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应让民间走在前头
村山宏
《
青年参考
》(
2013年10月23日
02
版)
虽然担心中日未来的声音非常强烈,但我反而认为应该以此为机遇,加以利用。因为没有了出于政治考量的中日友好,真正的交流才会浮出水面。即使存在政治的干扰,如今仍在持续的民间交流依然很多。这种纽带并非由政治强制形成。
日中关系恶化以来,经常听到东亚应学习欧盟、跨越恩怨组建共同体的声音。特别是认为东亚有必要学习数百年里多次为争夺领土而开战的德国和法国在二战后和解的做法。不过,我并不赞成应该学习欧盟的观点。
我休假时曾去过法国东部阿尔萨斯的小城科尔马,这里靠近德国边境,街上近一半行人是德国游客。广场上演奏爵士乐和法国小曲的街头艺人,同时使用“Merci(法语)”和“Danke(德语)”打招呼赚钱。小城郊外是广阔的葡萄园,德国家庭经常开车前来购买葡萄酒。
由于阿尔萨斯和其北部的洛兰盛产煤炭和钢铁石,法德一直在争夺这两块地的领土主权。在19世纪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将阿尔萨斯和洛兰割让给德国。一战中德国败北,两地重新归还法国。二战中德国占领法国时,两地再次被德国支配,战后则又一次归还法国。
每次归属国变动,语言和法律便随之改变。战争不仅导致两地的所属国发生改变,还导致家庭支离破碎。欧洲统一的出发点便是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所谓欧洲统一,指的是构建超越国家的统一组织,将经济置于这一框架内。这样的话,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国家之间便不会再开战。
欧洲统一的想法源于白兰地酒商人让·莫内,他享有“欧洲统一之父”的美誉。让·莫内游说法国政治家,为建立欧洲煤炭钢铁共同体而奔走。为了让法德不再交战,让·莫内提议共同管理两国争夺的煤炭和钢铁业务。以这一共同体为核心,欧洲大陆的两大国家结成联盟的形式,最终形成欧盟。
昔日德法两国争夺的阿尔萨斯,如今成了德法文化的融合地,变成了欧洲统一的象征。有观点认为,日本和中国也应该学习欧盟,共同管理纷争之地、加强经济的合作关系。还有声音指出,中日双方的政治家应该像欧盟一样,想办法封冻战争。这是非常高尚的理想,不过我并不赞成这种观点。
欧盟的想法最初是商人提出的,之后却完全以政治主导的形式成立。德法两国的政治家和官僚,描绘着市场统一和货币统一的蓝图,以政治主导的方式构建了统一框架。“国家”和“国家”组成联盟,被称为“欧盟官僚”的精英们协商统一大计,平民百姓只是在一切准备就绪后,通过投票来表明是否赞成本国加入欧盟而已。
欧盟并非作为普通百姓的“人民”与“人民”携手建立的组织。而是一部分精英即政治家和官僚,实现了头脑中设想的概念。可以说,老百姓只是跟随了政治家的脚步。这不是老百姓与老百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共同体,而是仅仅处在国家联盟阶段。这就是欧盟的短板。
因此,在南欧各国的财政赤字引发的欧元危机中,各国老百姓的对立浮出了水面。站在德国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希腊等南欧之所以陷入财政危机,正是因为“国民不勤勉,税收收入少”,进而得出结论,“利用德国的税金去重建希腊财政是荒谬的。南欧国家要首先减少财政支出”。
相反,希腊等南欧各国的老百姓则反驳称,“通过市场统一和货币统一获益最大的就是德国。在我们遭受困难之际,德国提供资金援助是理所当然。没必要减少财政支出,让老百姓遭受痛苦”。虽然政治家千方百计寻求解决欧元危机之法,并希望说服各国国民,但老百姓迟迟未给予理解,结果导致危机久拖不决。
我认为,政治家和官僚等一部分精英决定一切的社会很难让人心情特别舒畅。人们很难喜欢少数精英说向右就必须向右、说向左就必须向左的社会。虽然发出命令的一方会心情舒畅,但执行命令的一方往往只能感到痛苦。归根到底,在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中,一般百姓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力量,一部分精英控制社会的机制正在走向崩溃。
关于中日关系,我也希望结束“因为政治家这么说就建立友好关系吧”、“因为外国政府高官批评了我国就采取敌对态度”的思维方式。民间个人和企业应该自己思考,自主采取行动。由政治领导者决定国际关系的思维已经落后于时代。
“东亚共同体”这一构想曾由政治家提出,但如果像欧盟那样由国家领导者将“国家”和“国家”结合在一起,则是我不愿看到的。在中日民间人士的交流得到深化、可以形成一个社会的阶段后,才应该由政治领导者着手构建共同体。也就是说,应是民间走在前头,政治家和官僚跟在后头。
正式的中日首脑会谈目前还无法举行。虽然担心中日未来的声音非常强烈,但我反而认为应该以此为机遇,加以利用。因为没有了出于政治考量的中日友好,真正的交流才会浮出水面。即使存在政治的干扰,如今仍在持续的民间交流依然很多。这种纽带并非由政治强制形成。
欧盟建于“国家”担任主角的20世纪。但是,21世纪将是“人民”担任主角的时代。让我们将中日关系从政治家手中夺回来,通过民间人士的手构建一个新的时代。
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编辑委员
