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居民头顶上的无人机阴影
○编译 张文智
《
青年参考
》(
2013年12月11日
17
版)
|
2011年12月,以色列帕尔玛希姆空军基地,一名工作人员从一架“苍鹭”无人机旁边走过。 |
|
8月11日,一名巴勒斯坦男孩在哭泣。他的父亲被以色列军队打死。 |
|
2012年1月16日,以色列士兵在试飞一架无人机。 |
在加沙地带,有太多令人提心吊胆的事:因电力短缺而定期实施的灯火管制;饮用水污染加剧,街道上污水四溢……不过,对生活在这里的170多万巴勒斯坦人来说,嗡嗡作响的无人机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称,以色列无人机给加沙地带的居民带来了深深的心理创伤。
以色列“用空中武器决定我们的生死”
嗡嗡声响起时,在加沙北部地区,有些人会表现出“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应”。
一个住在山顶村落里的裁缝走到窗前,打开窗户,以免玻璃在可能发生的爆炸中被震碎。
在加沙地带,有太多令人提心吊胆的事:因电力短缺而定期实施的灯火管制;饮用水污染加剧,街道上污水四溢……不过,对生活在这里的170多万巴勒斯坦人来说,嗡嗡作响的无人机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
在中东地区,无人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情报搜集和“定点清除”行动。每天,以色列无人机盘旋在不足400平方公里的加沙地带上空。
加沙地带的居民用“泽纳纳”一词,形容无人机发出的嗡嗡声。在阿拉伯语里,这个词指的是“整天絮絮叨叨的妻子”。
“听到无人机的声音时,你会觉得自己没穿衣服,毫无抵抗能力。”“巴勒斯坦人权中心”负责人之一哈姆迪·沙库拉说,“嗡嗡声就是死亡之音,听到它就意味着你无处可逃,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无人机的存在说明,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占领并未结束。他们控制了边界和海岸,还用空中武器决定我们的生死。”
儿童受到的心理伤害最严重
有研究人员认为,对成为无人机打击目标的担心,给加沙地带的居民造成了深深的心理创伤,儿童受到的伤害最严重。
“孩子们普遍有一种不安全感,觉得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没有人能保护他们。”在加沙地带开诊所的心理学家艾哈迈德·塔瓦伊纳说,“父母们也有这种心理创伤,他们因不能尽到保护孩子的责任,而产生挫败感。”
沙库拉说:“以色列需要安全,却让我们陷入持续的不安全状态中。这真是一种悖论。”
在1967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控制了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加沙地带。2005年8月15日,以色列沙龙政府启动了单边行动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从加沙地带21个犹太人定居点的撤离行动,结束了对该地区长达38年的占领。
不过,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以色列仍然掌握着这一地区的对外通道:边境检查站、海岸线和领空。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敌对状态并未改变。近年来,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南部地区发射了无数火箭弹,于2006年俘获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从那时起,以色列动用无人机,对这一区展开空中侦察。
塔瓦伊纳把长期被无人机监控的感觉视为一种心理煎熬,“它会让人身心俱疲。这种煎熬让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无人机还会干扰孩子们的生活,比如,无人机飞行时,会干扰电视信号。
“这种事(指无人机干扰电视信号)上不了报纸的头条,却是我们摆脱不了无人机阴影的一个例子。父母希望孩子留在家里,觉得那样更安全,但无人机仍会对躲在家里看电视的孩子造成影响。”
面对无人机,巴勒斯坦武装选择“宅”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早期,以色列开始研制无人机。以色列巴伊兰大学比金-沙达特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埃弗拉伊姆·因巴尔表示,在搜集地面情报困难的地区,无人机的作用“非常大”。“无人机让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情况,让以色列在较量中始终占据优势。”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的飞机库里停满了各种型号的无人机,其中,“鸟眼”650型无人机用一个军用背包便可装下,可以用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控制起飞。一些无人机可以持续飞行40个小时,飞行高度可达1.3万米。
