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光剑影已远,深沟高垒犹在
马耳他:追寻骑士传说
○作者 [美] 伊丽莎白·伊维斯 ○编译 书畅
《
青年参考
》(
2014年01月22日
42
版)
作为基督教世界的一角,瓦莱塔市内的大教堂金碧辉煌。
海边的骑士雕像
“海上出租车”是最便利的交通工具
形形色色的船只沿岸下锚
今日马耳他已非“文明冲突”前线,但骑士们的传奇依旧回荡在城堡和街巷间。
尼古拉斯·德皮罗看上去不像个武僧。坐在修建于16世纪的府邸里,这位戴眼镜的老大爷摆弄着精美的古玩——譬如镀金的轿椅和银质医疗器械,一副慈祥长者的模样。
实际上,德皮罗是“马耳他骑士团”的现役成员,离开欧洲大陆的富贵之家迁居至此,他是为了和疾病和贫穷战斗。我曾经以为,“骑士”如今只是个老掉牙的字眼;直到造访这个地中海岛国,踏上德皮罗家的台阶时,我才意识到,骑士和他们的精神依然没有泯灭。
整个群岛就是座要塞
马耳他的海水湛蓝清澈,很早便被冠以欧洲最佳潜水胜地之美名。它那柔软的海滩、遍布岩石的小海湾、嶙峋的山峰、温暖的气候,同样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来客到此享受日光浴。只要多待几天,你多半会觉得,马耳他完全可以替代雅典和耶路撒冷,成为好莱坞的外景地。
良辰美景并非全部。在和平安详而又美丽如画的外表下,马耳他隐藏了一段令人惊骇的、极其复杂的过去。从有历史记录开始,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以及其他许多民族,先后统治过这个群岛。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拿破仑短暂征服过这里,之后几十年间,马耳他处于英国管辖下,直到1964年独立。
无疑,这里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但最吸引我的仍是骑士的传奇。马耳他骑士团又名圣约翰骑士团,始建于十字军东征时期,在当地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正如德皮罗先生提到的,从16世纪中叶起,这些四海为家的“军人贵族”吸引了无数艺术家和工匠来到地中海中央,建起雄伟的城堡和教堂,当然还有瓦莱塔城——后来成为全岛繁华的首府。
历史上,地中海周边总是上演着无穷无尽的军事和贸易竞争,但即使身处其中,马耳他也非常突出。1565年,一场史诗般的文明冲突发生在这里:马耳他骑士团与当时的强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后者针对马耳他的漫长而血腥的围攻,被视为十字军和新月旗争夺该地区控制权的高潮。作为岛上至关重要的据点,圣安吉洛堡离我的宾馆不远,彼此只隔一个海湾,绝对在加农炮的射程之内。
一砖一瓦都凝固着历史
瓦莱塔老城区面积不大,仅有约半平方英里,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其为“地球上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地点之一”。尽管游人络绎不绝,这里没有被过度开发的迹象,从不给人拥挤之感。早上,居民们穿过一座700岁高龄的石桥到新市区上班;晚上,则去巴洛克风格的剧院欣赏演出。遇到温暖的季节,每周五傍晚时分,桥头的酒吧会在门外有450多年历史的石头台阶上铺上垫子,人们三五成群,在烛光下倾听现场演出的爵士乐。
同为古迹,德皮罗先生住所的正式称谓是卡萨私人住宅博物馆,对公众开放。走出他的家门,我立即感到自己的确身处一个骑士的城市。路两旁都是货真价实的古建筑,许多有木制阳台。由于地形陡峭,石板台阶亦不可少。星状的圣埃尔默堡(Fort St. Elmo)在大围攻时期曾落入土耳其人之手,现在仍矗立在道路另一端。较新的建筑也几乎全是用粉、黄、灰色的石灰石建造的,让整个城市浑然天成。还有个未完成的项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为城市入口设计的建筑群,包括新的议会大楼、修复的歌剧院、一座仿美索不达米亚金字塔的大门,被霓虹灯映衬得五颜六色。
