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认为,富了就要回馈社会
外媒:中国“社会企业”潜力无穷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3年12月11日
26
版)
|
2013年4月25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残联和人社局在区人力资源市场举行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51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49个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 |
|
2013年12月7日,香港第二届社会企业奖励计划(SEAS) 在香港会展中心启动。 |
中国的社会企业正在蓬勃发展
在中国的每个城市,几乎都能看到挂着“盲人按摩”招牌的小店。它们价格低廉,服务周到。
1997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称“残联”)发起一项运动,训练视力受损的人学习按摩。如今,已有9.6万名盲人按摩师在中国13735家按摩院里工作。
这种盲人按摩院是否可算作“社会企业”,目前尚存争议。但有证据表明,企业的社会效益在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实潜力无穷。
过去20年,随着富有的中产阶级在中国逐渐成长,慈善捐赠也随之上升,只是因贪污丑闻而名声受挫。慈善机构在挣扎,有人认为,社会企业的模式也许比单纯的慈善更适合中国文化和创业精神。
“中国有一种强烈的创业文化和社会期望,那就是,富人必须回馈社会。”瑞士联合银行(UBS)亚太地区慈善事业和价值观投资主管大卫·埃文斯告诉英国《卫报》。“阿坝羌绣”帮扶计划,便是其中著名的成功项目。
2008年四川地震后,阿坝羌绣计划鼓励受灾地区的妇女制作传统的羌族刺绣,以度过灾后重建时期,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并创造就业。目前,该计划在中国有14个站点,妇女无需离家,就可挣钱。
社会企业的前身,是1949年的福利企业。这些企业如果雇佣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可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然而,自从1995年达到顶峰以来,福利企业的数量逐渐下降。
“退税曾相当有吸引力,但现在不再如此。”上海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副总裁丁立告诉《卫报》,“退税有很严格的条件,25%的劳动力是持本地户口的残疾人,才能享受这一政策。而且,退回的钱也并没那么多。”
上世纪80年代,“社会企业”一词开始出现在媒体上,用来描述盈利性的私营企业。这时,“社会”这个词并不意味着非盈利性组织或慈善事业,“企业”也几乎没有创新和承担风险的涵义。
去年年底,英国一项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英国公众没听说过“社会企业”这个词。同样,这个仍在飞速发展、没有形成固定模式的概念,在其他国家也尚未广为人知。
根据美国《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的文章,中国同样如此。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卡玛·艾略特告诉该杂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企业概念大约10年前才传入中国,可现在,它已在中国蓬勃发展。
《卫报》评论称:“中国人用财富回馈社会的愿望,使社会企业蓬勃发展。”
“我更希望被当作女企业家,而非女慈善家”
2006年8月,第一次来到河南“艾滋病村”时,从事志愿工作多年的英国人文森特惊讶地发现,当地艾滋病感染者因身体孱弱而无法务农,只能参与高风险的鞭炮制造工作,其中不乏孤儿寡妇。频繁的爆炸事故中,许多人面容被毁,甚至有人因此残疾。
而在中国西部,没钱送孩子上学的家庭也不在少数,但这些地方有美丽的风景、特殊的传统习俗和独特的手工艺品。开发这些资源,既可让村民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可给他们带来额外收入,改善生活状况。
怀着这样的想法,文森特创办了“欣耕工坊”,在这些村子里建造作坊,让村民尤其是女性,可以通过安全的工作获得收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一方面,欣耕工坊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培训课程和工作机会,帮助他们成为合格的工人,并以高于市场的合理价格销售他们的产品;另一方面,欣耕工坊的所有产品都环保、纯手工制作。除了传统文化,产品还含有现代感的设计元素,十分吸引人。
到目前为止,欣耕工坊为敦豪速递公司、上海非盈利组织发展中心、香港社会工作者协会、马来西亚商会等机构,订制生产了不少工艺品。尽管面临优秀设计师收费高昂、产品版权难以保护等挑战,欣耕工坊仍坚持了下来。