巴勒斯坦人权组织“麦赞”表示,2000年,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占领的第二次起义开始时,以色列就动用无人机进行侦察。
2004年,以色列第一次用无人机实施了“定点清除”,两名巴勒斯坦人被炸死。后来,以色列人撤出加沙地带,无人机常常被用于“定点清除”。
根据“麦赞”的统计,2006年和2007年,每年死于以色列无人机袭击的巴勒斯坦人超过90人;2009年,461名巴勒斯坦人被无人机炸死;2012年,199人死于无人机袭击。
以色列称,无人机拥有先进的情报采集手段,这些情报有助于锁定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但调查显示,平民是无人机袭击的主要受害者。
为了不被无人机发现,巴勒斯坦武装组织成员过着“宅”生活,尽量少出门,不使用手机,不开车。不过,对多数加沙地带居民来说,这种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无人机新用途:“敲屋顶”
“麦赞”高级研究员萨米尔·扎丘特认为,以色列将无人机当成常规武器,用在人口密集的加沙地带,使得这里的“随机死亡”事件频发。
“以色列人可以从无人机拍摄的视频中,清楚地看到到底发生了什么,可女性和儿童被无人机炸死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这种错误为什么会一犯再犯?我的看法是,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错误,而是有意为之。传递给我们巴勒斯坦人的信息是:不管你是平民还是武装组织成员,都是没有安全保障的。”
扎丘特透露,近来,无人机的用途多了一种——“敲屋顶”。以往,以色列国防军在针对加沙地带可能藏匿武器的建筑物的空袭行动中,会提前10分钟通知大楼内的居民,让他们有时间撤离。现在,无人机先对建筑物顶部发射一枚威力很小的小型导弹,通知里面的居民赶快撤离。
2012年11月,以色列发动了军事行动“防务之柱”,共有33栋建筑物被“敲屋顶”。以色列表示,在发动空袭之前,会给居民留出10分钟的疏散时间,但巴勒斯坦人认为,实际留出的疏散时间远远少于10分钟。
一位长期居住在加沙地带的美国公民表示,深夜,万籁俱寂时,她经常听到无人机的声音,有时她在街上行走,也能听到。“这里的人们搬到新的住处时,通常事先打探一下,这里有没有武装组织成员,以免引火烧身。”
在沙库拉看来,无人机在加沙地带频频出现有深刻含义。
“以色列军队或许不再出现在地面上,但他们出现在空中。现在他们不必涉足加沙,就可以影响加沙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沙库拉说。
在加沙地带,有太多令人提心吊胆的事:因电力短缺而定期实施的灯火管制;饮用水污染加剧,街道上污水四溢……不过,对生活在这里的170多万巴勒斯坦人来说,嗡嗡作响的无人机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称,以色列无人机给加沙地带的居民带来了深深的心理创伤。
以色列“用空中武器决定我们的生死”
嗡嗡声响起时,在加沙北部地区,有些人会表现出“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应”。
一个住在山顶村落里的裁缝走到窗前,打开窗户,以免玻璃在可能发生的爆炸中被震碎。
在加沙地带,有太多令人提心吊胆的事:因电力短缺而定期实施的灯火管制;饮用水污染加剧,街道上污水四溢……不过,对生活在这里的170多万巴勒斯坦人来说,嗡嗡作响的无人机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
在中东地区,无人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情报搜集和“定点清除”行动。每天,以色列无人机盘旋在不足400平方公里的加沙地带上空。
加沙地带的居民用“泽纳纳”一词,形容无人机发出的嗡嗡声。在阿拉伯语里,这个词指的是“整天絮絮叨叨的妻子”。
“听到无人机的声音时,你会觉得自己没穿衣服,毫无抵抗能力。”“巴勒斯坦人权中心”负责人之一哈姆迪·沙库拉说,“嗡嗡声就是死亡之音,听到它就意味着你无处可逃,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无人机的存在说明,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占领并未结束。他们控制了边界和海岸,还用空中武器决定我们的生死。”
儿童受到的心理伤害最严重
有研究人员认为,对成为无人机打击目标的担心,给加沙地带的居民造成了深深的心理创伤,儿童受到的伤害最严重。
“孩子们普遍有一种不安全感,觉得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没有人能保护他们。”在加沙地带开诊所的心理学家艾哈迈德·塔瓦伊纳说,“父母们也有这种心理创伤,他们因不能尽到保护孩子的责任,而产生挫败感。”
沙库拉说:“以色列需要安全,却让我们陷入持续的不安全状态中。这真是一种悖论。”