我被安排与兼职向导巴蒂吉碰头,可是还没到约定的日子,我们就在一年一度的地中海文字节上邂逅了——在一个常住人口不到50万的城市,这并不十分奇怪。文学节在城墙外的穆斯达城堡历史花园举办,此处原有一座公墓,侧面与骑士时代的防御工事相连。出席活动的多为文化精英,在马耳他大学教语言学的艾伯特·加特当场朗诵了叙利亚小说家哈莱德·哈里发的作品。巴蒂吉告诉我:“我们这儿有种观念,那就是努力成为欧洲和阿拉伯世界的桥梁,今天的马耳他人相信,这是自身最重要的使命。”
无人能说清古堡的起源
无需预习历史常识,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大港那两英里长、具有锯齿状海岸线的水湾会成为各色船只的理想锚地。木制游船“Dghajsa”通常涂成明亮的色彩,船首呈弧形,让人想起它们在腓尼基时代的祖先。还有一种船,被我下榻的宾馆的服务生称为“海上迪斯科船”,专门在周末夜幕降临后出动,出租给去外海举办派对的人。
水上出租车载着我到达圣安吉洛堡附近,后者正经历大规模整修,预计2015年开放。工程负责人马修·巴尔赞把临时办公室设在一间古老的审判庭里,审问室的窗户焊有金属条,里头有绳索和更多令人毛骨悚然的刑具。旁边的说明牌却写道:“与阁下想象的相反,审判者并非不加选择地动用折磨手段,只有对严重破坏教义的罪人才会使用。”往下看,我注意到一张囚犯名单和他们犯下的罪行,包括拥有禁书、施行巫术以及背教等。
这座堡垒好比一块不断加厚的“千层糕”。它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13世纪,真正的起源则模糊不清——或许,古罗马人曾在相同位置建造过一所神庙?
大围攻期间,马耳他骑士团只有8000至9000人,入侵者则用船运来了约3万名士兵,其中还有6300名苏丹的禁军,号称全世界最令人畏惧的勇士。即便如此,奥斯曼帝国最终败给了骑士团。历史学家将这样的结果归咎于战术失误,包括在夺取更具战略意义的圣安吉洛堡前,将大量士兵消耗在夺取圣埃尔默堡的战斗中。巴尔赞重复了一个奥斯曼指挥官作出的比喻:“‘女儿’都让我们花费如此之多,那么我们面对‘母亲’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骑士们也有儿女情长
从闪闪发光的盔甲到各类舰船模型,从瞭望塔到战争场面扮演,要彻底了解和体验骑士时代的马耳他需要几个月时间。走马观花的我,选择直接前往一座宫殿式建筑,门口的黄铜牌上写着“公证档案馆”。顾名思义,馆内收藏有记录着500多年历史的文件,大部分以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书写,分成两万多个卷宗,捆扎着摆放在木桌或书架上。讲解员说:“过去,任何阶层的任何人都要到公证处获得公证文件;如今,这里可以为你打开一个了解被统治者的窗口:普通人、奴隶和女人。”
我一直对马耳他的女性感兴趣,但史书似乎抹去了她们的痕迹。阿比拉解释说:“在官方说辞中,侍奉上帝的骑士永远不会结婚生子。”法律记录否认了如此纯洁的誓言。一份档案显示,某位骑士给他的伴侣丰厚的嫁妆,包括丝绸服装、金首饰、珠宝、家庭用品以及归她自己所有的两名奴隶。即便是大围攻时期的骑士团领袖拉瓦莱特,也育有一双儿女。
这些尘封的资料还揭示了另一个事实:基督徒和穆斯林不相互残杀、相互掠夺时,他们会做生意。我亲眼看到了信奉不同宗教的人们签署的贸易协定。阿比拉还向我展示了一份用古代土耳其语写的文件,附有精心撰写的字母组合——那是苏丹的印信,以便在送信人穿越敌占海域时保证其安全通过。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或许是最早的护照之一。
第二天,我搭巴士,又转乘轮渡,前往马耳他的第二大岛戈佐岛。拉巴特镇狭窄的街上有座考古博物馆,其中陈列着一块年头可追溯到罗马时代的大理石板,它在12世纪时被改做墓碑,以阿拉伯文载明:有位名叫Majmunah的姑娘死于1174年的某个星期四;还写着:“看看你周围,世间何物永恒不灭?又有什么能够击败或镇住死亡?”
