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穷二代”维权意识抬头
○沈泽玮
青年参考
(
2014年02月12日
02
版)
过去,农民工一般是在权益被侵犯之后才采取维权行动,但新一代农民工越来越主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延伸出来的维权意识的增强,都将影响城市政治和农村政治的演进和治理方式,同时逼迫当局对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与时俱进的方法。
“陇穷村,过去是我们这里最穷的一个村,没有土,都是石头,要不要去看看?”广西田东县瑶族乡训信村的青年李保存问道。
当然要去看看,我们一早就骑着摩托车从训信村出发,约一小时后终于抵达“九分石头一分地”的典型大石山村。由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陇穷村全村人均耕地一度不足0.3亩,曾经是广西田东县最穷的瑶族村。据说,联合国调查组的成员曾称,这是“猴子都不长的土地,怎么能住人”。
不过,自2008年10月时任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下乡调研之后,一切就起了变化,陇穷村的生活逐渐与“穷”字越离越远。
鸟瞰全村,竹板茅草房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两层高的砖瓦房,半山腰上的公用大水柜上写着“饮水思源,铭记党恩”的斗大字样。位于村口的“铭恩亭”记录的“党恩”包括,民房改造工程、通村水泥路工程、通讯网络工程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种火龙果和栽竹子等,这些扶贫措施都让邻近村庄的村民羡煞不已。
很快,我们找到了李保存的朋友,34岁的广西瑶族人韦新设。他正在杀猪,身上沾了些许血迹的厨师围裙未脱就走过来打招呼。
韦新设曾经在东莞打过三年工,2009年入住太太位于陇穷村的老家。他向记者讲述村庄这几年的建设与变化,并邀我入屋参观。交谈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穷村如何脱贫的过程,而是察觉到“农民工二代”,又或“穷二代”的维权意识确实抬头了。他们的组织与动员能力很强,会自发性地带头号召集体改变生活现状,不愿像父辈那样听任命运摆布。
韦新设说,他一家住在山坡上,村内造路工程遗忘了山坡上的村民,每次收割玉米都必须靠人力搬运,一步步爬上石阶才能将玉米搬回家,辛苦又费时。于是,韦新设召集左邻右舍七户人家一起出钱开路。
“每户出2000元(人民币,418新元),我们凑合开了那条路,摩托车可以从下面开上来了,现在很方便了”,从住家二楼往下望,韦新设指着底下一条沙石弯路说道。他不满足于此,还计划再过两年又集合大伙儿的力量,一起把沙石路提升为水泥路,无须被动地等待官方施予恩惠。“这里每户都有人去广东打工,过两年又可以存到钱了,大家再出个两三千,铺水泥,我们自己可以把路做得更好,不靠别人。”
和韦新设一样,李保存与其他年轻村民也很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也希望能为农村的发展尽一份力。有的建议,村里的大池塘应该改造成大广场;有的提出,农村学校的设施必须改善;有的说,要将通往村子的水泥路承包建好。有村民还不避忌地告诉记者:“你写贪官就可以了,他们是阻碍农村发展的根源。”
眼前的80后、90后“农民工二代”是敢怒敢言、积极维权的一代,他们身上有着与父辈不同的时代烙印,他们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信息化时代成长,教育与文化水平比父辈高,多年的城市打工经验让他们开拓视野、增广见闻,他们的权益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然也比父辈更强烈。
回到农村,他们把在城里学会的部分生存之道运用在农村的生活中,与城市人一样计算劳力付出与回收的成本,不再像父辈那样毫无方向地做牛做马。呆在城里时,他们不满足于打一份工、领一份薪水的城市过客生活,哪怕最终归宿是农村,他们也希望可以拥有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渠道。
工人是如何抱团与老板摊牌要求加薪的?富士康工厂的“准军事管理”有多严格,工人如何应付?面对城市人的观念歧视和政策歧视,又或工厂保安的小刁难,他们如何应对?有经验的农民工心里都有答案。一位民工还回忆称,几个月前他号召工厂同事一起要求老板加薪,把一份工人签名的表格递给老板,“老板说,我知道你们想加工资,然后他就给了一些,没事啊”。
过去,农民工一般是在权益被侵犯之后才采取维权行动,但新一代农民工越来越主动,他们正好就是构成中国“世界工厂”的劳力大军。他们感叹自己是城市的“弱势边缘人”,但也清楚自己掌握哪些筹码,现在招工难,大部分同事又是同乡,凝聚力非常强,工人开口要,只要不过分,老板多少会答应。
据中国媒体报道,这群出生于八九十年代的新生代民工已组成一个拥有1亿多人口的庞大群体。
他们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拥有即“农”又“工”的双重特征。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延伸出来的维权意识的增强,都将影响城市政治和农村政治的演进和治理方式,同时逼迫当局对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与时俱进的方法。因为这个群体的行为,最终也将牵动城市与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
