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几近瘫痪
外媒:中国政府直面雾霾问题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3年10月30日
28
版)
|
三方面原因叠加致哈尔滨超强雾霾 □图片来源 CFP |
|
10月22日,哈尔滨市依旧雾霾围城,出行的人们纷纷戴上了口罩。图为哈尔滨地标性建筑圣索菲亚教堂前。□图片来源 CFP |
|
10月25日,经历了多日雾霾天后,哈尔滨迎来艳阳天,空气清新,天空晴朗。□图片来源 CFP |
最近几天,大连女孩张琳不得不在上班途中戴上口罩,以免让污染的空气引发鼻炎。在这个号称“中国最干净城市之一”的地方生活了25年的她,几乎是第一次遭遇这样的烦恼。
污染物来自和大连相隔900多公里的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10月21日,哈尔滨的PM2.5值达到了每立方米1000微克,超出了今年1月北京的峰值,这个有着“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城市因此陷入瘫痪,整个东北地区也被波及。
“末日空气”让“冰城”变“雾都”
一早醒来,33岁的哈尔滨家庭主妇吴凯(音)像往常一样拉开窗帘朝外望去,却发现“什么都看不见”。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意识到并没下雪,而是厚重的雾霾阴沉沉地罩在整个城市上空,遮天蔽日。“我已经很久没看到太阳了。”她在电话里告诉美国《华盛顿邮报》。
“你能感觉到空气中燃烧的气味,浓雾封锁了视线,让你看不见任何东西。”21岁的哈尔滨学生宋婷(音)告诉英国《每日电讯》报,“我到现在还觉得恶心。”25岁的IT工程师赵遥(音)发现,城市街头行人寥寥,有人戴了3层口罩。
10月21日,令人窒息的雾霾袭击了哈尔滨。在这个人口超过1100万的城市中,PM2.5——最小直径在2.5微米的污染微粒——达到了每立方米1000微克,超过了今年1月北京的峰值。
英国《卫报》称,世界卫生组织(WHO)24小时内PM2.5标准值是25微克,哈尔滨当天的数字已飙升至其40倍。目前还不清楚,设备能否测量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的污染指数。
吴凯戴着口罩去上班的丈夫只能步行,他常坐的公交车已停运,因为城市的最低能见度已降至不足10米。24岁的推土车司机张晓峰(音)向《华盛顿邮报》抱怨,雾霾让他眼睛疼痛、咳嗽发作:“我没敢过马路。我在十字路口等了又等,看了又看,还是不能确定有没有车过来,连红绿灯都看不见。”
“我甚至看不到旁边只隔10米、20米远的公寓。”42岁的家庭主妇李丽(音)在电话中说,“旁边的菜市场开着,但我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我不出去,也不会让孩子出去。”
正如路透社所说,铺天盖地的雾霾几乎让这座中国东北最大的城市瘫痪。黑龙江省所有的高速公路都被关闭,哈尔滨2000多所中小学停课,258个航班被临时取消,因呼吸问题入医院治疗的病患数量飙升30%。
在“冰城”变“雾都”的一片混乱中,遭遇“末日空气”的哈尔滨度过了今冬第一个空气污染危机。
直到第二天早晨,哈尔滨的PM2.5仍高达822微克/立方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凌晨5点,气象学家发出红色预警,城市中心能见度不到20米。中午情况稍有缓解,但到下午,浓雾又开始弥漫。以学习为第一要务的高中已经开课,但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被责令继续停课,机场仍然关闭。
笼罩在雾霾中的,不止是哈尔滨。21日当天,吉林省多数地区能见度不超过500米,大部分高速公路关闭,火车、飞机都出现延误。
“因为雾霾,很多司机看不到我的手势。我不得不依赖于大喊,让他们知道我的指挥。”长春交警告诉当地媒体。
吉林网友“MaltzZz”在微博上写道:“我们今天都迟到了,因为找不到教学楼。”大学生“Pen and Ink Silent”则半开玩笑地说:“我妈打电话来问,长春空气怎么样,有没有咳嗽。我感觉还好,应该能活到毕业。”
找出“罪魁祸首”,也难平民众愤怒
哈尔滨政府官员告诉新华社,农民秋收后燃烧秸秆和最近开始运行的城市供暖系统,是形成雾霾的“罪魁祸首”。除了焚烧物的残渣、煤炭燃烧的突然增加,和城市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有人认为,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也可能对此次雾霾有所“贡献”。
