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生代演员的名利观
作者 Luhai Liang, Allie Jaynes 译者 高文慧
《
青年参考
》(
2013年11月20日
27
版)
|
纪录片《成名之路》片段 |
中国老一代演员被称为“文化工作者”,如今的新生代演员则紧盯市场。11月16日在纽约纪录片影展首映的《成名之路》(The Road to Fame),讲述了中国年轻演员的故事。与前辈不同,他们选择这一职业,就是为了成名。
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侯晓,今年28岁,父亲也是演员。在父亲那个时代,演员与教师、警察无二:工薪阶层,服从组织分配,拍一些宣传性影片,只要不犯错误,就能保证工作一辈子。
“父母那一代人,拍电影是一种国家责任。”侯晓说,“是国家赋予的工作,每个人都服务于国家利益。”
而侯晓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中,已出现了“电影明星”的概念。他们是中国的“80后”——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在可口可乐、好莱坞等商品化环境中长大。侯晓说:“现在,大家的思想是,我要赚钱,我要成名。”
纪录片《成名之路》细致描述了中国新生代演员的心理状态,记录了该校毕业生如何竞争音乐剧的主要角色、如何面对父母的厚望和家庭的压力,以及如何抉择毕业后飘忽不定的未来。
影片真实深入地刻画了“80后”这一特定人群。“在许多方面,他们很脆弱,很容易气馁。”《成名之路》导演吴皓说。大量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位70后导演的说法。今年年初,《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1980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出生的中国人,更加悲观、不愿冒险、不愿轻信他人。
电影和电视制片人郑君绅(音)说,这种态度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80后演员相比老一辈演员更自我,缺乏团队精神”。
但这些年轻人对未来抱有更大的期望。吴皓说:“他们没经历文革,没有前辈们的陈腐观念和不安意识。因此,他们相信明天会更好,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去得到它。”
他们想要的,就是成名。纪录片的主角之一陈蕾说:“我想成为超级巨星。”片中还有人说:“每个人都想出名,因为出名就有钱了。”从上一代演员口中,很难听到这样的话。从过去追求集体利益、抛弃个人荣辱,到现在追求个人名利并勇于表达出来,两代人之间无疑大不相同。
“70年代末之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明星,只有电影演员,他们被称为文化工作者。”《东亚电影》的作者之一、爱尔兰科克大学中国电影产业讲师梁永辉说。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1年电影和电视行业总产值达1550亿美元。3D大片、时尚杂志、阿迪达斯等品牌赞助,都在为中国演员提供着无尽的可能性。
“随着中国电影日益商业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媒体视野,以章子怡为范本:中戏毕业,成为巨星,身价暴涨,为众多广告代言,去好莱坞发展。”梁永辉说。
“我父母那一代,最重要的是有份工作。他们进入这行,是真心想把工作做好。”电视剧演员张博宇说。他父亲是《霸王别姬》主演张丰毅。“现在,人们只会为了名利和金钱出卖灵魂。”
“出卖灵魂”也可能是因为这些年轻人面临的就业环境比其父母艰难得多。在毛泽东时代,国家给演员提供“铁饭碗”;现在,演员要自食其力,还要面临激烈竞争。据估计,北京约有30万名演员,即使是中戏毕业生,也不能保证一定找得到工作。
中国政府的调控也阻碍了电影业的发展。“娱乐业仍不够多元,因为有审查制度,虽然过去几年电影业突飞猛进,仍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吴皓说。
2011年毕业于中戏的查文浩说,他的许多校友已放弃演戏,那些像他一样坚持下来的,都在努力找工作。“当你毕业,开始融入外面的世界、面临各种困难时,很容易对这个职业产生怀疑。”
但制片人郑君绅认为,与老一代演员集中精力锤炼演技相比,80后演员更具商业头脑,“能更快适应现代电影业的节奏,还很懂互联网,知道如何宣传自己”。
而且,他们更以自我为中心,这虽不利于团队工作,但对电影来说也是件好事。“为了表现得更好,你需要强烈的自信心,”郑君绅说,“这些年轻人更独立,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这可使整个行业变得更好。”
