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跨国移民并非洪水猛兽
○作者 [英] 伊恩·比勒尔 ○译者 韦盖利
《
青年参考
》(
2013年12月11日
32
版)
|
《出埃及记:21世纪的移民与多元文化》(Exodus: Immigr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21st Century),阿伦·莱恩出版社2013年10月,320页。 |
|
关于作者: 保罗·科利尔,牛津大学公共政策和经济学教授、非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战略与政策部顾问。1998年至2003年,他在世界银行任研究发展部主任。2008年,他因对学术和发展的贡献而被授予爵士称号。代表性著作包括《最底层的十亿人》、《战争、枪支和选举:危险地区的民主》、《被掠夺的星球:怎样让繁荣与自然和解》等。 |
移民不是富国的麻烦,亦非穷国的噩梦,它只是全球化不断演进的必然。
如果不加以审慎分析,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们,很容易把“外国人争着往富国移民”看成一种有害的现象。这种观念,促使保罗·科利尔着手研究这个世上最具争议的问题。
科利尔曾是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如今是多位总统和首相的高参。他的新书《出埃及记》强调,就移民问题,公众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焦点,事情的关键不在于移民带来的影响是好还是坏——虽然,如果非要他表态,他多半会站在认为移民带来正面影响的一方。取而代之,他提出,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多少移民合适”,以及“移民现象真正对谁有帮助”。
他以肯定的语气宣称,移民潮使更多人行动起来,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的收入和生产力猛增,进而愈发热切地渴望迁移到更有序的社会中去。移民们到了外国,往往会大量往老家汇款——以这种方式进行的现金流动每年多达4000亿美元,几乎等于全球援助总额的4倍。这些资金会帮助那些留在祖国的人渡过困难,并促进经过改善的管理方式的传播。
本书强调的另一点是,把移民单纯看成“人才外流”是肤浅的。虽然一些有才华的人离开了穷国,但后者的总体教育水平仍然会得到提高,奥秘何在?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父母会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希望后代有朝一日也能出国;同时,很多到外国读书的人回到祖国发展——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中,约有三分之二曾在外国接受教育。
不过,科利尔也承认,移民会给海地这样的小国带来危险。该国受过良好教育的国民,有85%前往国外,当然,这么凋敝的国家离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如此之近,本身就是特例。
他总结说,移民对留在祖国的人有益,也对东道国有益,惟一受到损失的是最早的几批移民。不过,有海地之类的国家为鉴,他还是对来势过于凶猛的移民潮流露出些许不安,由此引发的论题是:移民现象有个内藏“加速器”,即移民的增多,会刺激这个群体内的更多人移民:他们在亲人那里寻求栖身之所,请朋友帮忙找工作,还要到亲友们那里蹭饭。
科利尔提出的“加速器”理论有一定说服力。事实上,在加拿大和美国这些国家,以及伦敦这样的城市,已有三分之一居民是外国出生的——移民总数越多,移民增速越快。
个别时候,科利尔的逻辑会把他引向歧途。例如,在先前几部专著中,他对军队以政变方式除掉不合意的政治制度表示认可。而现在,他又想限制移民们把近亲带到富国的权利。他关注文化差别,但忽视阶级差别,而后者对理解一国移民政策的成败非常重要。
暇不掩瑜,《出埃及记》仍然是对关于移民问题的众多图书的宝贵补充,它面对的读者群足够广泛,提供了不少新颖的数据和实例。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移民给在尼日尔的家人送手机,称这表明移民对科技的传播有超乎常人想象的影响。另一项研究揭示,移居西班牙的塞内加尔人把自己收入的一半寄给留在祖国的亲属,这个比率比其他移民团体都高;相比之下,在美国的古巴人和在德国的土耳其人就没这么大方,只把自己收入的2%寄回去。
应对现代移民带来的问题,我们刚刚上路。冒着面对争议甚至抨击的风险,科利尔在本书中敏锐地评论道,“大量的移民,是对繁荣尚未全球化的丑陋阶段的暂时性回应。”
□英国《卫报》
移民不是富国的麻烦,亦非穷国的噩梦,它只是全球化不断演进的必然。
如果不加以审慎分析,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们,很容易把“外国人争着往富国移民”看成一种有害的现象。这种观念,促使保罗·科利尔着手研究这个世上最具争议的问题。
科利尔曾是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如今是多位总统和首相的高参。他的新书《出埃及记》强调,就移民问题,公众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焦点,事情的关键不在于移民带来的影响是好还是坏——虽然,如果非要他表态,他多半会站在认为移民带来正面影响的一方。取而代之,他提出,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多少移民合适”,以及“移民现象真正对谁有帮助”。
他以肯定的语气宣称,移民潮使更多人行动起来,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的收入和生产力猛增,进而愈发热切地渴望迁移到更有序的社会中去。移民们到了外国,往往会大量往老家汇款——以这种方式进行的现金流动每年多达4000亿美元,几乎等于全球援助总额的4倍。这些资金会帮助那些留在祖国的人渡过困难,并促进经过改善的管理方式的传播。
本书强调的另一点是,把移民单纯看成“人才外流”是肤浅的。虽然一些有才华的人离开了穷国,但后者的总体教育水平仍然会得到提高,奥秘何在?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父母会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希望后代有朝一日也能出国;同时,很多到外国读书的人回到祖国发展——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中,约有三分之二曾在外国接受教育。
不过,科利尔也承认,移民会给海地这样的小国带来危险。该国受过良好教育的国民,有85%前往国外,当然,这么凋敝的国家离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如此之近,本身就是特例。
他总结说,移民对留在祖国的人有益,也对东道国有益,惟一受到损失的是最早的几批移民。不过,有海地之类的国家为鉴,他还是对来势过于凶猛的移民潮流露出些许不安,由此引发的论题是:移民现象有个内藏“加速器”,即移民的增多,会刺激这个群体内的更多人移民:他们在亲人那里寻求栖身之所,请朋友帮忙找工作,还要到亲友们那里蹭饭。
科利尔提出的“加速器”理论有一定说服力。事实上,在加拿大和美国这些国家,以及伦敦这样的城市,已有三分之一居民是外国出生的——移民总数越多,移民增速越快。
个别时候,科利尔的逻辑会把他引向歧途。例如,在先前几部专著中,他对军队以政变方式除掉不合意的政治制度表示认可。而现在,他又想限制移民们把近亲带到富国的权利。他关注文化差别,但忽视阶级差别,而后者对理解一国移民政策的成败非常重要。
暇不掩瑜,《出埃及记》仍然是对关于移民问题的众多图书的宝贵补充,它面对的读者群足够广泛,提供了不少新颖的数据和实例。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移民给在尼日尔的家人送手机,称这表明移民对科技的传播有超乎常人想象的影响。另一项研究揭示,移居西班牙的塞内加尔人把自己收入的一半寄给留在祖国的亲属,这个比率比其他移民团体都高;相比之下,在美国的古巴人和在德国的土耳其人就没这么大方,只把自己收入的2%寄回去。
应对现代移民带来的问题,我们刚刚上路。冒着面对争议甚至抨击的风险,科利尔在本书中敏锐地评论道,“大量的移民,是对繁荣尚未全球化的丑陋阶段的暂时性回应。”
□英国《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