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体从未像今天这样具有可替换性,而未来,仿生学奇迹将越来越多。
“高端”义肢和人造脏器的未来
作者 吉奥夫·布郎芬 编译 贾晓静
《
青年参考
》(
2014年03月05日
34
版)
|
生物物理学家赫尔认为,最新的仿生义肢虽然昂贵,但很“值”。他本人在17岁时因严重冻伤截去了双腿。30多年后,他拥有十几项与义肢技术相关的专利。 |
|
已知的最古老假肢是一只穿在木乃伊脚上的木脚趾,来自3000年前的埃及。 |
|
为了增加效果,仿生人的脸被做成了梅尔(左)的样子。这台初具人形的机器人展示了人体有多少器官可以被“仿品”替换。 |
从“残肢的尴尬”到“酷元素”
贝托尔特·梅尔卸下左前臂递给我。这条假肢看起来像极了iPhone手机壳——平整、乌黑,手掌处罩着一层硅胶。在这层“皮肤”之下,包裹着如同骨骼一样的机械手指,和你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一模一样。梅尔将这一切称为“酷元素”。
“这么轻。”我掂着机械手臂,感叹道。
“的确,它只有几磅重。”梅尔答道。交谈时,我的目光尽量避开他左臂的残肢。他并未察觉,继续向我解释机械手臂的操作原理:“它通过吸力附着在残肢上,手臂上那层硅胶能让假肢与断肢密接起来——它得既舒适又贴身才行。”
33岁的梅尔住在瑞士,身材纤细,皮肤黝黑,脸上透着和善。出生时,左侧小臂只有两三厘米长,3个月大的他便开始佩戴第一条义肢。它并不能动,只为了让他适应外来物的附着。5岁时他又得到一条带钩子的义肢,可以用肩膀上的束带加以控制,但他不怎么喜欢,“因为束带会让身体极度不适”。
如今的仿生手克服了这些困扰。制造商触摸仿生公司为这条神奇的手臂取名“i肢”。它通过塑模内的两个电极进行控制,其中一个负责“张开”,另一个掌管“合拢”。若同时刺激两个电极,手腕还可以360度旋转。
做到这一切并不复杂,使用者的断肢会释放肌肉信号,刺激电极控制手臂动作。“这有点像练习侧位停车。”说着,梅尔翻转手腕并张开手掌,尽管最初有些吃力。
技术革新将仿生学带进新纪元——不仅是义肢,研究人员还做出了可代替脾脏、胰脏、肺等器官的人造脏器,甚至为四肢麻痹者开发出令大脑与计算机相连的“人造脑”技术。
人的器官被替换到何种程度,仍可称之为人?
梅尔是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自身经历让他对仿生技术近乎痴迷。
过去5年,科技呈现爆发式发展,梅尔是这一切的见证者。在我们聊天的同时,附近一座建筑里有不少人在为一场新奇的展览忙碌——机械师花几个月从世界各地收集各类义肢和人造器官,尝试组合出某种全新的“仿生人”。
当我第一次见到“仿生人”时,它顶多算一堆散乱的零件。现在,这台初具人形的机器人,向我们展示了人体究竟有多少器官可以被电路、塑料和模型替换。为了增加效果,仿生人的脸被做成梅尔的样子。由于没有大脑和神经系统,仿真人的“i肢”通过电脑或蓝牙进行独立控制。
该项目执行总裁瑞奇·沃克表示,他的团队已能造出人体半数以上的器官。
尽管多个人造脏器不能在体内共存,但随着仿生学飞速发展,一个问题日益困扰着神学家和生物伦理学家——人的器官被替换到何种程度,仍可称之为人?
替换后的器官是否会提高或干扰病人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能力,被视为判断这一问题的关键。
人们似乎取得了某种共识,比如让中风者恢复行动能力或让盲人重见天日,并不会使之成为“非人”。但将人脑的一半换成超级电脑呢?或者赋予其感知光的波长、声音的频率等远超常人的能力呢?