在北京创办金田孤独症训练中心之前,田钟敏住在荷兰,是一家国际公司的法律顾问,工作体面,薪水不菲。
2004年,为给患有孤独症的侄儿选一所学校,她几乎走遍北京所有的孤独症培训中心,却发现每家机构的教育质量和方法都令人不安。她决心辞掉工作,开办自己的学校,一位同事成了她的合作伙伴。
“我回到学校学习关于孤独症的课程,我的搭档开始在他的土地上建学校。这是个愚蠢的决定,但我们不知道怎么办更好。完成建设一段时间后,我们不得不离开那里,浪费了超过100万元。”她告诉青年社会企业家基金会(FYSE)。
为了吸引老师,田钟敏开出了比市场价更高的薪水,因为许多孤独症培训中心的老师,都常感沮丧、劳累,且薪水微薄。
第一年,培训中心收了20个交学费的学生,很快便开始接收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孤独症儿童,并逐渐实现全部免费。为此,她和搭档在北京郊区办起了有机农场,以支持培训中心的运转。
目前,有机农场的收入还没能完全覆盖学校成本,田钟敏仍在不断寻找新的收入来源,但她不打算接受捐款。
“我是一名社会企业家,我从没打算寻求捐款。我希望我的孩子感觉正常——为什么我们应该乞求社会?”她说,“我特别希望人们以对待女企业家的方式尊重我,而非女慈善家。”
学校的入不敷出让田钟敏紧张得不能入睡,朋友和以前的同事怂恿她放弃,找个好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再次拥有自己的生活,但她“仍有激情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未来”。
“我的价值观已完全改变,如果孩子进步,我会感到兴奋。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她补充道。
“中国已准备好迎接社会企业的大规模扩张”
像文森特和田钟敏一样,越来越本土化的中国社会企业家,拥有着共同的特点:年轻,受教育程度良好,更了解世界,相信传统的慈善模式并不适合中国,该使用创新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加拿大Social Enterprise Buzz网站这样总结道。
据《2012中国社会企业报告》统计,在中国,所有的社会企业家都拥有大学学位,63%的人年龄在31岁至40岁之间,近半数人有过海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然而,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社会企业的概念,只有6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社会企业家。
作为中国环境卫生行业的先行者,北京蓝洁士科技发展公司1999年开发出无需用水的环保厕所冲水系统,在节省资源的同时也满足了卫生需求,特别适合缺乏基础公共设施的农村,每年销售额达6640万元。但创始者本人,并没意识到自己的公司具有社会企业性质。
此外,大部分社会企业还不够成熟。71%的受访者年收入少于50万元。只有两个社会企业取得了1000万元以上的年营业额。基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的社会企业调查,每名受访者平均创造7个工作岗位和两个志愿者岗位。
63%的社会企业家将融资视为最严峻的挑战;58%的人认为,人才是关键;47%的人则将政府政策视为主要障碍。
田钟敏在创办金田孤独症训练中心时,曾申请过政府资助,但没成功,一切投资都来自她自己的积蓄。不过,她也告诫新的社会企业家不要轻易将个人资产投入。“如果你想成为社会企业家,必须基于市场需求来发展良好的商业模式,不能指望人们因其社会效益而买单。”她告诉FYSE。
由于收入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国非政府组织正在走向市场化和商业化,一旦这条路走不通,它们又纷纷回头寻求捐款,这导致很多人质疑中国“没有真正的社会企业”。
事实上,中国的社会企业发展有着深厚而肥沃的土壤。
近年来,中国的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的崛起,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在加大对非盈利项目的支持力度。UBS也在报告中建议中国政府,再次增加对福利企业的补贴和税收优惠。
2009年,英国文化协会启动对社会企业家的培训项目,试图推动中国的社会企业发展。迄今为止,该项目已培训了600名社会企业家。2010年,NPI和上海民政局启动了一个本土项目,中国第一个社会企业孵化器The Nest由此诞生。
“该项目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了强化能力建设、培养社会企业家、就地提供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的机会。”The Nest项目总监拉塞尔表示,The Nest支持30家社会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180个工作岗位。
中国的企业家精神结合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这预示了社会企业未来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积极发展前景。
