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0月0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沃霍尔北京开展:“人人都能成名一刻钟”

○本报记者 温莎 《 青年参考 》( 2013年10月09日   30 版)

    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创作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肖像

    安迪·沃霍尔创作的梦露肖像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他认为赚钱是艺术,工作也是艺术。

    安迪·沃霍尔画笔下的动物

    安迪·沃霍尔眼中的花

    9月29日,“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亚洲巡回展到达第四站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序幕。

    在中国,也许安迪·沃霍尔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人们对这位波普艺术大师的一些作品非常熟悉。他的好友马科斯曾信心满满地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说:“沃霍尔的作品一直都在,也许中国人不认识他,但人们知道他的作品,沃霍尔在中国会越来越有名。”

    在北京的展览将持续到11月15日。

    沃霍尔“对话”博伊斯

    “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亚洲巡回展由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安迪·沃霍尔美术馆于2012年发起。展览共有5站,从新加坡启动,经过中国香港、上海和北京,于2014年在日本东京结束。

    在北京的展览展出沃霍尔创作的101组作品,沃霍尔的不少代表作都在展览中出现,包括:《金宝汤罐》、《伊丽莎白·泰勒》、《玛丽莲·梦露》等。

    除了绘画、摄影、雕塑等,此次展出的还有沃霍尔的电影作品。

    与其他形式的创作一样,沃霍尔的电影作品相当“前卫”。香港艺术馆馆长吴家伦在接受香港《南华早报》的采访时评价道:“沃霍尔是真正的前卫艺术家,他敢于进行各种风格的尝试,做了许多实验性的电影,例如《帝国大厦》。”

    展览的参观者有机会欣赏到这部长达8个小时的电影,整部影片中,镜头定格在美国纽约帝国大厦。吴家伦解读道:“没有移动过的镜头记录了帝国大厦的真实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展厅旁,同时进行着德国艺术家博伊斯的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用这种形式,让欧美当代艺术史上两位最具影响力的大师“见了面”。

    对于这样的安排,中央美术学院学术部副主任王春辰解释道:“沃霍尔和博伊斯是20世纪后半叶全球最突出的艺术家,他们对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期展出会形成一种对话。”

    “他在中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在中国,也许安迪·沃霍尔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人们对这位波普艺术大师的一些作品非常熟悉。

    网友“Jianisi_yangyang”在微博中写道:“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安迪·沃霍尔,我不会怪你,但如果你说你从来没有见过他创作的玛丽莲·梦露肖像,我就不得不跳入黄浦江了!”

    事实上,沃霍尔与中国渊源颇深。据美国安迪·沃霍尔美术馆馆长埃里克·夏纳介绍,沃霍尔到过中国,热爱这里并为中华文化所吸引。

    “沃霍尔第一次到中国是1982年。和许多游客一样,他去长城、天安门等名胜参观,拍摄了上百幅照片。此次展览会展出其中一部分。”夏纳说。

    沃霍尔的好友、陪他到北京旅行的摄影师克里斯托弗·马科斯在接受CNN采访时回忆道:“在北京游览期间,街头清一色的中山装让安迪·沃霍尔印象深刻,好感顿生。”沃霍尔的中国之行收获颇丰,“他从太极拳爱好者甚至故宫一张呲牙狮子的照片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

    中国还为成名后面临巨大压力的沃霍尔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中国对沃霍尔来说是个特别的地方,”马科斯感慨道,“名气是一把双刃剑,在美国他没有隐私,但在中国,沃霍尔脱掉了名为‘安迪·沃霍尔’的外衣。”

    沃霍尔对中国的回馈也是丰厚的。作为一代艺术大师,他用独特的表现方式启迪了中国不少“文艺青年”。正如夏纳所说:“沃霍尔将社会现实主义与流行文化和品牌标志相结合的做法,已经在过去的10年至15年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一代艺术家。”

    “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

    此次展览的主题“十五分钟的永恒”来自沃霍尔的名言:“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

    1987年辞世的沃霍尔是“草根”出身。他于1928年在匹兹堡出生,父母是东欧移民,家境并不富裕。

    沃霍尔的许多言论表达过类似的思想。在解释以可口可乐为元素创作的作品时,沃霍尔说:“美国的伟大之处在于,这里最有钱的人与最穷的人享受着基本相同的东西。你可以看电视喝可口可乐,你知道总统也喝可口可乐。”

    沃霍尔毫不掩饰地追求“成名”这件事。大学毕业后,他到“大城市”纽约发展。在那里,他的才华逐渐显露。由于创作迅速,能准确地表达客户的需求,在20世纪50年代,沃霍尔成为最出名的商业插画师。

    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后,沃霍尔开始在自己热爱的艺术领域寻求突破。

    1962年,听到玛丽莲·梦露去世的消息后,沃霍尔以她在电影《尼亚加拉大瀑布》中的宣传照为蓝本,创作了24幅梦露肖像。这组作品成为这位已逝巨星标志性的肖像作品,也奠定了沃霍尔在美国波普艺术界的代表地位。

    夏纳透露,创作梦露肖像源于沃霍尔不甘寂寞的心态。“沃霍尔很想出名,这时梦露去世了,沃霍尔觉得这是成名的时机。他在梦露去世一周,很多人还沉浸在悲痛中时,就开始画。结果确如他所想,人们因为关注梦露而关注他的艺术。”

 

沃霍尔北京开展:“人人都能成名一刻钟”
作品巡展与拍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