过去,农民工一般是在权益被侵犯之后才采取维权行动,但新一代农民工越来越主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延伸出来的维权意识的增强,都将影响城市政治和农村政治的演进和治理方式,同时逼迫当局对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与时俱进的方法。
“陇穷村,过去是我们这里最穷的一个村,没有土,都是石头,要不要去看看?”广西田东县瑶族乡训信村的青年李保存问道。
当然要去看看,我们一早就骑着摩托车从训信村出发,约一小时后终于抵达“九分石头一分地”的典型大石山村。由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陇穷村全村人均耕地一度不足0.3亩,曾经是广西田东县最穷的瑶族村。据说,联合国调查组的成员曾称,这是“猴子都不长的土地,怎么能住人”。
不过,自2008年10月时任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下乡调研之后,一切就起了变化,陇穷村的生活逐渐与“穷”字越离越远。
鸟瞰全村,竹板茅草房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两层高的砖瓦房,半山腰上的公用大水柜上写着“饮水思源,铭记党恩”的斗大字样。位于村口的“铭恩亭”记录的“党恩”包括,民房改造工程、通村水泥路工程、通讯网络工程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种火龙果和栽竹子等,这些扶贫措施都让邻近村庄的村民羡煞不已。
很快,我们找到了李保存的朋友,34岁的广西瑶族人韦新设。他正在杀猪,身上沾了些许血迹的厨师围裙未脱就走过来打招呼。
韦新设曾经在东莞打过三年工,2009年入住太太位于陇穷村的老家。他向记者讲述村庄这几年的建设与变化,并邀我入屋参观。交谈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穷村如何脱贫的过程,而是察觉到“农民工二代”,又或“穷二代”的维权意识确实抬头了。他们的组织与动员能力很强,会自发性地带头号召集体改变生活现状,不愿像父辈那样听任命运摆布。
韦新设说,他一家住在山坡上,村内造路工程遗忘了山坡上的村民,每次收割玉米都必须靠人力搬运,一步步爬上石阶才能将玉米搬回家,辛苦又费时。于是,韦新设召集左邻右舍七户人家一起出钱开路。
“每户出2000元(人民币,418新元),我们凑合开了那条路,摩托车可以从下面开上来了,现在很方便了”,从住家二楼往下望,韦新设指着底下一条沙石弯路说道。他不满足于此,还计划再过两年又集合大伙儿的力量,一起把沙石路提升为水泥路,无须被动地等待官方施予恩惠。“这里每户都有人去广东打工,过两年又可以存到钱了,大家再出个两三千,铺水泥,我们自己可以把路做得更好,不靠别人。”
和韦新设一样,李保存与其他年轻村民也很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也希望能为农村的发展尽一份力。有的建议,村里的大池塘应该改造成大广场;有的提出,农村学校的设施必须改善;有的说,要将通往村子的水泥路承包建好。有村民还不避忌地告诉记者:“你写贪官就可以了,他们是阻碍农村发展的根源。”
眼前的80后、90后“农民工二代”是敢怒敢言、积极维权的一代,他们身上有着与父辈不同的时代烙印,他们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信息化时代成长,教育与文化水平比父辈高,多年的城市打工经验让他们开拓视野、增广见闻,他们的权益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然也比父辈更强烈。
回到农村,他们把在城里学会的部分生存之道运用在农村的生活中,与城市人一样计算劳力付出与回收的成本,不再像父辈那样毫无方向地做牛做马。呆在城里时,他们不满足于打一份工、领一份薪水的城市过客生活,哪怕最终归宿是农村,他们也希望可以拥有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渠道。
工人是如何抱团与老板摊牌要求加薪的?富士康工厂的“准军事管理”有多严格,工人如何应付?面对城市人的观念歧视和政策歧视,又或工厂保安的小刁难,他们如何应对?有经验的农民工心里都有答案。一位民工还回忆称,几个月前他号召工厂同事一起要求老板加薪,把一份工人签名的表格递给老板,“老板说,我知道你们想加工资,然后他就给了一些,没事啊”。
过去,农民工一般是在权益被侵犯之后才采取维权行动,但新一代农民工越来越主动,他们正好就是构成中国“世界工厂”的劳力大军。他们感叹自己是城市的“弱势边缘人”,但也清楚自己掌握哪些筹码,现在招工难,大部分同事又是同乡,凝聚力非常强,工人开口要,只要不过分,老板多少会答应。
据中国媒体报道,这群出生于八九十年代的新生代民工已组成一个拥有1亿多人口的庞大群体。
他们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拥有即“农”又“工”的双重特征。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延伸出来的维权意识的增强,都将影响城市政治和农村政治的演进和治理方式,同时逼迫当局对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与时俱进的方法。因为这个群体的行为,最终也将牵动城市与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