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数据监狱”
作者 比尔·戴维德 译者 胜一
《
青年参考
》(
2014年03月05日
39
版)
|
图片来源 CFP |
大数据时代悄无声息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
公司和政府正以一种全新且隐匿的方式审查我们——用海量的数据(大部分来自互联网)评判我们,并根据这些数据推断我们的品质优劣、信誉情况、行为方式、品味喜好和消费习惯,再根据这些结论采取相应的行动。
其结果是,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身陷“大数据监狱”。
我们被困在循环往复中
一些人无法再获得贷款或兑现支票,还有人只能使用利率很高的信用卡;许多人因为在互联网上的不良记录无法找到工作;根据大数据的评判,很多人在购买财产、人寿和汽车保险时会遇到麻烦;大数据可以挑选一些人从事政府审计工作,但同时让另外一些人面临无端且有失体面的机场审查。
据估计,约有500名美国人被列入了禁飞名单。数千人被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使用的自动锁定目标系统,认定为需重点审查的对象,该部门通过纳税标识号、旅行历史、财产记录,身体特征、执法或情报资料等一系列数据,划分乘客的危险级别。
“大数据监狱”同样限制了我们的虚拟生活,它决定了互联网会展现给我们什么样的产品。数据算法会分析我们的兴趣爱好,当我们浏览一些特定的网站时,就会利用这些信息选择展现给我们不同的产品。
艾利·帕雷瑟在《过滤泡沫》一书中提出:“你点击一个链接,标志着你对某件事物感兴趣,也意味着你可能希望看到关于该主题的更多文章,我们就这样被困在循环往复中。”危险之处在于,你陷入了一个非常扭曲的世界。
如果你无法找到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或许是因为你在科技人才评估网站Gild上的分数过低,该网站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程序员做出评定:写过的开放源代码、在LinkedIn网站上说过的话,以及在软件论坛上对有关问题进行的回答。
“大数据监狱”无处不在
“大数据监狱”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信用报告和评级机构就在我们的经济中拥有了这样的权力。惠誉、穆迪和标准普尔的商业信用评级业务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历史最悠久的信用评级机构艾可飞,早在1899年就成立了。
当大数据发展起来后,它们逐渐开始为经济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安全,让我们更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亚马逊总是知道我想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并呈现给我,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但当数据出现错误时,真正的灾难就来临了。
只要能避免劫机事件发生,大多数人不会关心比现在多10倍或100倍的人被机场重点审查;当就业机会非常少但申请人很多时,大部分雇主会选择更严格的筛选手段。当有很多应聘者可挑时,错过一个有潜力的优秀人才总比聘用害群之马要好得多;对于银行来说,避免不良贷款是成功的关键,同错失一些很好的贷款客户相比,努力避免过大的损失是它们权衡之后做出的明智之选。但这么做通常会导致一种结果:当很多无辜的人被关进“大数据监狱”时,私营公司和政府机构获得的也比失去的更多。
令人担忧的是,通过互联网工具进行监控已成为常态,政府和公司从手机和廉价摄像头中获取数据,然后再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是,建造一个“大数据监狱”非常容易,且成本很低。我们不仅可以预见到“监狱”的数量会大量增加,并且在高效、廉价的工具的推波助澜下,这种行为获得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加。
有些服务已在为创建“大数据监狱”提供便利,比如营销服务公司安客诚,其每年监测50万亿单交易,并维护着全球5亿消费者约1500个数据点。它们的数据库在创建“监狱”时,就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大数据监狱”还有其他的功能。消费者或求职者可能只知道他们在获得信用卡或面试机会时有麻烦,但不知道的是,一个无形的“监狱”正在阻碍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联邦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列出了40多家消费者报告公司,它们的服务包括向银行、支票兑换所、发薪日贷款机构、汽车和财产保险公司、公用事业单位、赌场、租赁公司、医疗保险公司,以及一些想知道员工工作史的公司提供报告。好消息是,《公平信用报告法案》要求这些公司对个人开放它们的报告,并允许个人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向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投诉。
希望这能带来好运。
该如何对待大数据
但即使人们知道身在“监狱”,可能也无法了解“狱卒”究竟是谁。银行甚至可能有自己的数据库,用以评估客户的可靠度。假如消费者想知道是哪家报告公司提供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他又该如何一一查证?这简直是大海捞针。
“囚犯”可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行为害他被判处监禁。某人被列入了机场重点审查名单,是因为他曾在动荡的国家旅行过?还是他在脸谱网上传了不该传的东西?抑或是打电话给一个朋友,而这个朋友又恰巧有朋友被怀疑是恐怖分子?