我觉得,自己近几天路过的街道和走廊,甚至面前这块石碑,兴许都能做到这些。
□美国《纽约时报》
今日马耳他已非“文明冲突”前线,但骑士们的传奇依旧回荡在城堡和街巷间。
尼古拉斯·德皮罗看上去不像个武僧。坐在修建于16世纪的府邸里,这位戴眼镜的老大爷摆弄着精美的古玩——譬如镀金的轿椅和银质医疗器械,一副慈祥长者的模样。
实际上,德皮罗是“马耳他骑士团”的现役成员,离开欧洲大陆的富贵之家迁居至此,他是为了和疾病和贫穷战斗。我曾经以为,“骑士”如今只是个老掉牙的字眼;直到造访这个地中海岛国,踏上德皮罗家的台阶时,我才意识到,骑士和他们的精神依然没有泯灭。
整个群岛就是座要塞
马耳他的海水湛蓝清澈,很早便被冠以欧洲最佳潜水胜地之美名。它那柔软的海滩、遍布岩石的小海湾、嶙峋的山峰、温暖的气候,同样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来客到此享受日光浴。只要多待几天,你多半会觉得,马耳他完全可以替代雅典和耶路撒冷,成为好莱坞的外景地。
良辰美景并非全部。在和平安详而又美丽如画的外表下,马耳他隐藏了一段令人惊骇的、极其复杂的过去。从有历史记录开始,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以及其他许多民族,先后统治过这个群岛。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拿破仑短暂征服过这里,之后几十年间,马耳他处于英国管辖下,直到1964年独立。
无疑,这里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但最吸引我的仍是骑士的传奇。马耳他骑士团又名圣约翰骑士团,始建于十字军东征时期,在当地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正如德皮罗先生提到的,从16世纪中叶起,这些四海为家的“军人贵族”吸引了无数艺术家和工匠来到地中海中央,建起雄伟的城堡和教堂,当然还有瓦莱塔城——后来成为全岛繁华的首府。
历史上,地中海周边总是上演着无穷无尽的军事和贸易竞争,但即使身处其中,马耳他也非常突出。1565年,一场史诗般的文明冲突发生在这里:马耳他骑士团与当时的强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后者针对马耳他的漫长而血腥的围攻,被视为十字军和新月旗争夺该地区控制权的高潮。作为岛上至关重要的据点,圣安吉洛堡离我的宾馆不远,彼此只隔一个海湾,绝对在加农炮的射程之内。
一砖一瓦都凝固着历史
瓦莱塔老城区面积不大,仅有约半平方英里,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其为“地球上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地点之一”。尽管游人络绎不绝,这里没有被过度开发的迹象,从不给人拥挤之感。早上,居民们穿过一座700岁高龄的石桥到新市区上班;晚上,则去巴洛克风格的剧院欣赏演出。遇到温暖的季节,每周五傍晚时分,桥头的酒吧会在门外有450多年历史的石头台阶上铺上垫子,人们三五成群,在烛光下倾听现场演出的爵士乐。
同为古迹,德皮罗先生住所的正式称谓是卡萨私人住宅博物馆,对公众开放。走出他的家门,我立即感到自己的确身处一个骑士的城市。路两旁都是货真价实的古建筑,许多有木制阳台。由于地形陡峭,石板台阶亦不可少。星状的圣埃尔默堡(Fort St. Elmo)在大围攻时期曾落入土耳其人之手,现在仍矗立在道路另一端。较新的建筑也几乎全是用粉、黄、灰色的石灰石建造的,让整个城市浑然天成。还有个未完成的项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为城市入口设计的建筑群,包括新的议会大楼、修复的歌剧院、一座仿美索不达米亚金字塔的大门,被霓虹灯映衬得五颜六色。