严格来说,这样的人或许不能再被称之为“人”,尽管这种改变仅仅是在人体基础上进行了强化。
战争催生义肢制造业的发展
纵观历史,失去肢体的人多数轻则感染重则死亡,而生来残缺者难逃被遗弃的命运。
已知的最古老假肢出现在3000年前的埃及。那是一根附着皮革的木雕脚趾,刚好可以用皮革套在脚上。
直到16世纪才出现功能性的机械肢体。法国战地医生安布鲁瓦兹·帕里发明了有着灵活手指的假手,利用钩子和弹簧操作。他还制造了一只机械膝,使用者可以借其站定在某个位置。
在美国,直到南北战争时期假肢才首次被广泛利用。彼时,将碎裂的手或腿截去,是防止坏疽的最好方法,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麻醉到缝合的整个过程。这场战争造成约6万美国人截肢,而存活率达到75%。
紧随其后的是假肢需求量的激增。政府不得不介入,并为接受手术和义肢的军人埋单。
战争促进了义肢制造业的发展。以一战为例,仅德国就有6.7万人截肢,医生埋头开发新式义肢,好让退伍军人在工厂找到饭碗。二战后,塑料、钛等新型材料被引入义肢制造领域,引领了技术飞跃。
在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物理学家休·赫尔看来,战争和冲突令义肢制造业日新月异,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也不例外。2006年以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已在义肢研究领域投入约1.44亿美元,1800名截肢士兵从中受惠。
不过,用于改进义肢的政府拨款正日益减少。“战争接近尾声,相关研究经费自然要枯竭。”整形外科医生罗伊·亚伦预言。
最大挑战来自人体防御系统
2011年4月,美国布朗大学研究者取得了重大突破:人脑直接向机械手臂传递信号。58岁的志愿者凯西·哈钦森四肢瘫痪,从未移动过胳膊和腿。实验结束后,凯西能操作机械手臂握住瓶子、送到嘴边喝水了。
神经外科医生在凯西头骨上打了个小洞,把一片阿司匹林大小的传感器植入大脑运动皮层,控制她的身体动作。传感器外部有96个细如发丝的电极,能检测到神经元发出的电子信号。当她想完成某个动作,比如抬起左手抓住瓶子时,神经元就会触发与该动作相关的特定电脉冲模式。
神经科学家首先让凯西对动作进行联想,电极捕捉到神经元搏动所发出的电子模式,传送到摆在她轮椅旁的外部计算机上。接下来,研究者将每种模式编译成一个命令代码,传至控制机械手臂的电脑上,大脑就可以操纵机械手臂了。
“整个研究浓缩在一帧视频画面里,那就是凯西微笑着放下瓶子。”布朗大学神经学家、该计划负责人约翰·多诺霍说。
多诺霍希望最终实现大脑与仿生肢体的直接互动。他的另一个目标是开发植入体,消除大脑与计算机间的连线,使用者可以四处活动,且不会因电线穿透皮肤而感染。
目前,最棘手的挑战来自人体防御系统。“如果你把什么东西放进去,整个免疫系统会试图将其孤立起来。”英国德蒙特福德大学制药学教授琼·泰勒教授说。她正致力于人工胰脏的研究。
人工胰脏不含电路、电池或移动部件,由凝胶阻片调节和贮存胰岛素。当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过剩的葡萄糖将软化凝胶,释放胰岛素。葡萄糖水平降低后,凝胶重新凝固,胰岛素随之减少释放。泰勒计划把人工胰脏植入人体最末一节肋骨和臀部之间,需要每隔几周补充一次胰岛素。
不过,在猪身上测试人工胰脏时,免疫系统发生排斥,形成了疤痕组织(又称粘连)。“它们好像粘在内部器官上了,”泰勒说,“收缩会造成疼痛,还会导致其他严重问题。”