在1967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控制了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加沙地带。2005年8月15日,以色列沙龙政府启动了单边行动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从加沙地带21个犹太人定居点的撤离行动,结束了对该地区长达38年的占领。
不过,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以色列仍然掌握着这一地区的对外通道:边境检查站、海岸线和领空。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敌对状态并未改变。近年来,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南部地区发射了无数火箭弹,于2006年俘获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从那时起,以色列动用无人机,对这一区展开空中侦察。
塔瓦伊纳把长期被无人机监控的感觉视为一种心理煎熬,“它会让人身心俱疲。这种煎熬让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无人机还会干扰孩子们的生活,比如,无人机飞行时,会干扰电视信号。
“这种事(指无人机干扰电视信号)上不了报纸的头条,却是我们摆脱不了无人机阴影的一个例子。父母希望孩子留在家里,觉得那样更安全,但无人机仍会对躲在家里看电视的孩子造成影响。”
面对无人机,巴勒斯坦武装选择“宅”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早期,以色列开始研制无人机。以色列巴伊兰大学比金-沙达特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埃弗拉伊姆·因巴尔表示,在搜集地面情报困难的地区,无人机的作用“非常大”。“无人机让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情况,让以色列在较量中始终占据优势。”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的飞机库里停满了各种型号的无人机,其中,“鸟眼”650型无人机用一个军用背包便可装下,可以用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控制起飞。一些无人机可以持续飞行40个小时,飞行高度可达1.3万米。
巴勒斯坦人权组织“麦赞”表示,2000年,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占领的第二次起义开始时,以色列就动用无人机进行侦察。
2004年,以色列第一次用无人机实施了“定点清除”,两名巴勒斯坦人被炸死。后来,以色列人撤出加沙地带,无人机常常被用于“定点清除”。
根据“麦赞”的统计,2006年和2007年,每年死于以色列无人机袭击的巴勒斯坦人超过90人;2009年,461名巴勒斯坦人被无人机炸死;2012年,199人死于无人机袭击。
以色列称,无人机拥有先进的情报采集手段,这些情报有助于锁定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但调查显示,平民是无人机袭击的主要受害者。
为了不被无人机发现,巴勒斯坦武装组织成员过着“宅”生活,尽量少出门,不使用手机,不开车。不过,对多数加沙地带居民来说,这种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无人机新用途:“敲屋顶”
“麦赞”高级研究员萨米尔·扎丘特认为,以色列将无人机当成常规武器,用在人口密集的加沙地带,使得这里的“随机死亡”事件频发。
“以色列人可以从无人机拍摄的视频中,清楚地看到到底发生了什么,可女性和儿童被无人机炸死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这种错误为什么会一犯再犯?我的看法是,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错误,而是有意为之。传递给我们巴勒斯坦人的信息是:不管你是平民还是武装组织成员,都是没有安全保障的。”
扎丘特透露,近来,无人机的用途多了一种——“敲屋顶”。以往,以色列国防军在针对加沙地带可能藏匿武器的建筑物的空袭行动中,会提前10分钟通知大楼内的居民,让他们有时间撤离。现在,无人机先对建筑物顶部发射一枚威力很小的小型导弹,通知里面的居民赶快撤离。
2012年11月,以色列发动了军事行动“防务之柱”,共有33栋建筑物被“敲屋顶”。以色列表示,在发动空袭之前,会给居民留出10分钟的疏散时间,但巴勒斯坦人认为,实际留出的疏散时间远远少于10分钟。
一位长期居住在加沙地带的美国公民表示,深夜,万籁俱寂时,她经常听到无人机的声音,有时她在街上行走,也能听到。“这里的人们搬到新的住处时,通常事先打探一下,这里有没有武装组织成员,以免引火烧身。”
在沙库拉看来,无人机在加沙地带频频出现有深刻含义。
“以色列军队或许不再出现在地面上,但他们出现在空中。现在他们不必涉足加沙,就可以影响加沙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沙库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