我被安排与兼职向导巴蒂吉碰头,可是还没到约定的日子,我们就在一年一度的地中海文字节上邂逅了——在一个常住人口不到50万的城市,这并不十分奇怪。文学节在城墙外的穆斯达城堡历史花园举办,此处原有一座公墓,侧面与骑士时代的防御工事相连。出席活动的多为文化精英,在马耳他大学教语言学的艾伯特·加特当场朗诵了叙利亚小说家哈莱德·哈里发的作品。巴蒂吉告诉我:“我们这儿有种观念,那就是努力成为欧洲和阿拉伯世界的桥梁,今天的马耳他人相信,这是自身最重要的使命。”
无人能说清古堡的起源
无需预习历史常识,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大港那两英里长、具有锯齿状海岸线的水湾会成为各色船只的理想锚地。木制游船“Dghajsa”通常涂成明亮的色彩,船首呈弧形,让人想起它们在腓尼基时代的祖先。还有一种船,被我下榻的宾馆的服务生称为“海上迪斯科船”,专门在周末夜幕降临后出动,出租给去外海举办派对的人。
水上出租车载着我到达圣安吉洛堡附近,后者正经历大规模整修,预计2015年开放。工程负责人马修·巴尔赞把临时办公室设在一间古老的审判庭里,审问室的窗户焊有金属条,里头有绳索和更多令人毛骨悚然的刑具。旁边的说明牌却写道:“与阁下想象的相反,审判者并非不加选择地动用折磨手段,只有对严重破坏教义的罪人才会使用。”往下看,我注意到一张囚犯名单和他们犯下的罪行,包括拥有禁书、施行巫术以及背教等。
这座堡垒好比一块不断加厚的“千层糕”。它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13世纪,真正的起源则模糊不清——或许,古罗马人曾在相同位置建造过一所神庙?
大围攻期间,马耳他骑士团只有8000至9000人,入侵者则用船运来了约3万名士兵,其中还有6300名苏丹的禁军,号称全世界最令人畏惧的勇士。即便如此,奥斯曼帝国最终败给了骑士团。历史学家将这样的结果归咎于战术失误,包括在夺取更具战略意义的圣安吉洛堡前,将大量士兵消耗在夺取圣埃尔默堡的战斗中。巴尔赞重复了一个奥斯曼指挥官作出的比喻:“‘女儿’都让我们花费如此之多,那么我们面对‘母亲’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骑士们也有儿女情长
从闪闪发光的盔甲到各类舰船模型,从瞭望塔到战争场面扮演,要彻底了解和体验骑士时代的马耳他需要几个月时间。走马观花的我,选择直接前往一座宫殿式建筑,门口的黄铜牌上写着“公证档案馆”。顾名思义,馆内收藏有记录着500多年历史的文件,大部分以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书写,分成两万多个卷宗,捆扎着摆放在木桌或书架上。讲解员说:“过去,任何阶层的任何人都要到公证处获得公证文件;如今,这里可以为你打开一个了解被统治者的窗口:普通人、奴隶和女人。”
我一直对马耳他的女性感兴趣,但史书似乎抹去了她们的痕迹。阿比拉解释说:“在官方说辞中,侍奉上帝的骑士永远不会结婚生子。”法律记录否认了如此纯洁的誓言。一份档案显示,某位骑士给他的伴侣丰厚的嫁妆,包括丝绸服装、金首饰、珠宝、家庭用品以及归她自己所有的两名奴隶。即便是大围攻时期的骑士团领袖拉瓦莱特,也育有一双儿女。
这些尘封的资料还揭示了另一个事实:基督徒和穆斯林不相互残杀、相互掠夺时,他们会做生意。我亲眼看到了信奉不同宗教的人们签署的贸易协定。阿比拉还向我展示了一份用古代土耳其语写的文件,附有精心撰写的字母组合——那是苏丹的印信,以便在送信人穿越敌占海域时保证其安全通过。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或许是最早的护照之一。
第二天,我搭巴士,又转乘轮渡,前往马耳他的第二大岛戈佐岛。拉巴特镇狭窄的街上有座考古博物馆,其中陈列着一块年头可追溯到罗马时代的大理石板,它在12世纪时被改做墓碑,以阿拉伯文载明:有位名叫Majmunah的姑娘死于1174年的某个星期四;还写着:“看看你周围,世间何物永恒不灭?又有什么能够击败或镇住死亡?”
我觉得,自己近几天路过的街道和走廊,甚至面前这块石碑,兴许都能做到这些。
□美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