对制造商来说,更重要的问题可能是血。遇到外来物质时,血液就会凝结。制造人工肺时这一障碍尤其突出——血液必须从人工肺叶纤细的合成血管中穿过。
仿生市场太小,你得先打赢“金融战”
未来,仿生器官的制造商不仅要解决各种技术难题,还需要打一场艰巨的金融战——仿生产品市场太小,投资它不像投资脸谱网或谷歌,无法让人大赚数十亿美元。
研发一种人工脏器可能历时数年,短期内难以看到效益,私人投资者不爱介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调查发现,一副机械上肢的价格普遍在2~12万美元间,残障人士往往要靠保险公司赔偿才付得起。而保险公司承担的金额又十分有限,且只能涵盖一件设备。现在,几乎所有保险公司都在质疑,义肢有没有必要“太高端”。
好消息是有趋势表明,技术发展将使价格日益低廉。如今,发达国家的居民日渐长寿,他们必须克服随之增加的“身体故障”。在美国,造成下肢截肢的首因并非战争,而是糖尿病——它会给四肢的血液循环造成障碍。
生物物理学家赫尔认为,最新的仿生义肢虽然更昂贵,却能减少其他方面的医疗支出。“腿部截肢人士使用低技术义肢时,易得膝关节炎、髋关节炎等病症,然后频繁使用药物来止疼。”赫尔说,“这造成出行不便,也令他们更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
帕特里克·凯恩15岁,是仿生义肢最年轻的受益人之一。他健谈,戴粗框眼镜,有一头纤细的金发,喜欢义肢给他的感觉。“以前,人们看到我会惊呼,‘哦,他怎么了?可怜的人!’但现在他们说,‘那是什么?真酷!’”他在咖啡馆里告诉我。
果然,隔壁桌的老者对凯恩的仿生手产生了兴趣:“我得说,它看起来太棒了,简直就像蝙蝠侠的手臂!”接着,凯恩为他“秀”了下i肢的操作。
技术不仅改变了凯恩,也改变了人们看他的目光。
未来几十年,尖端科技或许会为他带来更多改变,他的生活或许将充满科技奇迹——新的手和脚让他在各方面更接近所谓“健全人”,甚至超越他们。
或许这一天不会很快到来,但当我看到凯恩敏捷地穿过马路走向巴士站时,我知道他会过得不错。
美国《史密森尼》杂志
从“残肢的尴尬”到“酷元素”
贝托尔特·梅尔卸下左前臂递给我。这条假肢看起来像极了iPhone手机壳——平整、乌黑,手掌处罩着一层硅胶。在这层“皮肤”之下,包裹着如同骨骼一样的机械手指,和你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一模一样。梅尔将这一切称为“酷元素”。
“这么轻。”我掂着机械手臂,感叹道。
“的确,它只有几磅重。”梅尔答道。交谈时,我的目光尽量避开他左臂的残肢。他并未察觉,继续向我解释机械手臂的操作原理:“它通过吸力附着在残肢上,手臂上那层硅胶能让假肢与断肢密接起来——它得既舒适又贴身才行。”
33岁的梅尔住在瑞士,身材纤细,皮肤黝黑,脸上透着和善。出生时,左侧小臂只有两三厘米长,3个月大的他便开始佩戴第一条义肢。它并不能动,只为了让他适应外来物的附着。5岁时他又得到一条带钩子的义肢,可以用肩膀上的束带加以控制,但他不怎么喜欢,“因为束带会让身体极度不适”。
如今的仿生手克服了这些困扰。制造商触摸仿生公司为这条神奇的手臂取名“i肢”。它通过塑模内的两个电极进行控制,其中一个负责“张开”,另一个掌管“合拢”。若同时刺激两个电极,手腕还可以360度旋转。
做到这一切并不复杂,使用者的断肢会释放肌肉信号,刺激电极控制手臂动作。“这有点像练习侧位停车。”说着,梅尔翻转手腕并张开手掌,尽管最初有些吃力。
技术革新将仿生学带进新纪元——不仅是义肢,研究人员还做出了可代替脾脏、胰脏、肺等器官的人造脏器,甚至为四肢麻痹者开发出令大脑与计算机相连的“人造脑”技术。
人的器官被替换到何种程度,仍可称之为人?
