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一次朝鲜阅兵引发的话题——

“核包囊”杀伤力几何?

本报特约撰稿 马兰 《 青年参考 》( 2013年10月23日   19 版)

    阅兵式上的朝鲜士兵携带疑似“核包囊”

    朝鲜“核包囊”亮相,引出了有关便携式核武器的技术可行性与使用方式的话题。

    任何涉及“核武器”的风吹草动,都会在国际上引发大量话题。今年7月末于平壤举行的、纪念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阅兵式上,携带印有放射性物质标识的背囊的一队朝鲜士兵,受到外界关注。事后,来自韩国国家情报院的消息称,这支神秘部队疑似配备了“便携式核武器”,又称“核包囊”。虽然不少人对朝鲜研发类似武器的能力深表怀疑,公众仍不免疑窦丛生:“核包囊”里到底有什么名堂?这种“非对称武器”果真是小国的撒手锏吗?

    便携式核武器早已存在

    一般而言,“核包囊”是便携式核武器的非正式称谓,与其近似的有“手提箱核弹”等不同说法。早在40多年前,美国就开发出了一种很轻的原子弹,在演习中通过伞兵将其投掷在敌港口。这种核弹被称为“特殊核破坏性弹药”,长58厘米,厚20厘米,重不到32公斤,爆炸当量约1000吨TNT,可在半径0.8公里的区域内形成极强的冲击波,足以夷平一个街区内的大部分建筑,如在港口爆炸,会使大片水域遭到放射性污染。

    美国军方认为,有了自身的榜样,苏联也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使不少美国人对便携式核武器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实际上,确实有证据暗示苏联发展了同类武器。1999年,叛逃到西方的原苏联克格勃档案馆馆长米特罗欣宣称,苏联特工曾在六七十年代秘密勘察了美国和西欧的数千处潜在战略目标,在重要场所埋设炸弹甚至手提箱核弹。被列为头号目标的是从得克萨斯州到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条输油管道,第二大目标是蒙大拿州的亨里·豪斯拦河大坝,因为一旦这座大坝被摧毁,纽约州的电力供应将彻底瘫痪。美国政府闻讯,连忙对这些设施进行排查,并未发现“核包囊”的踪影。

    美国学者认为,手提箱核弹要引起核爆,需要约10公斤钚或60公斤铀。对恐怖分子来说,铀更容易搞到,但这种材料制成的武器太重,很难用单兵携带。此类便携式核武器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内置电池的待机时间非常短,每半年就得充电一次。如果核武器内的电池因缺乏特殊装置而长时间无法充电,就会老化失灵,使“核包囊”哑火。

    “核包囊”更像“脏弹”

    如果制造正常的核爆炸有些难为“核包囊”,它还能通过其他途径产生威慑力吗?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这需要它“变身”为不太光彩的核辐射弹,即“脏弹”——不像一般核武器那样靠辐射、高热、冲击波破坏目标,而是用高能炸药引爆等方式,在目标区散布大量放射性物质,其对环境的污染很大,而且难以清除。正是由于“脏弹”造成的伤害持续时间长,受伤者异常痛苦,它才被认为是“不符合规范、不人道”的武器。  

    “脏弹”比正常的核武器简单许多,主要用普通炸药与放射性材料(一般来自核废料)组装而成。放射性材料包括能放射γ射线的钴60、铯137和碘192,以及放射α射线的钚238和镅241等。“脏弹”起爆后,放射性物质蒸发或汽化,随风四处飘落并造成放射性污染。其中,钴60放出的γ射线,通常会对人体造成外照射伤害;钚239等进入人体后,除本身有化学剧毒外,其放出的α射线则会造成内照射伤害。放射性污染不仅会对人体造成急性损伤(如引起肺纤维变性),还可引起遗传基因突变,癌症多发等长期后果。

    尽管“脏弹”的原理不算复杂,制造与部署还是有一定难度。首先是原料制备存在风险。例如,标准的乏燃料棒重约28公斤,在制备放射性材料时需要多重防护和遥控操作,否则,每根棒都会使暴露在附近几米内的人患放射病。其次,制成的爆炸装置在储运部署过程中需要较好的防辐射包裹保护。假设制造“脏弹”的乏燃料棒已使用两年半,那么在300米距离上,伽玛射线的辐射剂量仍足以致命。在处理“脏弹”的20至30分钟内,人体会吸收5格雷的伽玛射线剂量,距离“脏弹”越近,吸收的就越多,即使停止操作并逃离现场,在以后数周内仍可能死于放射性伤害。最后,这种放射性很强的装置在运输中容易被跟踪监视。

    朝鲜真有“撒手锏”吗?

    要造出“核包囊”,核武器小型化是前提条件,具体到朝鲜,它有这种水平吗?韩国国家情报院分析,朝鲜在今年初的第三次核试验中可能采用了高效弹芯技术,可确保核爆威力不变而少用25%的裂变材料,或在同等材料用量下使威力提高一倍。此次阅兵,朝鲜展示几十个“核包囊”,虽无法让人相信每个包囊中都有一枚袖珍核弹,但如果将核武器分解储存在几十个包囊中,然后通过特种兵送到战场,再重新组装测试,最终引爆也是可能的。

    西方很早就认定,朝鲜核武器使用的钚来自宁边反应堆,它在1985年8月14日进入临界状态,并在次年1月开始运行。美国情报机构相信,在1989年的70天关闭期,朝鲜秘密更换了反应堆中的钚,并从燃料棒中分离出钚材料,供制造核武器用。韩国、日本和俄罗斯分析家根据朝鲜的核处理能力,计算出这些乏燃料棒可提取24公斤钚,也有评估认为可提取25至38公斤钚。除提取钚原料,剩余的乏燃料棒理论上可被用于制造“脏弹”。  

    “核包囊”的作战使用相对便利,无需专门的运载工具,非常适合缺乏投送工具的国家或组织。据信,苏联就曾装备过形似“核包囊”的特种装备,由总参情报总局(格鲁乌)特种部队管理。与苏联类似,朝鲜的“核包囊”也应掌握在特种部队手中,后者有能力利用微型潜艇向敌境内渗透,甚至借助航班或商船隐蔽进入韩国、日本甚至美国海岸或港口,埋设或直接引爆核装置;也可能利用深入朝韩边界的隧道将核装置埋在韩方境内。

    上世纪末,朝鲜曾用潜艇将10余人的特战分队投送到韩国境内。如果背负核弹部件的特种兵潜入首尔或美军乌山、群山等基地,利用桥涵或民房装配核弹,只要进行简单测试就可定时引爆。为避免边防检查,亦可通过潜艇或商船将核弹运送到港口外进行组装并引爆,破坏力同样很强。1946年,美国通过核试验证实,一颗两万吨当量的原子弹在浅水中爆炸,即可掀起高1800米、每秒速度达1600米的巨浪,令舰艇和港口于刹那间遭受灭顶之灾。

 

“核包囊”杀伤力几何?
美陆军无人机练兵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