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思维不变
台湾品牌创新难有大作为
○作者 迈克尔·戈尔德 ○译者 奇佳
《
青年参考
》(
2013年11月13日
25
版)
|
|
宏基第三季大幅亏损,年底前全球将裁员7%,董事长王振堂(图)请辞获准,由总经理翁建仁接棒。
□图片来源 CFP
台湾代工厂精于设计和大规模制造,它们靠给苹果等品牌生产配件取得成功,但这样的经营方式让他们在开发自主消费品牌方面举步维艰。
智能手机制造商HTC的首席营销官何永生称,HTC从原始设计制造商(ODM)向品牌公司的转型,面临营销和信息服务的挑战。
“ODM公司的业务非常单一,只负责向经营方交付产品。”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们决定向品牌商转型,这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
大多数台湾制造商都是由上一代的工程师和商务人士建立的,他们讲求效率和技术实力,秉持成本至上的理念。其产品快捷、轻便、紧凑且功能富于多样化,但缺乏赢得消费者忠诚度的一贯品牌形象。这一点,即使在这些ODM决意向品牌商转型后依然未变。
如今,随着电子和技术产品的大众化,台湾公司的创新乏力愈加明显。
不久前,宏基公司和华硕电脑公司开始引领台湾经济走上与日韩相似的道路,从简单的出口组装商向令人尊敬的全球大品牌转型。
2010年,宏基是全球第二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商。2011年,HTC仅次于苹果,占有全美1/5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如今,由于销售下滑,股价暴跌,两家公司都面临着要被收购的危险。
SmartEstimates称,宏基于近日发布约1.13亿元新台币(约合2333万元人民币)的第三季度净亏损,相比之下,该公司在去年同期的利润为6800万元新台币(约合1404元人民币)。
上月,HTC也公布了其历史上首次季度净亏损,今年,HTC的亏损可能超过16.2亿元新台币(约合3.34亿元人民币)。
对于这些公司过往的成功,人们褒贬不一,或视其为正常的增长,或视其为偶然的巧合。
华硕在2010年前的几年中首开先河,推出了轻巧的上网本,它的普及为苹果随后引发的平板电脑浪潮打下了基础。同样的,HTC在早期安卓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也被视为应景之作:它最早推出了iPhone的真正替代品。
现在,台湾的创新停滞不前,外包设计和制造转移到了成本更低、人力资源丰富的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这同时也对台湾的经济造成了潜在影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台湾在产业链下游已取得了几十年的巨大成功。
史孟康是一家总部位于台北的品牌咨询公司,他们与台湾本地企业合作已有20年。该公司表示,台湾的经济奇迹建立在一个简单的模式上:寻找产品、低价制造、获得订单,然后寻找下一个产品,周而复始,重复这一简单流程。
史孟康和其他咨询公司认为,这一流程已成为台湾技术公司信奉的教条,他们深陷其中,完全没有意识到,消费者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低廉的价格和一长串的功能。
陈弘毅是前宏基工业设计师和HTC设计顾问,他表示:“台湾的老板对于基于情感价值制造更有吸引力的产品完全没有概念。”他比较了台湾与三星的产品开发流程,认为后者更关注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考虑。
他说:“我参加过很多展会,无论是电子展、设计展或消费展,都很少见到台湾设计师、开发人员或产品规划师的身影。我看到的只有执行层面的人员,或者高层管理人员。”
“他们擅长企业战略,但这无助于开发好的产品。”
台湾的企业注重技术实力而非消费者品味,设计师需要讨好工程师的要求,这与苹果的运作方式正好相反。在这样的环境下,冲突时有发生,设计师力争突破式的创新,管理者却无法摆脱性价比的原有桎梏。
一家大的ODM高级设计师表示:“当我们与华硕或宏基的项目经理进行讨论时,他们却说不用担心我们的产品形象,这真的很不可思议。”
这位不愿具名的设计师称:“这些项目经理大多具有工程或研发背景,但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内部设计师。”
Elemental8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硅谷的设计顾问公司,其客户包括三星电子、微软和摩托罗拉。该公司首席创意师本杰明·嘉出生于台湾,他表示,台湾设计师很难在企业层面上获得尊重。
“高层管理人员对设计一无所知,他们要求设计师给出过于简单的反复说明。”他表示,“产品失去了设计的纯粹性。”
华硕的一名经理承认,公司在产品设计或消费者交互方面的投入很少,却过度强调价格和配件规格。他表示:“我们的策略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复制竞争对手的产品,并增加更多功能或让它更加便宜。”这位经理的发言没有获得公司授权,因此不愿具名。
人们普遍认为,台湾要摆脱目前的品牌空白现状,惟一的办法是像苹果一样,经年累月地投资于深度产品创新。在迷恋技术的乔布斯领导下,苹果曾深耕创新数十年之久。
业界专家称,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获取对用户体验的完整控制权,从硬件、软件、营销一路扩展到专卖店。
例如,苹果自行设计芯片和操作系统,并拥有强大的零售实力。三星除拥有对供应链的强力控制外,还具有开发终端产品的传统,这为它在消费者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专家称,台湾公司在平均客户、价格、规格和技术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他们还需要在品牌形象、设计和信息传达方面投入更多努力。