哈尔滨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丽娟(音)对CNN表示,城市遭遇了非常罕见的极端天气,“没有强风且湿度很大”。
市民任某告诉CNN,每年这个时候,空气质量都不好,今年尤其严重,雾霾从大约4天以前就已初露端倪,哈尔滨的口罩一售而空,“主要原因是哈尔滨开始用煤炭供暖”。
找出原因并不能平息人们的愤怒,全国居民都在担心雾霾会继续发展。随着冬天的来临,淮河以北的城市都开始供暖,“冰城”哈尔滨的供暖时长更是多达6个月,这对人们的健康正在产生致命危害。
今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现,燃烧煤炭带来的空气污染让10亿中国北方居民患上心脏和肺部疾病,其平均寿命比南方居民少5.5年。而PM2.5尤为危险,因为它的颗粒足够小,可渗透到肺部深处甚至进入血液。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正式将其归类为致癌的室外空气污染物。
绿色和平组织的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黄玮告诉《卫报》:“与两年前相比,人们对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问题意识更强,呼吁更快的解决方案。”今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现,47%的受访者将空气污染视为极其严重的问题,高于去年的36%,在城市中产阶级中尤其明显。
城市空气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领导层的关注,官方媒体也在积极报道污染的起因和影响。路透社称,多年来,政府已多次宣布要解决污染问题,但目前并未取得明显进展,普通的老百姓深受其害。
网友“背包客肖”将哈尔滨描述为“今日死城”:“北京,你不再孤独,现在有我们了。”“经过多年努力,哈尔滨人终于成功进入了仙境社会!”美国《时代》周刊援引中国网友的调侃称。
“紧急措施远不够,人们想要真正的碧空蓝天”
“超级雾霾出现几天后的哈尔滨,终于又见清晰的朝阳。目光所及,大大小小近10个烟囱正在喷涂黑烟。它们在给冰城带来温暖时,也平添了雾霾笼罩的无奈。”网友“张澎爱篮球”在微博上写道。
从10月25日起,哈尔滨的空气质量已经恢复正常。虽然降雨和冷空气的到来为清除雾霾帮了大忙,但《纽约时报》称,哈尔滨市政府的工作可圈可点,其发布的紧急措施表明,政府正在认真地解决这一长期问题,而不是掩过不提。
10月22日,北京市政府宣布了一揽子治理空气污染措施:如果PM2.5连续3天超过300微克/立方米,将启动预警系统,采取严格的紧急措施;红色预警启动时,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将停课,80%的公交车停止运行,私家车实行单双号限行,所有货车和前往建筑工地运送货物的车辆停驶,更多洒水车将开上街头;橙色预警则意味着暂停或限制工厂生产,使其污染排放减少30%,建筑工地必须停止开挖和拆除工作。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向《每日电讯》报承认,多达60%的首都空气污染来自外部,这些措施无法阻止从河北飘至北京的雾霾。“我们无法控制河北,但这是国家首都,我们希望可以成为一个积极的榜样。”
不过,也有环保人士对此表示担心。“中国领导人出台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策,但监管机构仍然不够权威。快速的经济增长意味着源源不断的污染来源,既有的商业利益肯定会顽固阻挠政策推行的每一步。”加州大学中国环境政策与法律教授亚历克斯·王告诉《纽约时报》,“有政策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
绿色和平的黄玮告诉《卫报》,中国需专注于长期解决方案,即摆脱对煤炭的依赖,而不仅仅是应急措施。“空气污染已封锁了中国整个东部地区,不仅仅是北京遭受雾霾影响。其他地区,包括东北,也需要作出反应,减少煤炭消费。”
《时代》周刊则称,中国渴望通过更严格的环保法规来进一步减少煤炭使用,但与能使用廉价清洁的页岩气代替煤炭的美国不同,中国的现实状况仍不容乐观。目前,煤炭仍占中国能源消费的68.4%,上个月,国务院计划在2017年将其控制在65%以下,并将主要城市细微颗粒物污染减少10%。但这意味着,哈尔滨上空弥漫的烟雾还可能持续多年。
