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自贸区缓行,不信任导致合作难?
○孙兴杰 国际关系史博士
《
青年参考
》(
2014年03月12日
02
版)
东亚开放主义的地区特色让区域内的国家很难抱团。中日韩自贸区本可以成为东亚一体化的发动机,但现在每个国家都与地区之外的国家进行多边或双边的自贸区谈判与建设。历史遗产、民族情感、利益纠葛都可以成为彼此不信任的根源,欧洲曾因此一次又一次陷入战火之中,如今欧盟却一体化程度最高。有人说,东亚地区的困境在于,一个个披着主权国家外衣的小帝国是很难进行合作的。虽然不中听,却一针见血。
中日韩自贸区第四轮谈判已经结束,似乎并没引起媒体太多关注。与此同时,中国的两会正在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没有将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作为2014年工作的重点。中日关系、日韩关系一直处于低迷甚至对抗的状态,中日韩自贸区成为一个官方联系的象征,要具备实质意义尚待时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与韩国、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等自贸区谈判。一度为世人瞩目的中日韩自贸区,并没成为重点推进的项目。中日韩三国的GDP总量和贸易量占全球五分之一左右,一旦建成将成为世界上又一个自由贸易集团。中日关系处于冷冻状态的情况下,自贸区谈判难以真正进行下去。2013年韩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韩国在中国市场占有的份额第一次超过日本,这也对中日韩经贸关系产生微妙且意义深远的影响。
中韩自贸区谈判已经进行九轮,在中日韩谈判结束后,中韩自贸区进行第十轮的谈判。韩国与日本的产业结构有更大的相似性,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性更强,韩国当然愿意率先与中国建成自贸区。换句话说,中日韩自贸区与中韩自贸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而目前中日韩自贸区停滞不前,也让韩国缓了一口气。韩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最大进口来源地,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中日关系的冷淡。2012年下半年以来,中日关系持续紧张,至今没有缓和迹象,政治关系影响了经济合作的进程。
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两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加上中巴经济走廊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这意味着中国自由贸易区的重心也在调整。反观日本在2013年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的谈判进程,美日正在打造亚太地区最大的自由贸易集团,对中国形成了不小的压力,至今中国还未收到加入谈判的邀请。作为替代方案,中国需要加快以自己为中心的自贸区体系的升级与建设。无论日本还是中国的自贸区体系,现在还没有更多的交集,中日韩自贸区在中日两国的规划中被边缘化,至少不是最迫切的议题。
安倍政府上台后,试图依靠货币和财政刺激经济,保持经济增长率,提振日本国力,扭转中日经济总量差距扩大的趋势。安倍经济学带着比较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中日之间更看重绝对利益,无论在东南亚还是在钓鱼岛,双方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共赢为核心的东亚共同体的感觉慢慢消失了,而一山难容二虎的零和博弈思维在呈现。
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在一开始就带有比较强的政治色彩,日本担心韩国抢先与中国建立自贸区,棋输一招,现在日本加入TPP又给韩国带来了压力,韩国已经对加入TPP保持开放的姿态。这一系列的变化,也让中国感到不自在。如此下来,中日韩自贸区更成鸡肋。东亚开放主义的地区特色让区域内的国家很难抱团,除非遇到灾难,比如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感受到外部的风险与威胁。
中日韩自贸区本可以成为东亚一体化的发动机,但现在每个国家都与地区之外的国家进行多边或双边的自贸区谈判与建设,这种现象也值得更深入的反思。历史遗产、民族情感、利益纠葛都可以成为彼此不信任的根源,欧洲曾因此一次又一次陷入战火之中,如今欧盟却一体化程度最高。有人说,东亚地区的困境在于,一个个披着主权国家外衣的小帝国是很难进行合作的。虽然不中听,却也一针见血。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
东亚开放主义的地区特色让区域内的国家很难抱团。中日韩自贸区本可以成为东亚一体化的发动机,但现在每个国家都与地区之外的国家进行多边或双边的自贸区谈判与建设。历史遗产、民族情感、利益纠葛都可以成为彼此不信任的根源,欧洲曾因此一次又一次陷入战火之中,如今欧盟却一体化程度最高。有人说,东亚地区的困境在于,一个个披着主权国家外衣的小帝国是很难进行合作的。虽然不中听,却一针见血。
中日韩自贸区第四轮谈判已经结束,似乎并没引起媒体太多关注。与此同时,中国的两会正在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没有将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作为2014年工作的重点。中日关系、日韩关系一直处于低迷甚至对抗的状态,中日韩自贸区成为一个官方联系的象征,要具备实质意义尚待时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与韩国、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等自贸区谈判。一度为世人瞩目的中日韩自贸区,并没成为重点推进的项目。中日韩三国的GDP总量和贸易量占全球五分之一左右,一旦建成将成为世界上又一个自由贸易集团。中日关系处于冷冻状态的情况下,自贸区谈判难以真正进行下去。2013年韩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韩国在中国市场占有的份额第一次超过日本,这也对中日韩经贸关系产生微妙且意义深远的影响。
中韩自贸区谈判已经进行九轮,在中日韩谈判结束后,中韩自贸区进行第十轮的谈判。韩国与日本的产业结构有更大的相似性,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性更强,韩国当然愿意率先与中国建成自贸区。换句话说,中日韩自贸区与中韩自贸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而目前中日韩自贸区停滞不前,也让韩国缓了一口气。韩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最大进口来源地,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中日关系的冷淡。2012年下半年以来,中日关系持续紧张,至今没有缓和迹象,政治关系影响了经济合作的进程。
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两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加上中巴经济走廊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这意味着中国自由贸易区的重心也在调整。反观日本在2013年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的谈判进程,美日正在打造亚太地区最大的自由贸易集团,对中国形成了不小的压力,至今中国还未收到加入谈判的邀请。作为替代方案,中国需要加快以自己为中心的自贸区体系的升级与建设。无论日本还是中国的自贸区体系,现在还没有更多的交集,中日韩自贸区在中日两国的规划中被边缘化,至少不是最迫切的议题。
安倍政府上台后,试图依靠货币和财政刺激经济,保持经济增长率,提振日本国力,扭转中日经济总量差距扩大的趋势。安倍经济学带着比较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中日之间更看重绝对利益,无论在东南亚还是在钓鱼岛,双方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共赢为核心的东亚共同体的感觉慢慢消失了,而一山难容二虎的零和博弈思维在呈现。
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在一开始就带有比较强的政治色彩,日本担心韩国抢先与中国建立自贸区,棋输一招,现在日本加入TPP又给韩国带来了压力,韩国已经对加入TPP保持开放的姿态。这一系列的变化,也让中国感到不自在。如此下来,中日韩自贸区更成鸡肋。东亚开放主义的地区特色让区域内的国家很难抱团,除非遇到灾难,比如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感受到外部的风险与威胁。
中日韩自贸区本可以成为东亚一体化的发动机,但现在每个国家都与地区之外的国家进行多边或双边的自贸区谈判与建设,这种现象也值得更深入的反思。历史遗产、民族情感、利益纠葛都可以成为彼此不信任的根源,欧洲曾因此一次又一次陷入战火之中,如今欧盟却一体化程度最高。有人说,东亚地区的困境在于,一个个披着主权国家外衣的小帝国是很难进行合作的。虽然不中听,却也一针见血。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