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3月0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德以:在历史阴影中理性前行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4年03月05日   09 版)

    默克尔拄着拐杖,带着几乎整个政府班子出访以色列(摄于2月24日)。图片来源CFP

    2月2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右)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新闻发布会。图片来源CFP

    随着二战时期大屠杀的亲历者逐渐离去,德国和以色列之间的巨大伤口在缓慢而明显地愈合。德国《明镜》周刊认为,如果不是反复提及“特殊关系”的魔咒,人们很可能看到,德以之间真正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神秘。

    德以政府双方互相示好

    2月24日,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带着自己几乎全部的政府班子,拄着拐杖来到了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在德以关系因巴以和谈僵局陷入冰点的时刻,默克尔试图用行动表达对两国“强大友谊”的重视。

    “我带着几乎整个新政府来到这里,是想通过用这种方式告诉你们,这的确是非常牢固的友谊。”默克尔在新闻发布会上用德语说,翻译迅速将其译为英语。她说,在过去5年里,德国一直与以色列“肩并肩”,“确保这个国家的未来”。

    “我向你保证,安格拉,以色列想要和平,真正的和平。”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诚挚地回应道。

    在以色列人看来,想要真正结束与巴勒斯坦人的冲突,对方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都需要承认以色列作为犹太国家存在的权利。

    “今日以色列”网站相信,默克尔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以色列的和平条件,“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将是德国继续进行的重点工作”。《犹太日报》也认为,德国是以色列在欧洲最亲密的盟友,以及在世界上第二可靠的盟友。

    以色列对德国的信任,与默克尔的态度不无关系。早在2008年访以时,她就在以色列议会上发表了一段著名讲话——“只有当德国为其历史上的道德灾难担起持久的责任,我们才会拥有人性化的未来。德国对以色列的安全负有特殊历史责任,这是我们国家存在的理由之一。”

    正是从那一年起,两国商定每年举行一次政府间磋商,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关系。

    在两国建交49周年之际,内塔尼亚胡热情回应了默克尔低姿态的示好。他说:“德以两国有着在悲剧与希望中铸成的独特关系,有着伟大的友谊与合作。”尽管德国《明镜》周刊指出,两人私交其实颇为恶劣。

    2月25日,默克尔会见了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和反对派领导人赫佐格。佩雷斯还为这位“以色列可靠的朋友”颁发了代表国家最高荣誉的总统勋章。

    大屠杀记忆仍是德以关系绊脚石

    “我父亲是纳粹士兵。”德国驻以色列前大使哈拉尔德·金德曼曾坦率地告诉当地的《新消息报》,“但以色列人一直友善待我,从没有人为此责备我。相反,每个人都觉得应该帮助我寻找历史,他们知道我不该因父辈的过去受责怪。”

    在以色列生活了5年半,享受着美食、沙滩和阳光的金德曼几乎爱上了这个国家。

    但就他自己而言,谈论父亲可能犯下的罪孽和以色列的死难者,仍然是件艰难的事。他年迈的父母也绝不愿踏足这个国家半步。“我家中从来没有人谈到以色列,它永远都是禁忌。”他说。

    金德曼遇到的以色列人也普遍抵制德国货,不愿意听德语,他对此表示理解,因为“他们的亲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被残忍谋杀”。但至少,“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的以色列人对他没什么敌意。

    “以色列人并不将大屠杀作为政治筹码。”他说,“德以关系非常密切。默克尔是欧洲唯一公开将以色列视为犹太国家的人。”

    这次会面时,内塔尼亚胡的手指无意中在默克尔嘴唇上方投下一抹阴影,看起来就像一撇“希特勒的胡子”。摄影师马克将这张“独特而有趣”的照片传到网上时,万万没有想到,它会在推特网和脸谱网上被病毒式传播,引起轩然大波。

    “我不是用任何方式或任何有纳粹内涵的照片来侮辱默克尔。”他通过《耶路撒冷邮报》道了歉。

    二战期间,600多万名犹太人惨死于德国纳粹的大屠杀,对于德以双方而言,这段惨痛历史都是难以抹平的记忆,既是心结,也是牵绊。

    正如加拿大《多伦多星报》所说,距离大屠杀结束仅过去数十年时间,德国开始向幸存者的后代象征性地支付经济赔偿,也只是近十几年的事。

    时至今日,犹太人对德国纳粹历史的集体记忆仍是一块绊脚石,犹太人的悲伤和德国人的内疚时常交织在两国关系中,挥之不去。对于一些犹太人,就连说德语的声音都能唤起创伤记忆。

