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2月1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开征拥堵费箭在弦上,应向谁看齐?

○本报记者 张露   青年参考  ( 2014年02月12日   47 版)

    北京市收取交通拥堵费的“靴子”终于落地了。曾困扰上海、广州、深圳多地,为学者、民众、政府争论不休的问题,终于在这座雾霾之都有了答案。日前,北京市交通工作会议透露,年内将制订出中心城低排放区交通拥堵收费方案。至于如何收费,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研究伦敦市和米兰市关于低排放区拥堵收费的两种模式。

    伦敦模式和米兰模式是两种相对知名的模式,前者实施已经十年,后者始于2008年,2012年因为停车场老板们的反对,最终被当地行政法院裁定取消。从目前结果来看,二者都有一定成效,但也均不如之前想象的美好。

    伦敦自2003年开始收取拥堵费,从周一至周五,早上7时到下午6时半,普通轿车都需缴纳5英镑的费用才能进入市中心,出租车、警车、救护车等则不在收费之列。伦敦市将低排放区和收拥堵费的区域分开,低排放区基本覆盖伦敦的所有道路,将征收拥堵费的区域包含在内。进入低排放区的车辆如果不符合欧盟的尾气排放标准,则必须向当局登记,每天缴付200英镑。这项政策类似目前北京已经实行的禁止黄标车进城区的政策。

    相比伦敦模式,米兰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低排放区和收拥堵费的区域是重合的。有学者认为,米兰模式可能更适合现在的北京,其一,米兰的地理状况与北京类似,离海很远,没有大风帮助污染扩散;其二,米兰模式将治堵和治污结合,和北京目前的处境类似,北京当前出台拥堵费方案的主要目标是治理空气、减少雾霾;不过,就结果来看,米兰模式对改善空气质量的效果甚微,其原因是:收费区域面积仅8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二环的1/6。

    另一个不能忽略的模式是新加坡模式。新加坡是最早尝试收取拥堵费的城市,也是惟一一个成功的拥堵费系统:1975年区域通行证制度开始运营后,使用公共交通通勤的人口从33%上升到了1983年的70%,至今一直保持稳定。2010年,广州有意仿效新加坡收取拥堵费,一时间让新加坡的拥堵费系统成为关注焦点。但专家学者认为,无论从城市规模还是交通地位格局来看,广州与新加坡并不类似,也并不具备采取新加坡模式的条件。

    相较前述两种情况,新加坡的拥堵费征收模式得到了更多赞誉。相关报道称,在上下班高峰期,人口500多万,汽车拥有量90万辆,面积不过700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城竟然不会堵车,让城市面积更大的北京相形见绌。表面上看,新加坡的拥堵费收费高(一位上班族一次可能要支付多达10新元,相当于近50元人民币),因此成效显著;但事实上,拥堵费远非新加坡不堵的唯一原因——高额的拥堵费将大量价格敏感型的出行者(相比公车,私车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推向公共交通,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则满足了民众日常出行的需要,从而改善了新加坡的道路交通情况,这一良性循环才是新加坡不堵的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不管伦敦、米兰还是新加坡,拥堵费的收取都处在公共监督之下,而“透明度”正是国内至今对收取拥堵费争论不休的源头之一。

    收取拥堵费是一项以公共利益名义施行价格调节的政策。一方面有米兰的教训在前,另一方面,相比新加坡,北京并不具备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收取拥堵费的公共效果未必显著,因此更需要有效的监督机制。再者,相较于以上三个城市,北京自身的城市特点又与它们有颇多不同之处,譬如有资料显示“北京的回字型路网将大部分交通压力挤压在城市环路”。考虑到这些独一无二的问题长期存在,北京收取拥堵费,是否完全效仿其他城市有待考量。

 

开征拥堵费箭在弦上,应向谁看齐?
东风即将完成入股PSA
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明年到期后将延续
市场·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