“政府看到了创造更多样化、更有效社会企业(资源)的需求。”UBS的埃文斯告诉《卫报》,“国内有可用的资本来源,人们也期望它对社会有所贡献。中国已准备好迎接社会企业的大规模扩张。”
在中国的慈善机构挣扎之际,有人认为,社会企业的模式也许比单纯的慈善更适合中国文化和创业精神。
中国的社会企业正在蓬勃发展
在中国的每个城市,几乎都能看到挂着“盲人按摩”招牌的小店。它们价格低廉,服务周到。
1997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称“残联”)发起一项运动,训练视力受损的人学习按摩。如今,已有9.6万名盲人按摩师在中国13735家按摩院里工作。
这种盲人按摩院是否可算作“社会企业”,目前尚存争议。但有证据表明,企业的社会效益在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实潜力无穷。
过去20年,随着富有的中产阶级在中国逐渐成长,慈善捐赠也随之上升,只是因贪污丑闻而名声受挫。慈善机构在挣扎,有人认为,社会企业的模式也许比单纯的慈善更适合中国文化和创业精神。
“中国有一种强烈的创业文化和社会期望,那就是,富人必须回馈社会。”瑞士联合银行(UBS)亚太地区慈善事业和价值观投资主管大卫·埃文斯告诉英国《卫报》。“阿坝羌绣”帮扶计划,便是其中著名的成功项目。
2008年四川地震后,阿坝羌绣计划鼓励受灾地区的妇女制作传统的羌族刺绣,以度过灾后重建时期,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并创造就业。目前,该计划在中国有14个站点,妇女无需离家,就可挣钱。
社会企业的前身,是1949年的福利企业。这些企业如果雇佣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可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然而,自从1995年达到顶峰以来,福利企业的数量逐渐下降。
“退税曾相当有吸引力,但现在不再如此。”上海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副总裁丁立告诉《卫报》,“退税有很严格的条件,25%的劳动力是持本地户口的残疾人,才能享受这一政策。而且,退回的钱也并没那么多。”
上世纪80年代,“社会企业”一词开始出现在媒体上,用来描述盈利性的私营企业。这时,“社会”这个词并不意味着非盈利性组织或慈善事业,“企业”也几乎没有创新和承担风险的涵义。
去年年底,英国一项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英国公众没听说过“社会企业”这个词。同样,这个仍在飞速发展、没有形成固定模式的概念,在其他国家也尚未广为人知。
根据美国《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的文章,中国同样如此。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卡玛·艾略特告诉该杂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企业概念大约10年前才传入中国,可现在,它已在中国蓬勃发展。
《卫报》评论称:“中国人用财富回馈社会的愿望,使社会企业蓬勃发展。”
“我更希望被当作女企业家,而非女慈善家”
2006年8月,第一次来到河南“艾滋病村”时,从事志愿工作多年的英国人文森特惊讶地发现,当地艾滋病感染者因身体孱弱而无法务农,只能参与高风险的鞭炮制造工作,其中不乏孤儿寡妇。频繁的爆炸事故中,许多人面容被毁,甚至有人因此残疾。
而在中国西部,没钱送孩子上学的家庭也不在少数,但这些地方有美丽的风景、特殊的传统习俗和独特的手工艺品。开发这些资源,既可让村民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可给他们带来额外收入,改善生活状况。
怀着这样的想法,文森特创办了“欣耕工坊”,在这些村子里建造作坊,让村民尤其是女性,可以通过安全的工作获得收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一方面,欣耕工坊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培训课程和工作机会,帮助他们成为合格的工人,并以高于市场的合理价格销售他们的产品;另一方面,欣耕工坊的所有产品都环保、纯手工制作。除了传统文化,产品还含有现代感的设计元素,十分吸引人。
到目前为止,欣耕工坊为敦豪速递公司、上海非盈利组织发展中心、香港社会工作者协会、马来西亚商会等机构,订制生产了不少工艺品。尽管面临优秀设计师收费高昂、产品版权难以保护等挑战,欣耕工坊仍坚持了下来。
在北京创办金田孤独症训练中心之前,田钟敏住在荷兰,是一家国际公司的法律顾问,工作体面,薪水不菲。
2004年,为给患有孤独症的侄儿选一所学校,她几乎走遍北京所有的孤独症培训中心,却发现每家机构的教育质量和方法都令人不安。她决心辞掉工作,开办自己的学校,一位同事成了她的合作伙伴。
“我回到学校学习关于孤独症的课程,我的搭档开始在他的土地上建学校。这是个愚蠢的决定,但我们不知道怎么办更好。完成建设一段时间后,我们不得不离开那里,浪费了超过100万元。”她告诉青年社会企业家基金会(FYSE)。