梅尔是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自身经历让他对仿生技术近乎痴迷。
过去5年,科技呈现爆发式发展,梅尔是这一切的见证者。在我们聊天的同时,附近一座建筑里有不少人在为一场新奇的展览忙碌——机械师花几个月从世界各地收集各类义肢和人造器官,尝试组合出某种全新的“仿生人”。
当我第一次见到“仿生人”时,它顶多算一堆散乱的零件。现在,这台初具人形的机器人,向我们展示了人体究竟有多少器官可以被电路、塑料和模型替换。为了增加效果,仿生人的脸被做成梅尔的样子。由于没有大脑和神经系统,仿真人的“i肢”通过电脑或蓝牙进行独立控制。
该项目执行总裁瑞奇·沃克表示,他的团队已能造出人体半数以上的器官。
尽管多个人造脏器不能在体内共存,但随着仿生学飞速发展,一个问题日益困扰着神学家和生物伦理学家——人的器官被替换到何种程度,仍可称之为人?
替换后的器官是否会提高或干扰病人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能力,被视为判断这一问题的关键。
人们似乎取得了某种共识,比如让中风者恢复行动能力或让盲人重见天日,并不会使之成为“非人”。但将人脑的一半换成超级电脑呢?或者赋予其感知光的波长、声音的频率等远超常人的能力呢?
严格来说,这样的人或许不能再被称之为“人”,尽管这种改变仅仅是在人体基础上进行了强化。
战争催生义肢制造业的发展
纵观历史,失去肢体的人多数轻则感染重则死亡,而生来残缺者难逃被遗弃的命运。
已知的最古老假肢出现在3000年前的埃及。那是一根附着皮革的木雕脚趾,刚好可以用皮革套在脚上。
直到16世纪才出现功能性的机械肢体。法国战地医生安布鲁瓦兹·帕里发明了有着灵活手指的假手,利用钩子和弹簧操作。他还制造了一只机械膝,使用者可以借其站定在某个位置。
在美国,直到南北战争时期假肢才首次被广泛利用。彼时,将碎裂的手或腿截去,是防止坏疽的最好方法,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麻醉到缝合的整个过程。这场战争造成约6万美国人截肢,而存活率达到75%。
紧随其后的是假肢需求量的激增。政府不得不介入,并为接受手术和义肢的军人埋单。
战争促进了义肢制造业的发展。以一战为例,仅德国就有6.7万人截肢,医生埋头开发新式义肢,好让退伍军人在工厂找到饭碗。二战后,塑料、钛等新型材料被引入义肢制造领域,引领了技术飞跃。
在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物理学家休·赫尔看来,战争和冲突令义肢制造业日新月异,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也不例外。2006年以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已在义肢研究领域投入约1.44亿美元,1800名截肢士兵从中受惠。
不过,用于改进义肢的政府拨款正日益减少。“战争接近尾声,相关研究经费自然要枯竭。”整形外科医生罗伊·亚伦预言。
最大挑战来自人体防御系统
2011年4月,美国布朗大学研究者取得了重大突破:人脑直接向机械手臂传递信号。58岁的志愿者凯西·哈钦森四肢瘫痪,从未移动过胳膊和腿。实验结束后,凯西能操作机械手臂握住瓶子、送到嘴边喝水了。
神经外科医生在凯西头骨上打了个小洞,把一片阿司匹林大小的传感器植入大脑运动皮层,控制她的身体动作。传感器外部有96个细如发丝的电极,能检测到神经元发出的电子信号。当她想完成某个动作,比如抬起左手抓住瓶子时,神经元就会触发与该动作相关的特定电脉冲模式。
