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无力度 企业不积极
合资自主如何为中国汽车业贡献力量
○陈楚
《
青年参考
》(
2013年12月11日
46
版)
|
|
合资自主不需要继续充当合资企业车型“回收站”,而应该在有严格考核的政策之下,开创自己的研发能力和工程师团队,为中国汽车业留住技术和人才。
与前两年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车展主角和关注焦点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11月底结束的广州车展上,除华晨宝马发布“之诺”、东风日产“启辰”公布2014年计划,其他合资企业对旗下自主品牌近乎集体保持沉默。
“我们会按照中国政府要求开展工作,现在的产品主要是马自达品牌。”马自达中国负责人、公司CEO渡部宣彦近日表示:“关于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可以公布的计划。”2011年,该企业在当时的政策背景下,曾有过启动合资自主战略的考量。
如果说马自达、福特这些尚未推出合资自主品牌或产品的合资企业,因忙于自身产品与技术投放,无暇顾及这件事,那么,已发布合资自主的合资企业中,经过近两年的尝试和运作,大多将其作为“过气的”政治任务,逐渐冷落一旁。
“思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丰富产品线的作用,但就东风本田来说,现在产品线还没足够丰富。”东风本田总经理水野泰秀在广州车展现场称,明年年末到后年,东风本田进入产品密集投放期,但均为本田品牌,“未来可能会考虑丰富合资自主品牌产品”。
今年10月,东风本田思铭销量仅780辆;上汽通用宝骏的销量从五位数回落到6000多辆;作为最早的合资自主车型,广汽本田理念同样不被市场认可,仅售出300多辆。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尊重市场”的启辰,因东风日产较强的网络能力和低价格,还能达到月销破万的业绩。
有了前车之鉴,大众、丰田、现代等跨国巨头,纷纷选择另一条较稳妥的路径,把中国政府鼓励的纯电动车纳入在华合资企业自主品牌。
有人认为,由于纯电动车在华尚未大规模推广,通过这种方式,合资企业祭出“拖延战术”,在足够久的时间内,缓解政策压力与合资自主品牌对本品牌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继续对中国企业实施技术封锁,形成技术壁垒,让合资企业中方对其保持依赖。
上述种种现象之所以发生,一方面是因为政策虽然支持合资自主,但并无力度和严厉完善的考核制度。2009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车产销国后,中国汽车业迫切希望改变单纯依赖外资的局面,发展自主品牌,实现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愿景越发强烈。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试图从满足于分享利润,向在分享利润的同时分享技术转变。
因此,制定政策之际,国家层面和相关主管部门,表现出对外资品牌加大在华技术投入,以及加强合资企业中共同研发活动的支持,盼望藉此壮大合资企业中方的技术实力。为迎合政策,合资企业才纷纷上马合资自主品牌,但不约而同地有所保留。
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不积极。从市场学角度讲,作为合资企业中外双方股东,首要目标是确保盈利,而合资自主品牌对其无异于“鸡肋”,需要金钱、人力、技术等大量投入,可以说“食之无味”,但有国家政策照顾和“自主”的好名声,又“弃之可惜”。
于是,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只得疲于应付,将外方淘汰车型“拉皮”、“换标”。这些,都曾是行业人士和媒体炮轰的对象,“合资自主就是跨国巨头淘汰车型的‘回收站’”,“几年过去,合资企业有什么研发能力”等言论不绝于耳。
古人云:“徒法不足以自行。”有政策支持只相当于走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政策能否最终有利于中国汽车工业,取决于有无后续跟进,以及能否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那么,如何使合资自主摆脱当前的尴尬境地,为中国汽车工业贡献力量呢?
国家层面上,政府要结束目前对合资自主单纯进行政策支持,却无严格考核的状态。首先,在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上应对合资自主有更明确的规定,既然要做,就按照条文把它做好。如:中方尚未掌握的关键汽车技术,要求合资自主取得突破性研发成果;合资自主品牌须成立技术研发中心,规定研发资金占双方投资额或营业收入应达到多少比例。
其次,形成对合资自主品牌的长效考核机制,在时间节点上建立考核阶段。比如,规定在三年内,合资自主研发中心要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某项技术,若外方亮出“干货”,中方工程人员凭借强大的学习能力,应能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吸收宝贵的经验和技术。
第三,为实现把中国汽车业做强的目标,中方在合资企业内应有工程师储备。需要明确的是,合资自主品牌研发队伍要培养工程师,而非工人,因为中国不缺乏生产线工人。
在企业层面上,合资企业的中方也应该通过自身力量,从长远企业战略考虑,让合资自主品牌下的人才和技术逐渐沉淀。这样,即使在未来合资企业不存在或有变数的情况下,合资自主品牌也可以作为中方自己的品牌留下来。在理想情况下,与资产不同,技术和人才能够沉淀为中方研发的中坚力量,外方不能将其随意“撤离”。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的外资准入限制”,11月1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进一步放开钢铁、化工、汽车等一般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包括放宽外资在注册资本、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的阐述,已经对福特等外资车企有所触动。
因此,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长远目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让合资自主为“汽车强国梦”注入力量,储备技术和工程师等要素,而非如此前某韩国车企高管所言,“我们也觉得这项政策(合资自主)很有意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已淘汰的产品从‘库房’取出来。”