“我相信当地政府会采取这些措施。”环保倡导者马军(音)告诉《纽约时报》,“当然,他们也会考虑到政府形象、城市形象,但另一方面,它表明,民众健康被放在了面子之前。”
“即便如此,我认为还远远不够。”他补充道,“人们不会满足于仅仅知道哪天需要戴口罩,哪天让孩子待在室内不去上学。他们想要真正的碧空蓝天。”
最近几天,大连女孩张琳不得不在上班途中戴上口罩,以免让污染的空气引发鼻炎。在这个号称“中国最干净城市之一”的地方生活了25年的她,几乎是第一次遭遇这样的烦恼。
污染物来自和大连相隔900多公里的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10月21日,哈尔滨的PM2.5值达到了每立方米1000微克,超出了今年1月北京的峰值,这个有着“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城市因此陷入瘫痪,整个东北地区也被波及。
“末日空气”让“冰城”变“雾都”
一早醒来,33岁的哈尔滨家庭主妇吴凯(音)像往常一样拉开窗帘朝外望去,却发现“什么都看不见”。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意识到并没下雪,而是厚重的雾霾阴沉沉地罩在整个城市上空,遮天蔽日。“我已经很久没看到太阳了。”她在电话里告诉美国《华盛顿邮报》。
“你能感觉到空气中燃烧的气味,浓雾封锁了视线,让你看不见任何东西。”21岁的哈尔滨学生宋婷(音)告诉英国《每日电讯》报,“我到现在还觉得恶心。”25岁的IT工程师赵遥(音)发现,城市街头行人寥寥,有人戴了3层口罩。
10月21日,令人窒息的雾霾袭击了哈尔滨。在这个人口超过1100万的城市中,PM2.5——最小直径在2.5微米的污染微粒——达到了每立方米1000微克,超过了今年1月北京的峰值。
英国《卫报》称,世界卫生组织(WHO)24小时内PM2.5标准值是25微克,哈尔滨当天的数字已飙升至其40倍。目前还不清楚,设备能否测量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的污染指数。
吴凯戴着口罩去上班的丈夫只能步行,他常坐的公交车已停运,因为城市的最低能见度已降至不足10米。24岁的推土车司机张晓峰(音)向《华盛顿邮报》抱怨,雾霾让他眼睛疼痛、咳嗽发作:“我没敢过马路。我在十字路口等了又等,看了又看,还是不能确定有没有车过来,连红绿灯都看不见。”
“我甚至看不到旁边只隔10米、20米远的公寓。”42岁的家庭主妇李丽(音)在电话中说,“旁边的菜市场开着,但我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我不出去,也不会让孩子出去。”
正如路透社所说,铺天盖地的雾霾几乎让这座中国东北最大的城市瘫痪。黑龙江省所有的高速公路都被关闭,哈尔滨2000多所中小学停课,258个航班被临时取消,因呼吸问题入医院治疗的病患数量飙升30%。
在“冰城”变“雾都”的一片混乱中,遭遇“末日空气”的哈尔滨度过了今冬第一个空气污染危机。
直到第二天早晨,哈尔滨的PM2.5仍高达822微克/立方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凌晨5点,气象学家发出红色预警,城市中心能见度不到20米。中午情况稍有缓解,但到下午,浓雾又开始弥漫。以学习为第一要务的高中已经开课,但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被责令继续停课,机场仍然关闭。
笼罩在雾霾中的,不止是哈尔滨。21日当天,吉林省多数地区能见度不超过500米,大部分高速公路关闭,火车、飞机都出现延误。
“因为雾霾,很多司机看不到我的手势。我不得不依赖于大喊,让他们知道我的指挥。”长春交警告诉当地媒体。
吉林网友“MaltzZz”在微博上写道:“我们今天都迟到了,因为找不到教学楼。”大学生“Pen and Ink Silent”则半开玩笑地说:“我妈打电话来问,长春空气怎么样,有没有咳嗽。我感觉还好,应该能活到毕业。”
找出“罪魁祸首”,也难平民众愤怒
哈尔滨政府官员告诉新华社,农民秋收后燃烧秸秆和最近开始运行的城市供暖系统,是形成雾霾的“罪魁祸首”。除了焚烧物的残渣、煤炭燃烧的突然增加,和城市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有人认为,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也可能对此次雾霾有所“贡献”。
哈尔滨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丽娟(音)对CNN表示,城市遭遇了非常罕见的极端天气,“没有强风且湿度很大”。
