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些年积极参与的国际救援
本报记者 高珮莙 温莎
《
青年参考
》(
2013年11月20日
07
版)
11月18日晚,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货机缓缓降落在菲律宾宿务机场,中国政府向“海燕”灾区提供的首批人道主义紧急救援物资,抵达目的地。加上19日上午送到的第二批物资,中国已向菲律宾提供总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救援,包括2000多顶帐篷和1万条毛毯。
尽管一些西方媒体对中方的援助议论纷纷,菲律宾总统府发言人仍对中国表示感谢:“无论多少,我们都感谢这一姿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则表示,派往灾区的应急医疗队已整装待发,等待菲方评估。
西方媒体拿中国援款“说事儿”
11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中方决定向菲律宾灾区人民提供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约合160万美元)的救灾物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告诉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愿菲律宾人民战胜灾难,早日重建家园。”
事实上,这已是菲律宾遭台风“海燕”袭击后,中国第二次承诺提供援助。11日,中国驻菲使馆向菲政府表示,提供1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可此举却引起外媒热议,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媒体,纷纷指责中国“吝啬”。
英国《每日邮报》称,中国承诺支援的现金,与韩国花样滑冰运动员金妍儿的一样多。三星、汇丰银行等国际大公司,都分别承诺100万美元的现金援助。
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中国“笨拙的援助方式”很可能影响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平衡。
彭博社则称“中国发展软实力已然失败”。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说,中国错过了通过非传统外交——提供紧急援助,来赢得民心的机会。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猜测,中国不肯积极伸出援手的理由,是中菲两国间的紧张局势。
该报称,中菲领土争端由来已久,2010年香港游客在菲律宾人质事件中遇害,更激化了这一矛盾。由于阿基诺三世缺乏致歉诚意,中国人的愤怒始终未能消解,上个月,香港立法机构甚至以经济制裁相威胁,要求菲方道歉。
中国援助不是“一锤子买卖”
作为对种种质疑的回应,秦刚近日在记者会上表示,最初的10万美元,是中国红十字会提供的人道主义紧急救灾现汇援助,中国对菲援助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会根据灾情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
即便如此,BBC仍将这一数字与美国、英国、欧盟等方面的援助进行对比,称其“相形见绌”;还称,与瑞典的宜家公司270万美元的捐款相比,中国援款也显得“微不足道”。
不过,菲律宾政治分析师拉蒙·卡西普告诉CNN,菲律宾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历史悠久,其他国家,尤其是与菲律宾关系不睦的中国,并没必要履行相同级别的人道主义援助承诺,“但要记住,他们的确正在提供援助”。
北京的退休政治教师张朝阳,在听到菲律宾发生台风灾害后,立即表示要去红十字会捐款。
他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尽管中菲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但受灾的百姓是无辜的,中国是富有同情心的民族。”他还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身为大国中的一份子,自己想为受灾民众尽一份绵薄之力。
中国近年来积极参与国际救援
事实上,中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数次大灾后的实际行动都表明“中国愿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对灾区民众给予了及时支援。据中国红十字会网站报道,除在第一时间向受灾国提供2163万美元的物资和现汇外,根据灾情发展,12月31日,中国政府宣布,再追加5亿元人民币救灾款。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救援中,中国大陆的民间捐款到账资金,累计高达6.1亿人民币,开创了民间捐助的新纪录。
此后,中国还首次对发达国家提供了灾害救援。
2005年8月29日,美国新奥尔良市附近遭遇飓风,人员和财产损失严重。灾难发生后5天,中国政府宣布向灾区提供500万美元救灾款。9月8日,中国还将援助美国灾区的104吨紧急救灾物资送达美国空军基地。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再次彰显出国际救援精神。地震发生次日,中国商务部就正式启动援助,本着“日方提需求,我方满足”的原则,将2000条毛巾被、900顶帐篷、200台应急灯等救援物资,分3批运往日本。
此外,中国还无偿为日本提供了两万吨、价值1.8亿元人民币的燃油。据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透露,在外交史上,中国只向朝鲜和蒙古无偿提供过燃油。而在资金援助上,仅中国红十字会一家,就向日本红十字会捐款2600万元人民币。
中国对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救援,远不止这些。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发生大地震,中国政府捐助了2050万美元的救灾物资;2010年1月海地发生7级地震,中国政府先后提供约1亿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2011年7月,俄罗斯多地发生大型森林火灾,中国提供了100万美元现汇和2000万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物资。
