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

外媒报道关键词:“改革”、“市场”、“法治”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3年11月13日   06 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北京刚刚进入初冬,可正在密切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国内外媒体,却普遍认为“中国的春天已经到来”。

    11月12日下午,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当天18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开始在官方网站新华网的微博中出现,外界了解本次会议内容和成果,并展望中国未来10年改革总体思路和方向的有效窗口,在期待中被打开。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

    ■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外媒的关注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此次改革的深度和强度将是前所未有的,并将促进经济社会每个领域的发展。”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俞正声曾如是说。

    的确,从公报中不难看出,本次三中全会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从经济、司法、国家安全,到教育、文化、民生……事关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有涉及。

    对这些不同领域,外媒的关注度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英国《金融时报》以《中共改革方案称维护宪法权威 》为题报道:中共在公布的旨在推进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宣称,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并明确了各级党委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的“领导责任”;这份外界密切关注的文件,勾勒出中国最高领导层对未来5年的改革构想。

    路透社显然更关注经济,其在会议公报发布后的第一篇报道,就以“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为标题。“公报称,中国财税改革要完善立法,改革预算管理体制;要建设城乡统一用地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路透社还认为,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维持趋稳向好势头,这为步入深水区的中国改革营造了良好环境。

    美国《华尔街日报》也对“市场”更感兴趣。该报以“中国承诺让市场在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标题,阐述道备受期待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闭幕后报道称,中国高层领导人承诺,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新加坡《联合早报》则更深入地报道称,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提法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报告的提法是“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提法是“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比过去更进了一步,显示出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入。

    英国广播公司(BBC)似乎对“设国安委和改革小组”更加关注,在会后第一时间的报道中,专门把这两点做进标题。此外,BBC还表示,全会公报被认为是中国今后10年的“改革总部署”,介绍了会议的全貌,点出了会议的主要精神,透露出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

    “深度改革”也是BBC比较关注的词汇,“分析人士认为,土地、金融、收入分配、财税、环境等方面是新的‘深度改革’主要应对的问题”;“而政治改革方面,除了可能继续强调反腐外,中国已经表明不会按西方模式搞政治改革”。不过,BBC也借用《人民日报》的报道称,深化改革可能是难走的“上坡路”。

    “这个国家需要改革,而领导人将努力执行”

    在美国“商业内参”网站看来,中国领导人的任务之一,是挑选有助于中国进入下一个经济增长阶段的改革提案:更少地依赖重工业、政府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中国过去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维持,新一轮经济改革迫在眉睫。英国《金融时报》称:“这个国家需要改革,而领导人将努力执行。”

    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看来,三中全会将会首先带来中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并以此为途径,解决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和几十年高速增长累积而来的经济失衡。

    目前,中国银行系统由大型国有机构垄断,不利于较小的私营企业。由于利率保持在低水平,限制了消费者对于投资和消费的选择。为刺激消费者增加支出,银行业多元化和放松存款利率限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此引申而出的,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上世纪50年代,土地集体化将土地所有权从农民手中转交到公社,这种制度一直延续至今,使得政府可以任意出售农民土地。而土地改革不仅将为农民的财产权提供更多保护,有利于农民出售或出租土地,进入城市生活,还可以帮助调整中国的粮食供应系统。

    而在全会公报中,人们也看到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的字样。

    分析人士对《华尔街日报》指出,除了采取金融和经济措施,中国领导人还需要解决社会正义和收入不平等的问题。正如官方媒体新华社所说,改革方案必须通过“三项关键测试”:转向避免进一步环境恶化的可持续发展,减少政府过度干预,解决社会不公。

    中国领导人不畏挑战,改革决心坚定

    《华尔街日报》则指出,三中全会改革的影响,可能到很久之后才会明显地显现。

    《金融时报》分析称,即使达成一致的经济社会改革,地方官员与既得利益群体也可能不愿意它们被真正实现。金融改革就面临着大银行与有政治影响力的国有企业阻碍。

    放松资本管制、实现人民币自由化,可以让中国在变幻莫测的全球资金流动中更加灵活。但《金融时报》称,它导致了一些人产生“扭曲的雄心壮志”,希望人民币成为像美元一样的事实上的全球货币。反对者还认为,资本管制有助于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这样的事件中保持金融稳定。

    许多人批评石油、电信等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服务糟糕,但对国有企业“下手”,无疑会遭到来自企业和相关政府官员的猛烈抵抗。依靠出售土地增加收入的地方政府,则必将对农村土地改革坚决抵制。此外,还有人担心户籍制度改革会让大城市的医院和学校爆满。

    11月10日,《人民日报》在社论中说,“谨慎和优柔寡断”并不足取,可能威胁到过去的成就。“每一个选择都是艰难的,都涉及到大风险,甚至可能带来危机。”

    此外,《金融时报》还指出,中共领导人举行重要会议之际,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正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而就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当天,有中国媒体报道称,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中国将放开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所谓“单独”家庭)生二胎。生育政策调整的方案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不久公布。这意味着,中国将逐步放松实行33年的严格控制生育的政策,向“放开二胎”过渡。这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讨论了生育政策调整问题。

    路透社称,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希望避免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据世界银行统计,去年中国人均GDP仅有6188美元,避免了中等收入陷阱的韩国为2.26万美元,新加坡为5.17万美元,中国人的平均生活质量仅介于厄瓜多尔和牙买加之间。

    不过,“商业内参”网站称,尽管存在相当大的挑战和障碍,意识到改革艰难的中国领导人并不打算退缩,他们为自己设定了远大而不容退缩的改革目标。

 

外媒报道关键词:“改革”、“市场”、“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