    德以关系“没什么特殊”

    与诚惶诚恐面对这段“特殊关系”的政客不同,《明镜》周刊用“无爱的婚姻”来形容德以间的纠结。

    德国想摆脱大屠杀的阴影,向全世界证明其对犹太人的良好态度,以色列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欧洲合作伙伴——必要时,历史创伤能成为不错的勒索方式。

    在《明镜》看来,两国政客并非真将历史问题放在心上,只是假惺惺地走个过场,然后便直奔主题,签订经济、军事合同,令宾主尽欢。而这并没有什么不对。

    事实上,随着大屠杀亲历者逐渐离去,两国间的巨大伤口在缓慢而明显地愈合。《明镜》认为,如果不是反复提及“特殊关系”的魔咒,人们很可能看到德以之间真正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神秘。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摩擦或波折,大部分时间,两国关系算得上和睦。而这,要归功于密切的贸易、科学交流和共同利益。德国《图片报》称,德以友谊很牢固,两国政府磋商已成常态。

    德国的赔款帮助以色列重建经济、吸收移民,德国也成为以色列在欧洲最坚定的盟友之一。除了给予经济和政治支持,德国也热衷于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活跃在以色列的德国基金会资助人权组织和宗教活动,两国都对彼此的当代文学、哲学作品表现出极大兴趣,尽管英语才是以色列的第二语言。

    夏季的柏林街头,处处可见前来学习访问或享受廉价娱乐设施的以色列人;开往特拉维夫阳光海滩的德国旅游巴士,也不愁拉不到游客。不少德国人在以色列拥有第二套住房,也有以色列人在客厅中泰然观看德国电视节目。

    法国i24news网站甚至称,两国年轻人早已淡忘了“可怕的历史篇章”,他们接受对方的文化长大,互相吸引,曾经敏感的大屠杀话题“只会让我们更加亲密”。

    德国阿伦施巴赫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61%的以色列人对德国就历史问题的反省表示满意,80%认为两国关系已实现正常化;曾有一半以上认为以色列是“世界和平最大威胁”的德国人,如今只有极少数这么想。

    默克尔面临两难选择

    当默克尔带着16位政府部长远赴耶路撒冷,如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所说修复两国“脱轨的关系”时,她的副手希格玛·加布里埃尔并没有加入这个行列。

    据美国雅虎新闻网报道,在出访的最后一刻,这位直言不讳批评以色列定居点政策的副总理兼经济部长称病,拒绝访问以色列。

    看似平缓的德以关系表面下,其实也有暗流涌动。

    去年11月29日,在决定是否给予巴勒斯坦观察员国地位的联合国大会投票中,德国投了弃权票,一时间被以色列归入敌对阵营。

    英国《独立报》报道称,不久前的2月12日,德国籍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在以色列议会发言,称一名巴勒斯坦年轻人问他,为何约旦河西岸的犹太定居者可以用70升水,而巴勒斯坦人只能用17升。这一后来被证明错误的数据,导致以色列经济部长贝内特愤而退场,以色列《国土报》称德以关系“从未像现在这么糟”。

    英国广播公司调查发现,60%的德国人相信,他们的国家并没有因大屠杀而背负上对以色列的特殊责任,只有33%的人持相反观点;70%的德国人相信,以色列追求自身利益,不考虑他人。

    生活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地区之一,德国人往往对安全问题不那么敏感。但人们能注意到,约旦河西岸犹太定居点的问题已成为德以关系紧张的关键节点,并阻碍着巴以的和平进程。

    执意捍卫以色列作为犹太国家权利的默克尔面临着两难选择。据美国“每日野兽”网站报道,不久前,她在公开发言中重复了自己的信念:“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国‘理性状态’的一部分。我们不是中立的,德国将永远站在以色列一边。”

    但她又说,她不会让德国被情感勒索、不惜任何代价支持以色列。

 

德以:在历史阴影中理性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