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9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试读

《泰晤士报》编辑部:英国报业数百年严谨的写照

作者 [美] 哈罗德·埃文斯 译者 黄轩 《 青年参考 》( 2013年09月25日   33 版)

    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依然强势。在作者任主编的《泰晤士报》编辑部,编辑和记者们忙碌而有序的工作方式,更是英国报业延续数百年的严谨作风的写照。

    几乎没有外人愿意随便造访《泰晤士报》大厦。位于一楼的编辑办公室下方是个奢华的大理石出入口,散发着门诊挂号处般的魔力。新闻记者与国内、海外和体育新闻的文字编辑们,拥有一片硕大的区域,他们在日光灯下身影朦胧,为版面的风格和色彩绞尽脑汁。

    高耸的平板玻璃后端坐着国内和海外新闻的编辑。少数人洞悉电传室的一举一动,但那些守着电话和电视的中间派总是好生紧张,被更多的半扇瓦楞玻璃隔开。走廊里还有更多的半扇隔板,深陷其中的专栏作家正冲着成堆的老旧期刊开展“考古”研究。每到下午晚些时候,夜班员工前来换班,记者开始赶工——只有这时,他们内心的空虚方能减轻。

    离开主厅,我在一个小房间里见到了文学版主编菲利普·霍华德。他身着红色背带裤站在那儿,眼前放着60本书,正准备挑出其中6本写书评。不远处,艺术版主编约翰·希金斯正襟危坐在装潢最漂亮的一个格子间里,满足地望着内庭的草坪。

    转过弯,正打算前往下个区域的时候,我上了第一堂“教育课”。在一张长桌旁边,围拢着十来人,有男有女,扎堆的规模比我整个早上见过的都要大。

    “你们在做什么?”

    “什么也没做。”

    这样的回答再准确不过。这伙人大多在阅读新出的一期报纸或兀自发呆,只有一位在给清样做记号。原来,这里是专题报道部,负责准备专题版面。奇怪的是,与沙特阿拉伯、混凝土等相关的广告版面,也在他们的负责范围内。

    蹒跚离开前,我布置了首个任务:重新部署这批“水手”。专题报道部主管约翰·格里格做得很出色,但如此闲置人手依然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不能把专题报道的编辑当作一般性工种,至少把文字编辑工作与国内外新闻的编辑结合起来?这能充实大家的工作时间。

    倒是讣闻部更有生气。这里弥漫着悲伤的气氛,但两男一女总能在凌乱的空间里,辛勤地准备好次日3个专栏的素材。一个人首次在公共空间留下印记的那一刻,相应的文学“墓碑”就会被准备妥当。按照讣闻版主编科林·沃森的说法,他们仨为可能发生的不测时刻准备着。25年的职业生涯中,沃森建立了拥有4000至5000篇文章的资料库;得益于外部投稿人,资料库仍在不断地更新和修订当中。

    我不喜欢他对我苍白脸色的打量——我当时饱受感冒之苦,于是主动岔开话题:“你们给鲁珀特·默多克准备了点儿什么吗?”

    “那是当然,不过还在改进中呢。”

    相比之下,玛格丽特·亚历山大和她的两位女伴的安之若素更令人惊叹。宫廷版是一片充满礼仪和尊严的雷区。办公室的对面就是公共走廊,她们却保持了一贯的镇定和专注,就好像大使馆的招待会嘉宾名单少了个撇号,就会在一夜间导致宣战似的。

    超过200封来自王室和贵族的信已经送到,有些印在威严的亚麻织物上,有些以普通水笔写就。它们都是平等的竞争者:每封信都会被单独确认;任何被选中刊发的信都是未删节的;如果一封信太长,编辑会要求作者自行压缩。这些都是运行了多少年的规矩,包括我反复强调的一点:《泰晤士报》不会刊登任何曾寄往其他报刊的信件。

    摘自《底线:默多克与<泰晤士报>之争背后的新闻自由》,上海财经大学2013年9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

分享到:

 

《泰晤士报》被收购,新闻自由理念受挫?
《泰晤士报》编辑部:英国报业数百年严谨的写照
英国人爱吹嘘自己读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