神经科学家首先让凯西对动作进行联想,电极捕捉到神经元搏动所发出的电子模式,传送到摆在她轮椅旁的外部计算机上。接下来,研究者将每种模式编译成一个命令代码,传至控制机械手臂的电脑上,大脑就可以操纵机械手臂了。
“整个研究浓缩在一帧视频画面里,那就是凯西微笑着放下瓶子。”布朗大学神经学家、该计划负责人约翰·多诺霍说。
多诺霍希望最终实现大脑与仿生肢体的直接互动。他的另一个目标是开发植入体,消除大脑与计算机间的连线,使用者可以四处活动,且不会因电线穿透皮肤而感染。
目前,最棘手的挑战来自人体防御系统。“如果你把什么东西放进去,整个免疫系统会试图将其孤立起来。”英国德蒙特福德大学制药学教授琼·泰勒教授说。她正致力于人工胰脏的研究。
人工胰脏不含电路、电池或移动部件,由凝胶阻片调节和贮存胰岛素。当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过剩的葡萄糖将软化凝胶,释放胰岛素。葡萄糖水平降低后,凝胶重新凝固,胰岛素随之减少释放。泰勒计划把人工胰脏植入人体最末一节肋骨和臀部之间,需要每隔几周补充一次胰岛素。
不过,在猪身上测试人工胰脏时,免疫系统发生排斥,形成了疤痕组织(又称粘连)。“它们好像粘在内部器官上了,”泰勒说,“收缩会造成疼痛,还会导致其他严重问题。”
对制造商来说,更重要的问题可能是血。遇到外来物质时,血液就会凝结。制造人工肺时这一障碍尤其突出——血液必须从人工肺叶纤细的合成血管中穿过。
仿生市场太小,你得先打赢“金融战”
未来,仿生器官的制造商不仅要解决各种技术难题,还需要打一场艰巨的金融战——仿生产品市场太小,投资它不像投资脸谱网或谷歌,无法让人大赚数十亿美元。
研发一种人工脏器可能历时数年,短期内难以看到效益,私人投资者不爱介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调查发现,一副机械上肢的价格普遍在2~12万美元间,残障人士往往要靠保险公司赔偿才付得起。而保险公司承担的金额又十分有限,且只能涵盖一件设备。现在,几乎所有保险公司都在质疑,义肢有没有必要“太高端”。
好消息是有趋势表明,技术发展将使价格日益低廉。如今,发达国家的居民日渐长寿,他们必须克服随之增加的“身体故障”。在美国,造成下肢截肢的首因并非战争,而是糖尿病——它会给四肢的血液循环造成障碍。
生物物理学家赫尔认为,最新的仿生义肢虽然更昂贵,却能减少其他方面的医疗支出。“腿部截肢人士使用低技术义肢时,易得膝关节炎、髋关节炎等病症,然后频繁使用药物来止疼。”赫尔说,“这造成出行不便,也令他们更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
帕特里克·凯恩15岁,是仿生义肢最年轻的受益人之一。他健谈,戴粗框眼镜,有一头纤细的金发,喜欢义肢给他的感觉。“以前,人们看到我会惊呼,‘哦,他怎么了?可怜的人!’但现在他们说,‘那是什么?真酷!’”他在咖啡馆里告诉我。
果然,隔壁桌的老者对凯恩的仿生手产生了兴趣:“我得说,它看起来太棒了,简直就像蝙蝠侠的手臂!”接着,凯恩为他“秀”了下i肢的操作。
技术不仅改变了凯恩,也改变了人们看他的目光。
未来几十年,尖端科技或许会为他带来更多改变,他的生活或许将充满科技奇迹——新的手和脚让他在各方面更接近所谓“健全人”,甚至超越他们。
或许这一天不会很快到来,但当我看到凯恩敏捷地穿过马路走向巴士站时,我知道他会过得不错。
美国《史密森尼》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