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的进步不应被漠视
○本报记者 陈楚
《
青年参考
》(
2013年11月13日
47
版)
“如今中国自主汽车工业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用户对洋品牌还是情有独钟,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11月10日,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接受采访时感叹。
虽然经过十几年迅速发展,但中国消费者在选择汽车时,却依然带着有色眼镜,另眼看待自主品牌汽车。
“调查显示,愿意买自主品牌汽车的潜在用户比例三年来连续缩减,此乃民族之悲也。”11月7日,全国乘联会秘书长饶达如是说。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自主品牌占有率同比去年继续下降。10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65.07万辆,虽然较去年同期增长11.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40.5%,比上月提高2.3%,但比去年同期下降4.6%。今年1至10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577.57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2%,比乘用车总体增长速度低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40%,比去年同期下降1.1%。
其中,10月自主品牌轿车销售29.96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5.8%;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8.3%,但比去年同期下降3%。今年1~10月,中国品牌轿车销售261.08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9.6%;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9%,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4%。
“多年来自主品牌乘用车用户投诉率均低于外资品牌,处于劣势的自主品牌搞好售后服务,是唯一能做的比外资企业好的方面,由于重视了这个问题,加之内资企业的产品研发人员是外资企业的3倍多,产品技术质量得以快速提升。”饶达强调,“要正确评价自主品牌乘用车!”
但有人认为,购买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乘用车消费者期望不同,购买后者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对产品期望不会过高。值得注意的是,据J.D. Power亚太公司10月31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SM(IQS)报告显示,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大幅缩小与国际品牌之间差距。
今年,自主品牌总体新车质量平均为155个PP100,与2012年相比减少了57个PP100。国际品牌的新车质量也取得了进步,从2012年的117个PP100减至2013年的104个PP100。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质量评分差距从2012年的95个PP100缩小至2013年的51个PP100。
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梅松林指出,自主品牌的进步主要归功于发动机/变速系统和空调系统的问题发生率大幅降低,其问题发生率减少了12个PP100。
“2013年自主品牌在新车质量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广汽传祺、荣威和纳智捷表现优于行业平均水平。2000年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距为396个PP100;而14年间这一差距不断缩小。”梅松林称。
从该研究报告可见,汽车产品同质化步伐非常快。饶达认为,随着内资企业战略调整,总体进入中后期,估计自主品牌将在2015年开始发力。”今年已经上市艾瑞泽7、长安睿骋等,以及年底上市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秦”,均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影响力的产品。
不仅如此,在最重要的汽车安全领域,继去年在欧洲碰撞评测E-NCAP摘得准五星成绩的吉利帝豪EC7之后,今年越来越多自主品牌产品在国内安全碰撞评测中超过合资汽车。上汽集团则在汽车智能领域投入巨资后,研发出超越合资产品的inkaNet。
中国消费者对合资品牌认可度依旧非常高,合资汽车企业在产品质量可靠性也领先于自主车企。无论是合资企业还是行业整体产品质量水平都在提升,不过合资品牌在初期积累的质量品牌优势正在逐渐减弱。随着自主车企在外形设计、研发和营销力的进步,以及中国崛起民族诉求愈加强烈,或许不久国人会对自主品牌有新的看法。
“如今中国自主汽车工业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用户对洋品牌还是情有独钟,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11月10日,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接受采访时感叹。
虽然经过十几年迅速发展,但中国消费者在选择汽车时,却依然带着有色眼镜,另眼看待自主品牌汽车。
“调查显示,愿意买自主品牌汽车的潜在用户比例三年来连续缩减,此乃民族之悲也。”11月7日,全国乘联会秘书长饶达如是说。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自主品牌占有率同比去年继续下降。10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65.07万辆,虽然较去年同期增长11.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40.5%,比上月提高2.3%,但比去年同期下降4.6%。今年1至10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577.57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2%,比乘用车总体增长速度低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40%,比去年同期下降1.1%。
其中,10月自主品牌轿车销售29.96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5.8%;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8.3%,但比去年同期下降3%。今年1~10月,中国品牌轿车销售261.08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9.6%;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9%,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4%。
“多年来自主品牌乘用车用户投诉率均低于外资品牌,处于劣势的自主品牌搞好售后服务,是唯一能做的比外资企业好的方面,由于重视了这个问题,加之内资企业的产品研发人员是外资企业的3倍多,产品技术质量得以快速提升。”饶达强调,“要正确评价自主品牌乘用车!”
但有人认为,购买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乘用车消费者期望不同,购买后者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对产品期望不会过高。值得注意的是,据J.D. Power亚太公司10月31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SM(IQS)报告显示,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大幅缩小与国际品牌之间差距。
今年,自主品牌总体新车质量平均为155个PP100,与2012年相比减少了57个PP100。国际品牌的新车质量也取得了进步,从2012年的117个PP100减至2013年的104个PP100。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质量评分差距从2012年的95个PP100缩小至2013年的51个PP100。
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梅松林指出,自主品牌的进步主要归功于发动机/变速系统和空调系统的问题发生率大幅降低,其问题发生率减少了12个PP100。
“2013年自主品牌在新车质量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广汽传祺、荣威和纳智捷表现优于行业平均水平。2000年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距为396个PP100;而14年间这一差距不断缩小。”梅松林称。
从该研究报告可见,汽车产品同质化步伐非常快。饶达认为,随着内资企业战略调整,总体进入中后期,估计自主品牌将在2015年开始发力。”今年已经上市艾瑞泽7、长安睿骋等,以及年底上市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秦”,均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影响力的产品。
不仅如此,在最重要的汽车安全领域,继去年在欧洲碰撞评测E-NCAP摘得准五星成绩的吉利帝豪EC7之后,今年越来越多自主品牌产品在国内安全碰撞评测中超过合资汽车。上汽集团则在汽车智能领域投入巨资后,研发出超越合资产品的inkaNet。
中国消费者对合资品牌认可度依旧非常高,合资汽车企业在产品质量可靠性也领先于自主车企。无论是合资企业还是行业整体产品质量水平都在提升,不过合资品牌在初期积累的质量品牌优势正在逐渐减弱。随着自主车企在外形设计、研发和营销力的进步,以及中国崛起民族诉求愈加强烈,或许不久国人会对自主品牌有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