摘自日经中文网
虽然担心中日未来的声音非常强烈,但我反而认为应该以此为机遇,加以利用。因为没有了出于政治考量的中日友好,真正的交流才会浮出水面。即使存在政治的干扰,如今仍在持续的民间交流依然很多。这种纽带并非由政治强制形成。
日中关系恶化以来,经常听到东亚应学习欧盟、跨越恩怨组建共同体的声音。特别是认为东亚有必要学习数百年里多次为争夺领土而开战的德国和法国在二战后和解的做法。不过,我并不赞成应该学习欧盟的观点。
我休假时曾去过法国东部阿尔萨斯的小城科尔马,这里靠近德国边境,街上近一半行人是德国游客。广场上演奏爵士乐和法国小曲的街头艺人,同时使用“Merci(法语)”和“Danke(德语)”打招呼赚钱。小城郊外是广阔的葡萄园,德国家庭经常开车前来购买葡萄酒。
由于阿尔萨斯和其北部的洛兰盛产煤炭和钢铁石,法德一直在争夺这两块地的领土主权。在19世纪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将阿尔萨斯和洛兰割让给德国。一战中德国败北,两地重新归还法国。二战中德国占领法国时,两地再次被德国支配,战后则又一次归还法国。
每次归属国变动,语言和法律便随之改变。战争不仅导致两地的所属国发生改变,还导致家庭支离破碎。欧洲统一的出发点便是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所谓欧洲统一,指的是构建超越国家的统一组织,将经济置于这一框架内。这样的话,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国家之间便不会再开战。
欧洲统一的想法源于白兰地酒商人让·莫内,他享有“欧洲统一之父”的美誉。让·莫内游说法国政治家,为建立欧洲煤炭钢铁共同体而奔走。为了让法德不再交战,让·莫内提议共同管理两国争夺的煤炭和钢铁业务。以这一共同体为核心,欧洲大陆的两大国家结成联盟的形式,最终形成欧盟。
昔日德法两国争夺的阿尔萨斯,如今成了德法文化的融合地,变成了欧洲统一的象征。有观点认为,日本和中国也应该学习欧盟,共同管理纷争之地、加强经济的合作关系。还有声音指出,中日双方的政治家应该像欧盟一样,想办法封冻战争。这是非常高尚的理想,不过我并不赞成这种观点。
欧盟的想法最初是商人提出的,之后却完全以政治主导的形式成立。德法两国的政治家和官僚,描绘着市场统一和货币统一的蓝图,以政治主导的方式构建了统一框架。“国家”和“国家”组成联盟,被称为“欧盟官僚”的精英们协商统一大计,平民百姓只是在一切准备就绪后,通过投票来表明是否赞成本国加入欧盟而已。
欧盟并非作为普通百姓的“人民”与“人民”携手建立的组织。而是一部分精英即政治家和官僚,实现了头脑中设想的概念。可以说,老百姓只是跟随了政治家的脚步。这不是老百姓与老百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共同体,而是仅仅处在国家联盟阶段。这就是欧盟的短板。
因此,在南欧各国的财政赤字引发的欧元危机中,各国老百姓的对立浮出了水面。站在德国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希腊等南欧之所以陷入财政危机,正是因为“国民不勤勉,税收收入少”,进而得出结论,“利用德国的税金去重建希腊财政是荒谬的。南欧国家要首先减少财政支出”。
相反,希腊等南欧各国的老百姓则反驳称,“通过市场统一和货币统一获益最大的就是德国。在我们遭受困难之际,德国提供资金援助是理所当然。没必要减少财政支出,让老百姓遭受痛苦”。虽然政治家千方百计寻求解决欧元危机之法,并希望说服各国国民,但老百姓迟迟未给予理解,结果导致危机久拖不决。
我认为,政治家和官僚等一部分精英决定一切的社会很难让人心情特别舒畅。人们很难喜欢少数精英说向右就必须向右、说向左就必须向左的社会。虽然发出命令的一方会心情舒畅,但执行命令的一方往往只能感到痛苦。归根到底,在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中,一般百姓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力量,一部分精英控制社会的机制正在走向崩溃。
关于中日关系,我也希望结束“因为政治家这么说就建立友好关系吧”、“因为外国政府高官批评了我国就采取敌对态度”的思维方式。民间个人和企业应该自己思考,自主采取行动。由政治领导者决定国际关系的思维已经落后于时代。
“东亚共同体”这一构想曾由政治家提出,但如果像欧盟那样由国家领导者将“国家”和“国家”结合在一起,则是我不愿看到的。在中日民间人士的交流得到深化、可以形成一个社会的阶段后,才应该由政治领导者着手构建共同体。也就是说,应是民间走在前头,政治家和官僚跟在后头。
正式的中日首脑会谈目前还无法举行。虽然担心中日未来的声音非常强烈,但我反而认为应该以此为机遇,加以利用。因为没有了出于政治考量的中日友好,真正的交流才会浮出水面。即使存在政治的干扰,如今仍在持续的民间交流依然很多。这种纽带并非由政治强制形成。
欧盟建于“国家”担任主角的20世纪。但是,21世纪将是“人民”担任主角的时代。让我们将中日关系从政治家手中夺回来,通过民间人士的手构建一个新的时代。
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编辑委员
摘自日经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