美国《大西洋月刊》
中国老一代演员被称为“文化工作者”,如今的新生代演员则紧盯市场。11月16日在纽约纪录片影展首映的《成名之路》(The Road to Fame),讲述了中国年轻演员的故事。与前辈不同,他们选择这一职业,就是为了成名。
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侯晓,今年28岁,父亲也是演员。在父亲那个时代,演员与教师、警察无二:工薪阶层,服从组织分配,拍一些宣传性影片,只要不犯错误,就能保证工作一辈子。
“父母那一代人,拍电影是一种国家责任。”侯晓说,“是国家赋予的工作,每个人都服务于国家利益。”
而侯晓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中,已出现了“电影明星”的概念。他们是中国的“80后”——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在可口可乐、好莱坞等商品化环境中长大。侯晓说:“现在,大家的思想是,我要赚钱,我要成名。”
纪录片《成名之路》细致描述了中国新生代演员的心理状态,记录了该校毕业生如何竞争音乐剧的主要角色、如何面对父母的厚望和家庭的压力,以及如何抉择毕业后飘忽不定的未来。
影片真实深入地刻画了“80后”这一特定人群。“在许多方面,他们很脆弱,很容易气馁。”《成名之路》导演吴皓说。大量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位70后导演的说法。今年年初,《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1980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出生的中国人,更加悲观、不愿冒险、不愿轻信他人。
电影和电视制片人郑君绅(音)说,这种态度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80后演员相比老一辈演员更自我,缺乏团队精神”。
但这些年轻人对未来抱有更大的期望。吴皓说:“他们没经历文革,没有前辈们的陈腐观念和不安意识。因此,他们相信明天会更好,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去得到它。”
他们想要的,就是成名。纪录片的主角之一陈蕾说:“我想成为超级巨星。”片中还有人说:“每个人都想出名,因为出名就有钱了。”从上一代演员口中,很难听到这样的话。从过去追求集体利益、抛弃个人荣辱,到现在追求个人名利并勇于表达出来,两代人之间无疑大不相同。
“70年代末之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明星,只有电影演员,他们被称为文化工作者。”《东亚电影》的作者之一、爱尔兰科克大学中国电影产业讲师梁永辉说。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1年电影和电视行业总产值达1550亿美元。3D大片、时尚杂志、阿迪达斯等品牌赞助,都在为中国演员提供着无尽的可能性。
“随着中国电影日益商业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媒体视野,以章子怡为范本:中戏毕业,成为巨星,身价暴涨,为众多广告代言,去好莱坞发展。”梁永辉说。
“我父母那一代,最重要的是有份工作。他们进入这行,是真心想把工作做好。”电视剧演员张博宇说。他父亲是《霸王别姬》主演张丰毅。“现在,人们只会为了名利和金钱出卖灵魂。”
“出卖灵魂”也可能是因为这些年轻人面临的就业环境比其父母艰难得多。在毛泽东时代,国家给演员提供“铁饭碗”;现在,演员要自食其力,还要面临激烈竞争。据估计,北京约有30万名演员,即使是中戏毕业生,也不能保证一定找得到工作。
中国政府的调控也阻碍了电影业的发展。“娱乐业仍不够多元,因为有审查制度,虽然过去几年电影业突飞猛进,仍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吴皓说。
2011年毕业于中戏的查文浩说,他的许多校友已放弃演戏,那些像他一样坚持下来的,都在努力找工作。“当你毕业,开始融入外面的世界、面临各种困难时,很容易对这个职业产生怀疑。”
但制片人郑君绅认为,与老一代演员集中精力锤炼演技相比,80后演员更具商业头脑,“能更快适应现代电影业的节奏,还很懂互联网,知道如何宣传自己”。
而且,他们更以自我为中心,这虽不利于团队工作,但对电影来说也是件好事。“为了表现得更好,你需要强烈的自信心,”郑君绅说,“这些年轻人更独立,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这可使整个行业变得更好。”
美国《大西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