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8月2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书评

阴谋论怎样俘虏了美国公众

作者 [美] 赫克托·托巴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3年08月28日   32 版)

    关于作者:

    杰西·沃克(Jesse Walker),1970年生,现为《推理》杂志书评编辑,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主流媒体发表了大量文章,数度被美国第三大党自由党推举为总统候选人,曾著《空中叛逆:无线电在美国的另类历史》。

    阴谋论贯穿了美国的历史。令公众毛骨悚然而又被他们津津乐道的传说背后,往往隐藏着讽刺意味十足的真相。

    美国人一直沉溺于阴谋论,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无法自拔。

    如今,杰西·沃克在新著《偏执的美国:阴谋论》中写道,在20世纪中叶的大约30年间,先是所谓“褐色恐慌”(编注:以法西斯分子为假想敌)席卷了这个国家,接着是“红色恐慌”(针对共产主义),最后又来了“薰衣草恐慌”(针对同性恋者)。

    美国人听过太多的、描述穷凶极恶的地下阴谋分子企图秘密接管他们的政府、他们的思想乃至身体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们相信这些家伙无处不在。17世纪,他们害怕凶残的奴隶主和好色的原住民绑匪;21世纪,他们害怕的是UFO和有娈童癖者的幼儿园。

    沃克说:“这是一部描绘‘美国式恶魔’的书。这些恶魔是虚构的,但它们都有故事要讲。流行的阴谋论成为传说,被公众相信且反复被提起的东西似乎都是确凿的……”

    沃克并不打算揭穿阴谋论。他没有多提肯尼迪的遇刺,而且,如果你相信奥巴马的出生证是真实的,他也不会提出异议——“出生地怀疑者”只是他书中不起眼的配角。

    因此,给读者提供有关阴谋论的详尽历史,并非沃克的使命。其实,《偏执的美国》更像是对贯穿美国历史的“偏执”思维及其根源展开的奇趣探索。

    在沃克看来,美国人不仅相信阴谋论,而且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同胞容易受到“精英”的影响和操纵。例如,在1938年的广播剧《世界大战》中,充满了有关外星来客的神话。那之后的数年内,一些文艺界人士广泛地传播这种思想,引起了持续的不安。

    沃克指出:“真相往往是平凡而令人失望的。”外星人是否已经入侵东海岸,事实并不重要。《生活》杂志曾在封面上刊载一张照片,显示一位农夫拿着干草叉,准备迎战来自太空的侵略者。沃克认为,形形色色的“恐慌”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概念:美国人很容易被操纵,他们是没头脑的“机器人”,可以被灵巧的表演者通过大众媒介轻易摆布。

    在种种阴谋论中,美国人格外害怕暴徒,觉得他们是潜伏在黑暗中的势力,由此形成了沃克列举的“原始神话”的重要类别之一,即所谓“敌人在下”。随着时间推移,非裔群体、移民劳工和犹太激进分子全都成了这类阴谋论的主角。作为表征,在20世纪60年代,每当种族骚乱爆发,都会有一批黑人知识分子被认定为幕后推手。

    50年前,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在题为《美国政治中的偏执》的文章中主张,“局外人”或曰“边缘分子”特别钟情于阴谋论。沃克在新书中推翻了这种论点。他指出,这在18世纪不是事实,彼时,联邦党人及其政敌都在乐此不疲地散布有关对手的阴谋论;当然,这在现代更不是事实,因为主流媒体和民主、共和两党领导人传出的声音同样不靠谱。

    1995年俄克拉荷马大爆炸之后,报刊杂志在“南方贫困法律中心”之类的社团引导下,夸大了保守派民兵的威胁,尽管爆炸案主谋麦克维及其同伙根本没参加过类似组织。而在极端右翼人士这边,他们也信奉自己的阴谋论——“全球集权政府”之类的神话;反过来,这种“敌人在上”的臆想,则令他们更频繁地被描绘为意图发动武力政变的疯子。

    类似的情况随着“9·11”恐怖袭击达到了高潮,世贸双塔的坍塌,令美国人被“符号性唤醒”了。这个称谓是史学家理查德·兰德斯发明,意思是被某种特定的标签误导。

    “9·11”后的几周乃至几个月内,广播电视中不断出现的伊斯兰极端分子形象,形成了巨大的符咒。在得克萨斯州某社区,居民在一个信箱中偶然发现了一个用电线和胶带做的物体,包括官员在内的所有人都相信,这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马上招来拆弹小组,疏散整个社区的住户。其实,那不过是一位8岁男孩自制的手电筒,是他的科技课作业。

    一位通俗作家,愿意以同等的智慧和鉴别力,同时攻击左右两派这一对“公牛”,实在是极为罕见的。沃克就是这种作家,而且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究根问底的探索者。他顺带抛出了一个很多怀疑论者不愿接受的事实:各色阴谋论背后,通常隐藏着讽刺性的真相。

    没错,基地组织发动了恐怖袭击。问题在于,在公众充满偏执情绪的复述中,基地运动变成了由一个人控制的中央集权组织,这是与情报完全矛盾的。在美国人的想象中,基地组织成了“深不可测的、极其严密的、覆盖全球的网络”,如007电影中的反派般可怖。

    数年后,美国特种兵攻入奥萨马·本·拉登最后的藏身之所时,他们既没有发现“金手指”,也没有发现“诺博士”(编注:均出自007电影),那里只有一名苍老而孤独的男人。他甚至没有有线电视,也没有手机。

    这样的真相,是多么发人深省啊。

    美国《洛杉矶时报》

分享到:

 

阴谋论怎样俘虏了美国公众
一场跨越18种语言的翻译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