允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性略微加大。

    虽然此迹象表明,政府会说到做到,但关键问题是大家不知道这些改革何时将会落实,以及改革的顺序是什么。文章认为,中国的改革通常都是渐进的,对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业进行一次彻底改革,恐怕将更加漫长而困难。“在如何促使国内金融业提高效率方面,中国决策者确实有一些令人鼓舞的想法。但只有让公众更清楚地知道其中一些改革预计将在何时实施,这些想法才能发挥作用。”

    不过,还是有人看到了中国此次改革带来的新气象。CNN就认为,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初见成效,金融改革的尝试也已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初步进行,“改革势头已经显现”。

    《外交学者》很看好中国的新一届领导人,“习近平和李克强对改革的态度是认真的。”评论认为,如果中国政府愿为推动改革而进行艰苦的工作,那么现在的氛围对改革很有利。

    “令人振奋的是,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以前有一个重大区别——以前侧重肯定政府过去所取得的成就,这次则更关心未来的发展方向。”

 

外媒看“总理报告”:雄心,改革,承诺
外媒关注中国军费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