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西学东见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不是一回事儿

陶郁 “政见”观察员   青年参考  ( 2013年12月18日   03 版)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审视自己的言行,掂量一下自己到底是爱国主义者还是民族主义者。或者,在我们下次用“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来形容某种行为或言论之前,可以也应该首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的直觉是否准确。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这一对概念,虽然含义相近,却又存在重要差别。同样一种行为或言论,有些人会将其解读为民族主义的表现,另一些人则倾向于将其理解为爱国主义的表现。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更加准确与客观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区别?

    最近,牛津大学博士研究生艾利娜·辛肯恩在《中国季刊》上发表研究报告,不仅清晰地区分了这对概念,并且通过分析2007年对1346名北京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收集的资料,说明了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和强烈爱国主义情绪的学生,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偏好具有明显差别。

    辛肯恩指出,区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关键,在于人们是否把自己作为一国公民的自豪感单纯建立在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之上。所谓“民族主义”,是指人们认为自己的国家比其他国家更优秀,并因此无条件地支持自己国家。所谓“爱国主义”,则指人们认为自己与祖国之间存在情感上的密切联系,而这种具有自豪感的联系,往往不涉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主要生发于对本国特质的欣赏。

    辛肯恩调查问卷的蓝本,来自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SSP)。在她的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基本均等,北大、清华和人大学生分别占有效样本的32%、21%和38%,另有9%的学生来自其他高校。其中,五分之一左右的受访者是中共党员,超过四成受访者的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超过九成受访者是汉族学生。

    在访谈问卷中,辛肯恩要求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同意程度为一系列陈述打分。通过汇总计算这些分数,辛肯恩不仅了解了调查对象是否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情绪,也了解了调查对象看待外交政策的态度,并据此分析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辛肯恩发现,受访者民族主义情绪的强弱,主要与三个因素显著相关。首先,北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显著低于其他高校,不同专业的受访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别。其次,相对于党员,那些曾经或正在申请入党的学生,民族主义情绪更高,非党员的民族主义情绪则较低。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往往民族主义情绪更强烈。除此之外,性别、父母教育水平、民族以及对社会地位的自我认知等因素,则与受访者的民族主义情绪水平关系不大。

    受访者的爱国主义情绪强弱,也取决于三个主要影响因素。首先,党员比其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更加强烈。其次,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爱国主义情绪往往不如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最后,那些认为自己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学生,爱国主义情绪也相对较弱。而父母教育程度、性别、专业、民族等因素,则与受访者的爱国主义情绪水平关系不大。

    那么,强烈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情绪,是否会影响人们看待外交政策的态度呢?辛肯恩发现,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学生,对外交政策往往也具有比较强烈的偏好,而且往往更倾向于支持经济保护主义政策,更希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具主导性的作用。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绪的学生,则往往更强调国家合作,也往往更具国际主义情怀。

    辛肯恩认为,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爱国主义者并不像民族主义者那样会把对祖国的热爱诉诸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因而,对这些学生来说,热爱中国并不必然意味着蔑视或敌视外国。

    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辛肯恩发现,无论受访学生在其他问题上存在多么显著的差异,他们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呈现出高度的一致。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北京高校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与政府完全相同,即绝不允许台湾以任何形式从中国独立出去。

    不过,辛肯恩的研究在抽样方法上存在一定问题。例如,调研只着眼于北京几所比较排名靠前的高校,问卷则是在自习教室里随机发放的,令人怀疑这些结果是否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然而,考虑到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常被作为标签使用,而二者之间的微妙区别又常成为人们辩论和争吵的焦点,辛肯恩的研究还是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至少,对照辛肯恩的调查结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审视自己的言行,掂量一下自己到底是爱国主义者还是民族主义者。或者,在我们下次用“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来形容某种行为或言论之前,可以也应该首先扪心自问一下直觉是否准确。

    (本专栏由“政见”团队供稿)

 

“夜间突袭”政策会伤害政府公信力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不是一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