史孟康称:“台湾企业没有意识到,它们在创建品牌时采用的仍是性价比理念,但这一做法已不再奏效。”
□美国雅虎新闻网
宏基第三季大幅亏损,年底前全球将裁员7%,董事长王振堂(图)请辞获准,由总经理翁建仁接棒。
□图片来源 CFP
台湾代工厂精于设计和大规模制造,它们靠给苹果等品牌生产配件取得成功,但这样的经营方式让他们在开发自主消费品牌方面举步维艰。
智能手机制造商HTC的首席营销官何永生称,HTC从原始设计制造商(ODM)向品牌公司的转型,面临营销和信息服务的挑战。
“ODM公司的业务非常单一,只负责向经营方交付产品。”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们决定向品牌商转型,这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
大多数台湾制造商都是由上一代的工程师和商务人士建立的,他们讲求效率和技术实力,秉持成本至上的理念。其产品快捷、轻便、紧凑且功能富于多样化,但缺乏赢得消费者忠诚度的一贯品牌形象。这一点,即使在这些ODM决意向品牌商转型后依然未变。
如今,随着电子和技术产品的大众化,台湾公司的创新乏力愈加明显。
不久前,宏基公司和华硕电脑公司开始引领台湾经济走上与日韩相似的道路,从简单的出口组装商向令人尊敬的全球大品牌转型。
2010年,宏基是全球第二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商。2011年,HTC仅次于苹果,占有全美1/5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如今,由于销售下滑,股价暴跌,两家公司都面临着要被收购的危险。
SmartEstimates称,宏基于近日发布约1.13亿元新台币(约合2333万元人民币)的第三季度净亏损,相比之下,该公司在去年同期的利润为6800万元新台币(约合1404元人民币)。
上月,HTC也公布了其历史上首次季度净亏损,今年,HTC的亏损可能超过16.2亿元新台币(约合3.34亿元人民币)。
对于这些公司过往的成功,人们褒贬不一,或视其为正常的增长,或视其为偶然的巧合。
华硕在2010年前的几年中首开先河,推出了轻巧的上网本,它的普及为苹果随后引发的平板电脑浪潮打下了基础。同样的,HTC在早期安卓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也被视为应景之作:它最早推出了iPhone的真正替代品。
现在,台湾的创新停滞不前,外包设计和制造转移到了成本更低、人力资源丰富的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这同时也对台湾的经济造成了潜在影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台湾在产业链下游已取得了几十年的巨大成功。
史孟康是一家总部位于台北的品牌咨询公司,他们与台湾本地企业合作已有20年。该公司表示,台湾的经济奇迹建立在一个简单的模式上:寻找产品、低价制造、获得订单,然后寻找下一个产品,周而复始,重复这一简单流程。
史孟康和其他咨询公司认为,这一流程已成为台湾技术公司信奉的教条,他们深陷其中,完全没有意识到,消费者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低廉的价格和一长串的功能。
陈弘毅是前宏基工业设计师和HTC设计顾问,他表示:“台湾的老板对于基于情感价值制造更有吸引力的产品完全没有概念。”他比较了台湾与三星的产品开发流程,认为后者更关注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考虑。
他说:“我参加过很多展会,无论是电子展、设计展或消费展,都很少见到台湾设计师、开发人员或产品规划师的身影。我看到的只有执行层面的人员,或者高层管理人员。”
“他们擅长企业战略,但这无助于开发好的产品。”
台湾的企业注重技术实力而非消费者品味,设计师需要讨好工程师的要求,这与苹果的运作方式正好相反。在这样的环境下,冲突时有发生,设计师力争突破式的创新,管理者却无法摆脱性价比的原有桎梏。
一家大的ODM高级设计师表示:“当我们与华硕或宏基的项目经理进行讨论时,他们却说不用担心我们的产品形象,这真的很不可思议。”
这位不愿具名的设计师称:“这些项目经理大多具有工程或研发背景,但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内部设计师。”
Elemental8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硅谷的设计顾问公司,其客户包括三星电子、微软和摩托罗拉。该公司首席创意师本杰明·嘉出生于台湾,他表示,台湾设计师很难在企业层面上获得尊重。
“高层管理人员对设计一无所知,他们要求设计师给出过于简单的反复说明。”他表示,“产品失去了设计的纯粹性。”
华硕的一名经理承认,公司在产品设计或消费者交互方面的投入很少,却过度强调价格和配件规格。他表示:“我们的策略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复制竞争对手的产品,并增加更多功能或让它更加便宜。”这位经理的发言没有获得公司授权,因此不愿具名。
人们普遍认为,台湾要摆脱目前的品牌空白现状,惟一的办法是像苹果一样,经年累月地投资于深度产品创新。在迷恋技术的乔布斯领导下,苹果曾深耕创新数十年之久。
业界专家称,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获取对用户体验的完整控制权,从硬件、软件、营销一路扩展到专卖店。
例如,苹果自行设计芯片和操作系统,并拥有强大的零售实力。三星除拥有对供应链的强力控制外,还具有开发终端产品的传统,这为它在消费者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专家称,台湾公司在平均客户、价格、规格和技术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他们还需要在品牌形象、设计和信息传达方面投入更多努力。
史孟康称:“台湾企业没有意识到,它们在创建品牌时采用的仍是性价比理念,但这一做法已不再奏效。”
□美国雅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