市民任某告诉CNN,每年这个时候,空气质量都不好,今年尤其严重,雾霾从大约4天以前就已初露端倪,哈尔滨的口罩一售而空,“主要原因是哈尔滨开始用煤炭供暖”。
找出原因并不能平息人们的愤怒,全国居民都在担心雾霾会继续发展。随着冬天的来临,淮河以北的城市都开始供暖,“冰城”哈尔滨的供暖时长更是多达6个月,这对人们的健康正在产生致命危害。
今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现,燃烧煤炭带来的空气污染让10亿中国北方居民患上心脏和肺部疾病,其平均寿命比南方居民少5.5年。而PM2.5尤为危险,因为它的颗粒足够小,可渗透到肺部深处甚至进入血液。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正式将其归类为致癌的室外空气污染物。
绿色和平组织的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黄玮告诉《卫报》:“与两年前相比,人们对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问题意识更强,呼吁更快的解决方案。”今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现,47%的受访者将空气污染视为极其严重的问题,高于去年的36%,在城市中产阶级中尤其明显。
城市空气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领导层的关注,官方媒体也在积极报道污染的起因和影响。路透社称,多年来,政府已多次宣布要解决污染问题,但目前并未取得明显进展,普通的老百姓深受其害。
网友“背包客肖”将哈尔滨描述为“今日死城”:“北京,你不再孤独,现在有我们了。”“经过多年努力,哈尔滨人终于成功进入了仙境社会!”美国《时代》周刊援引中国网友的调侃称。
“紧急措施远不够,人们想要真正的碧空蓝天”
“超级雾霾出现几天后的哈尔滨,终于又见清晰的朝阳。目光所及,大大小小近10个烟囱正在喷涂黑烟。它们在给冰城带来温暖时,也平添了雾霾笼罩的无奈。”网友“张澎爱篮球”在微博上写道。
从10月25日起,哈尔滨的空气质量已经恢复正常。虽然降雨和冷空气的到来为清除雾霾帮了大忙,但《纽约时报》称,哈尔滨市政府的工作可圈可点,其发布的紧急措施表明,政府正在认真地解决这一长期问题,而不是掩过不提。
10月22日,北京市政府宣布了一揽子治理空气污染措施:如果PM2.5连续3天超过300微克/立方米,将启动预警系统,采取严格的紧急措施;红色预警启动时,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将停课,80%的公交车停止运行,私家车实行单双号限行,所有货车和前往建筑工地运送货物的车辆停驶,更多洒水车将开上街头;橙色预警则意味着暂停或限制工厂生产,使其污染排放减少30%,建筑工地必须停止开挖和拆除工作。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向《每日电讯》报承认,多达60%的首都空气污染来自外部,这些措施无法阻止从河北飘至北京的雾霾。“我们无法控制河北,但这是国家首都,我们希望可以成为一个积极的榜样。”
不过,也有环保人士对此表示担心。“中国领导人出台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策,但监管机构仍然不够权威。快速的经济增长意味着源源不断的污染来源,既有的商业利益肯定会顽固阻挠政策推行的每一步。”加州大学中国环境政策与法律教授亚历克斯·王告诉《纽约时报》,“有政策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
绿色和平的黄玮告诉《卫报》,中国需专注于长期解决方案,即摆脱对煤炭的依赖,而不仅仅是应急措施。“空气污染已封锁了中国整个东部地区,不仅仅是北京遭受雾霾影响。其他地区,包括东北,也需要作出反应,减少煤炭消费。”
《时代》周刊则称,中国渴望通过更严格的环保法规来进一步减少煤炭使用,但与能使用廉价清洁的页岩气代替煤炭的美国不同,中国的现实状况仍不容乐观。目前,煤炭仍占中国能源消费的68.4%,上个月,国务院计划在2017年将其控制在65%以下,并将主要城市细微颗粒物污染减少10%。但这意味着,哈尔滨上空弥漫的烟雾还可能持续多年。
“我相信当地政府会采取这些措施。”环保倡导者马军(音)告诉《纽约时报》,“当然,他们也会考虑到政府形象、城市形象,但另一方面,它表明,民众健康被放在了面子之前。”
“即便如此,我认为还远远不够。”他补充道,“人们不会满足于仅仅知道哪天需要戴口罩,哪天让孩子待在室内不去上学。他们想要真正的碧空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