最后,人们将如何纠正这些数据报告呢?每一个例子都是不同的。上诉和赦免的过程即使存在也会很困难。
人们很难彻底了解“大数据监狱”带来的后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它们对企业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即使它们确实使我们的国家更安全,随着这种方式的不断演进,我们中的许多人也势必会受到伤害。
即使我们都相信“大数据监狱”严重威胁个人自由,也很难想出合理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就个人而言,我很希望这些公司能在48小时内删除所有关于我的信息,除非得到我明确的许可才可以保留。我也会禁止他们买卖我的信息,或将其用于广告用途。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但也充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准确的信用报告将不复存在。我也希望执法机构能在合理的限制和监督下使用这些信息。但如果数据被毁掉了,想正确使用它们也就不可能了。
很明显,当前的消费者保护措施并不到位。我们需要制订一套更加严密的隐私保护措施。我不希望自己被关进“大数据监狱”。在这一点上,我想我并不孤独。
美国《大西洋月刊》
大数据时代悄无声息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
公司和政府正以一种全新且隐匿的方式审查我们——用海量的数据(大部分来自互联网)评判我们,并根据这些数据推断我们的品质优劣、信誉情况、行为方式、品味喜好和消费习惯,再根据这些结论采取相应的行动。
其结果是,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身陷“大数据监狱”。
我们被困在循环往复中
一些人无法再获得贷款或兑现支票,还有人只能使用利率很高的信用卡;许多人因为在互联网上的不良记录无法找到工作;根据大数据的评判,很多人在购买财产、人寿和汽车保险时会遇到麻烦;大数据可以挑选一些人从事政府审计工作,但同时让另外一些人面临无端且有失体面的机场审查。
据估计,约有500名美国人被列入了禁飞名单。数千人被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使用的自动锁定目标系统,认定为需重点审查的对象,该部门通过纳税标识号、旅行历史、财产记录,身体特征、执法或情报资料等一系列数据,划分乘客的危险级别。
“大数据监狱”同样限制了我们的虚拟生活,它决定了互联网会展现给我们什么样的产品。数据算法会分析我们的兴趣爱好,当我们浏览一些特定的网站时,就会利用这些信息选择展现给我们不同的产品。
艾利·帕雷瑟在《过滤泡沫》一书中提出:“你点击一个链接,标志着你对某件事物感兴趣,也意味着你可能希望看到关于该主题的更多文章,我们就这样被困在循环往复中。”危险之处在于,你陷入了一个非常扭曲的世界。
如果你无法找到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或许是因为你在科技人才评估网站Gild上的分数过低,该网站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程序员做出评定:写过的开放源代码、在LinkedIn网站上说过的话,以及在软件论坛上对有关问题进行的回答。
“大数据监狱”无处不在
“大数据监狱”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信用报告和评级机构就在我们的经济中拥有了这样的权力。惠誉、穆迪和标准普尔的商业信用评级业务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历史最悠久的信用评级机构艾可飞,早在1899年就成立了。
当大数据发展起来后,它们逐渐开始为经济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安全,让我们更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亚马逊总是知道我想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并呈现给我,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但当数据出现错误时,真正的灾难就来临了。
只要能避免劫机事件发生,大多数人不会关心比现在多10倍或100倍的人被机场重点审查;当就业机会非常少但申请人很多时,大部分雇主会选择更严格的筛选手段。当有很多应聘者可挑时,错过一个有潜力的优秀人才总比聘用害群之马要好得多;对于银行来说,避免不良贷款是成功的关键,同错失一些很好的贷款客户相比,努力避免过大的损失是它们权衡之后做出的明智之选。但这么做通常会导致一种结果:当很多无辜的人被关进“大数据监狱”时,私营公司和政府机构获得的也比失去的更多。
令人担忧的是,通过互联网工具进行监控已成为常态,政府和公司从手机和廉价摄像头中获取数据,然后再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是,建造一个“大数据监狱”非常容易,且成本很低。我们不仅可以预见到“监狱”的数量会大量增加,并且在高效、廉价的工具的推波助澜下,这种行为获得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加。
有些服务已在为创建“大数据监狱”提供便利,比如营销服务公司安客诚,其每年监测50万亿单交易,并维护着全球5亿消费者约1500个数据点。它们的数据库在创建“监狱”时,就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大数据监狱”还有其他的功能。消费者或求职者可能只知道他们在获得信用卡或面试机会时有麻烦,但不知道的是,一个无形的“监狱”正在阻碍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联邦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列出了40多家消费者报告公司,它们的服务包括向银行、支票兑换所、发薪日贷款机构、汽车和财产保险公司、公用事业单位、赌场、租赁公司、医疗保险公司,以及一些想知道员工工作史的公司提供报告。好消息是,《公平信用报告法案》要求这些公司对个人开放它们的报告,并允许个人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向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投诉。
希望这能带来好运。
该如何对待大数据
但即使人们知道身在“监狱”,可能也无法了解“狱卒”究竟是谁。银行甚至可能有自己的数据库,用以评估客户的可靠度。假如消费者想知道是哪家报告公司提供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他又该如何一一查证?这简直是大海捞针。
“囚犯”可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行为害他被判处监禁。某人被列入了机场重点审查名单,是因为他曾在动荡的国家旅行过?还是他在脸谱网上传了不该传的东西?抑或是打电话给一个朋友,而这个朋友又恰巧有朋友被怀疑是恐怖分子?
最后,人们将如何纠正这些数据报告呢?每一个例子都是不同的。上诉和赦免的过程即使存在也会很困难。
人们很难彻底了解“大数据监狱”带来的后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它们对企业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即使它们确实使我们的国家更安全,随着这种方式的不断演进,我们中的许多人也势必会受到伤害。
即使我们都相信“大数据监狱”严重威胁个人自由,也很难想出合理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就个人而言,我很希望这些公司能在48小时内删除所有关于我的信息,除非得到我明确的许可才可以保留。我也会禁止他们买卖我的信息,或将其用于广告用途。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但也充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准确的信用报告将不复存在。我也希望执法机构能在合理的限制和监督下使用这些信息。但如果数据被毁掉了,想正确使用它们也就不可能了。
很明显,当前的消费者保护措施并不到位。我们需要制订一套更加严密的隐私保护措施。我不希望自己被关进“大数据监狱”。在这一点上,我想我并不孤独。
美国《大西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