11月18日晚,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货机缓缓降落在菲律宾宿务机场,中国政府向“海燕”灾区提供的首批人道主义紧急救援物资,抵达目的地。加上19日上午送到的第二批物资,中国已向菲律宾提供总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救援,包括2000多顶帐篷和1万条毛毯。
尽管一些西方媒体对中方的援助议论纷纷,菲律宾总统府发言人仍对中国表示感谢:“无论多少,我们都感谢这一姿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则表示,派往灾区的应急医疗队已整装待发,等待菲方评估。
西方媒体拿中国援款“说事儿”
11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中方决定向菲律宾灾区人民提供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约合160万美元)的救灾物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告诉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愿菲律宾人民战胜灾难,早日重建家园。”
事实上,这已是菲律宾遭台风“海燕”袭击后,中国第二次承诺提供援助。11日,中国驻菲使馆向菲政府表示,提供1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可此举却引起外媒热议,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媒体,纷纷指责中国“吝啬”。
英国《每日邮报》称,中国承诺支援的现金,与韩国花样滑冰运动员金妍儿的一样多。三星、汇丰银行等国际大公司,都分别承诺100万美元的现金援助。
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中国“笨拙的援助方式”很可能影响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平衡。
彭博社则称“中国发展软实力已然失败”。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说,中国错过了通过非传统外交——提供紧急援助,来赢得民心的机会。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猜测,中国不肯积极伸出援手的理由,是中菲两国间的紧张局势。
该报称,中菲领土争端由来已久,2010年香港游客在菲律宾人质事件中遇害,更激化了这一矛盾。由于阿基诺三世缺乏致歉诚意,中国人的愤怒始终未能消解,上个月,香港立法机构甚至以经济制裁相威胁,要求菲方道歉。
中国援助不是“一锤子买卖”
作为对种种质疑的回应,秦刚近日在记者会上表示,最初的10万美元,是中国红十字会提供的人道主义紧急救灾现汇援助,中国对菲援助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会根据灾情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
即便如此,BBC仍将这一数字与美国、英国、欧盟等方面的援助进行对比,称其“相形见绌”;还称,与瑞典的宜家公司270万美元的捐款相比,中国援款也显得“微不足道”。
不过,菲律宾政治分析师拉蒙·卡西普告诉CNN,菲律宾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历史悠久,其他国家,尤其是与菲律宾关系不睦的中国,并没必要履行相同级别的人道主义援助承诺,“但要记住,他们的确正在提供援助”。
北京的退休政治教师张朝阳,在听到菲律宾发生台风灾害后,立即表示要去红十字会捐款。
他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尽管中菲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但受灾的百姓是无辜的,中国是富有同情心的民族。”他还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身为大国中的一份子,自己想为受灾民众尽一份绵薄之力。
中国近年来积极参与国际救援
事实上,中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数次大灾后的实际行动都表明“中国愿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对灾区民众给予了及时支援。据中国红十字会网站报道,除在第一时间向受灾国提供2163万美元的物资和现汇外,根据灾情发展,12月31日,中国政府宣布,再追加5亿元人民币救灾款。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救援中,中国大陆的民间捐款到账资金,累计高达6.1亿人民币,开创了民间捐助的新纪录。
此后,中国还首次对发达国家提供了灾害救援。
2005年8月29日,美国新奥尔良市附近遭遇飓风,人员和财产损失严重。灾难发生后5天,中国政府宣布向灾区提供500万美元救灾款。9月8日,中国还将援助美国灾区的104吨紧急救灾物资送达美国空军基地。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再次彰显出国际救援精神。地震发生次日,中国商务部就正式启动援助,本着“日方提需求,我方满足”的原则,将2000条毛巾被、900顶帐篷、200台应急灯等救援物资,分3批运往日本。
此外,中国还无偿为日本提供了两万吨、价值1.8亿元人民币的燃油。据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透露,在外交史上,中国只向朝鲜和蒙古无偿提供过燃油。而在资金援助上,仅中国红十字会一家,就向日本红十字会捐款2600万元人民币。
中国对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救援,远不止这些。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发生大地震,中国政府捐助了2050万美元的救灾物资;2010年1月海地发生7级地震,中国政府先后提供约1亿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2011年7月,俄罗斯多地发生大型森林火灾,中国提供了100万美元现汇和2000万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