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女人爱笑,缘于社会期待

作者 [美] 玛丽安·拉夫朗斯 译者 路通   青年参考  ( 2013年12月18日   33 版)

    女性喜欢笑,男性更严肃,首先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其性别角色的期待,先天因素反倒是次要的。

    没人知道美国南北战争中究竟有多少女扮男装者。有些在下葬过程中、卫生检查中或者被俘关押过程中被发现了。身为俄亥俄步兵团的成员,玛格丽特·凯瑟琳·墨菲的情况比较特别——她在发笑的时候被识破。人们认为,那股欢乐劲儿绝不是爷们儿的表现,只有女人才会那样笑。

    为什么男人比女人笑得少?为什么人们把女性气质和微笑联系起来,男子气概却不一样?无论科学家和媒体给出怎样的解释,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一个人微笑的多少以及何时、对谁微笑,能极大地丰富我们对男女如何在日常社会交往中践行性别角色的认知。

    一个婴儿降生后,人们想知道的第一件事——甚至在确认孩子十指俱全之前——就是这小家伙是男是女。一旦性别得到确认,外界对性别角色的期待马上就位,从眨眼的速度或频率(女人应该更频繁)到事业投入程度(女人应该投入得较少),等等。我们关于男人女人、女孩男孩的假设一直延伸到情感的表达上,孩子们的社会化就是这样开始的。

    为人父母者常常形容他们的女儿柔弱、娇小、可爱;同样是出生刚几个小时的男孩,则被视为“坚强的小东西”,准备挑战世界。最近又有研究表明——也许是第100次——父母对新生儿的感观会因孩子的性别而有显著差别,女儿被认为更黏人,儿子被认为更爱冒险。

    并没有证据表明初生的女婴比男婴更爱笑。但过不了多久,女孩就开始比男孩微笑得多了。在被称为“X婴儿”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告诉一部分受试者,他们在接下来的影片里看到的婴儿是男孩;对另一部分受试者,研究员则告诉他们婴儿是女孩。在影片中,婴儿摆弄着一个泰迪熊、一个娃娃、一个电铃和一个弹簧玩偶。当受试者被问及婴儿对每个物件有什么表现时,先入为主的性别假设影响了他们对婴儿情绪反应的描述。比如,婴儿面对弹簧玩偶的时候吃了一惊:“他”被描述为大发雷霆,“她”则被描述为感到害怕。

    在另一项关于成人与婴儿互动的研究中,婴儿的性别不为受试者所知,或者被故意错报。婴儿身穿黄色或绿色等不带有性别暗示的宝宝套装。一如既往,性别角色期待成了解读和理解婴儿行为的“滤镜”:如果婴儿露出笑容,受试者会猜测这是个女孩,无论婴儿的真实性别是什么;如果婴儿烦躁不安,受试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个男孩。

    对“哪种性别该微笑、哪种性别爱皱眉”的期待不止于童年,虽然微笑的性别差异大小随着人生的进程而变动。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女性显著地比男性笑得更多。在此之后,微笑的性别差异大幅下降,到50岁的时候差异几乎就没有了。换句话说,在男女相互之间的性趣最强的人生阶段,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少微笑。这种表象背后的潜台词是:微笑作为性别角色的可靠标识,恰恰是在一个人的性别需要被最准确地标识出来的时候。

    节选自《微笑背后的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12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

 

女人爱笑,缘于社会期待
与旧书说再见不容易
坐“书椅”上品鉴经典
B5-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