合资自主不需要继续充当合资企业车型“回收站”,而应该在有严格考核的政策之下,开创自己的研发能力和工程师团队,为中国汽车业留住技术和人才。
与前两年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车展主角和关注焦点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11月底结束的广州车展上,除华晨宝马发布“之诺”、东风日产“启辰”公布2014年计划,其他合资企业对旗下自主品牌近乎集体保持沉默。
“我们会按照中国政府要求开展工作,现在的产品主要是马自达品牌。”马自达中国负责人、公司CEO渡部宣彦近日表示:“关于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可以公布的计划。”2011年,该企业在当时的政策背景下,曾有过启动合资自主战略的考量。
如果说马自达、福特这些尚未推出合资自主品牌或产品的合资企业,因忙于自身产品与技术投放,无暇顾及这件事,那么,已发布合资自主的合资企业中,经过近两年的尝试和运作,大多将其作为“过气的”政治任务,逐渐冷落一旁。
“思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丰富产品线的作用,但就东风本田来说,现在产品线还没足够丰富。”东风本田总经理水野泰秀在广州车展现场称,明年年末到后年,东风本田进入产品密集投放期,但均为本田品牌,“未来可能会考虑丰富合资自主品牌产品”。
今年10月,东风本田思铭销量仅780辆;上汽通用宝骏的销量从五位数回落到6000多辆;作为最早的合资自主车型,广汽本田理念同样不被市场认可,仅售出300多辆。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尊重市场”的启辰,因东风日产较强的网络能力和低价格,还能达到月销破万的业绩。
有了前车之鉴,大众、丰田、现代等跨国巨头,纷纷选择另一条较稳妥的路径,把中国政府鼓励的纯电动车纳入在华合资企业自主品牌。
有人认为,由于纯电动车在华尚未大规模推广,通过这种方式,合资企业祭出“拖延战术”,在足够久的时间内,缓解政策压力与合资自主品牌对本品牌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继续对中国企业实施技术封锁,形成技术壁垒,让合资企业中方对其保持依赖。
上述种种现象之所以发生,一方面是因为政策虽然支持合资自主,但并无力度和严厉完善的考核制度。2009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车产销国后,中国汽车业迫切希望改变单纯依赖外资的局面,发展自主品牌,实现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愿景越发强烈。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试图从满足于分享利润,向在分享利润的同时分享技术转变。
因此,制定政策之际,国家层面和相关主管部门,表现出对外资品牌加大在华技术投入,以及加强合资企业中共同研发活动的支持,盼望藉此壮大合资企业中方的技术实力。为迎合政策,合资企业才纷纷上马合资自主品牌,但不约而同地有所保留。
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不积极。从市场学角度讲,作为合资企业中外双方股东,首要目标是确保盈利,而合资自主品牌对其无异于“鸡肋”,需要金钱、人力、技术等大量投入,可以说“食之无味”,但有国家政策照顾和“自主”的好名声,又“弃之可惜”。
于是,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只得疲于应付,将外方淘汰车型“拉皮”、“换标”。这些,都曾是行业人士和媒体炮轰的对象,“合资自主就是跨国巨头淘汰车型的‘回收站’”,“几年过去,合资企业有什么研发能力”等言论不绝于耳。
古人云:“徒法不足以自行。”有政策支持只相当于走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政策能否最终有利于中国汽车工业,取决于有无后续跟进,以及能否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那么,如何使合资自主摆脱当前的尴尬境地,为中国汽车工业贡献力量呢?
国家层面上,政府要结束目前对合资自主单纯进行政策支持,却无严格考核的状态。首先,在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上应对合资自主有更明确的规定,既然要做,就按照条文把它做好。如:中方尚未掌握的关键汽车技术,要求合资自主取得突破性研发成果;合资自主品牌须成立技术研发中心,规定研发资金占双方投资额或营业收入应达到多少比例。
其次,形成对合资自主品牌的长效考核机制,在时间节点上建立考核阶段。比如,规定在三年内,合资自主研发中心要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某项技术,若外方亮出“干货”,中方工程人员凭借强大的学习能力,应能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吸收宝贵的经验和技术。
第三,为实现把中国汽车业做强的目标,中方在合资企业内应有工程师储备。需要明确的是,合资自主品牌研发队伍要培养工程师,而非工人,因为中国不缺乏生产线工人。
在企业层面上,合资企业的中方也应该通过自身力量,从长远企业战略考虑,让合资自主品牌下的人才和技术逐渐沉淀。这样,即使在未来合资企业不存在或有变数的情况下,合资自主品牌也可以作为中方自己的品牌留下来。在理想情况下,与资产不同,技术和人才能够沉淀为中方研发的中坚力量,外方不能将其随意“撤离”。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的外资准入限制”,11月1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进一步放开钢铁、化工、汽车等一般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包括放宽外资在注册资本、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的阐述,已经对福特等外资车企有所触动。
因此,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长远目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让合资自主为“汽车强国梦”注入力量,储备技术和工程师等要素,而非如此前某韩国车企高管所言,“我们也觉得这项政策(合资自主)很有意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已淘汰的产品从‘库房’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