为了吸引老师,田钟敏开出了比市场价更高的薪水,因为许多孤独症培训中心的老师,都常感沮丧、劳累,且薪水微薄。
第一年,培训中心收了20个交学费的学生,很快便开始接收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孤独症儿童,并逐渐实现全部免费。为此,她和搭档在北京郊区办起了有机农场,以支持培训中心的运转。
目前,有机农场的收入还没能完全覆盖学校成本,田钟敏仍在不断寻找新的收入来源,但她不打算接受捐款。
“我是一名社会企业家,我从没打算寻求捐款。我希望我的孩子感觉正常——为什么我们应该乞求社会?”她说,“我特别希望人们以对待女企业家的方式尊重我,而非女慈善家。”
学校的入不敷出让田钟敏紧张得不能入睡,朋友和以前的同事怂恿她放弃,找个好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再次拥有自己的生活,但她“仍有激情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未来”。
“我的价值观已完全改变,如果孩子进步,我会感到兴奋。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她补充道。
“中国已准备好迎接社会企业的大规模扩张”
像文森特和田钟敏一样,越来越本土化的中国社会企业家,拥有着共同的特点:年轻,受教育程度良好,更了解世界,相信传统的慈善模式并不适合中国,该使用创新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加拿大Social Enterprise Buzz网站这样总结道。
据《2012中国社会企业报告》统计,在中国,所有的社会企业家都拥有大学学位,63%的人年龄在31岁至40岁之间,近半数人有过海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然而,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社会企业的概念,只有6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社会企业家。
作为中国环境卫生行业的先行者,北京蓝洁士科技发展公司1999年开发出无需用水的环保厕所冲水系统,在节省资源的同时也满足了卫生需求,特别适合缺乏基础公共设施的农村,每年销售额达6640万元。但创始者本人,并没意识到自己的公司具有社会企业性质。
此外,大部分社会企业还不够成熟。71%的受访者年收入少于50万元。只有两个社会企业取得了1000万元以上的年营业额。基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的社会企业调查,每名受访者平均创造7个工作岗位和两个志愿者岗位。
63%的社会企业家将融资视为最严峻的挑战;58%的人认为,人才是关键;47%的人则将政府政策视为主要障碍。
田钟敏在创办金田孤独症训练中心时,曾申请过政府资助,但没成功,一切投资都来自她自己的积蓄。不过,她也告诫新的社会企业家不要轻易将个人资产投入。“如果你想成为社会企业家,必须基于市场需求来发展良好的商业模式,不能指望人们因其社会效益而买单。”她告诉FYSE。
由于收入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国非政府组织正在走向市场化和商业化,一旦这条路走不通,它们又纷纷回头寻求捐款,这导致很多人质疑中国“没有真正的社会企业”。
事实上,中国的社会企业发展有着深厚而肥沃的土壤。
近年来,中国的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的崛起,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在加大对非盈利项目的支持力度。UBS也在报告中建议中国政府,再次增加对福利企业的补贴和税收优惠。
2009年,英国文化协会启动对社会企业家的培训项目,试图推动中国的社会企业发展。迄今为止,该项目已培训了600名社会企业家。2010年,NPI和上海民政局启动了一个本土项目,中国第一个社会企业孵化器The Nest由此诞生。
“该项目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了强化能力建设、培养社会企业家、就地提供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的机会。”The Nest项目总监拉塞尔表示,The Nest支持30家社会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180个工作岗位。
中国的企业家精神结合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这预示了社会企业未来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积极发展前景。
“政府看到了创造更多样化、更有效社会企业(资源)的需求。”UBS的埃文斯告诉《卫报》,“国内有可用的资本来源,人们也期望它对社会有所贡献。中国已准备好迎接社会企业的大规模扩张。”
在中国的慈善机构挣扎之际,有人认为,社会企业的模式也许比单纯的慈善更适合中国文化和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