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8月1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欣喜与哀痛皆有,消沉和希望共存

肯尼迪的最后一百天

本报记者 崔向升 《 青年参考 》( 2013年08月14日   22 版)

    1963年8月,肯尼迪与家人外出购物。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肯尼迪于内政外交领域皆有建树,虽遭遇丧子之痛,但和妻子的关系初现转机。或许正因为如此,他的死才被认为留下了太多遗憾,令人扼腕。

    半个世纪以来,有关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及其悲剧结局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即便如此,美国传记作家瑟斯顿·克拉克新近推出的《肯尼迪的最后一百天》依然显得匠心独运。正如其标题所指,本书将肯尼迪从1963年8月到11月22日遇刺期间经历的重要事件,以纪录片般的形式重现并逐一“定格”,试图告诉世界,这个被诸多谜团与传说环绕、至今依然被公众缅怀的男人,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与死神相会前的最后一段岁月。

    找到了当总统的感觉

    显赫的出身、光鲜的履历乃至独特的信仰,让肯尼迪在世时便成为闪亮的政坛明星。然而在克拉克笔下,1961年上任之初,肯尼迪就由于“猪湾入侵”(编注:当年4月,中情局派遣1400名古巴流亡分子,回国参与针对卡斯特罗政府的政变)的失败,在对外政策上碰得灰头土脸,只能躲在办公室里暗自垂泪;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两国险些将全人类拖入深渊;直到1963年初秋,肯尼迪才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男人和总统的潜能”。

    古巴导弹危机给肯尼迪带来的震动是巨大的,导致他产生了终结军备竞赛的想法,试图谋求与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和平共存。他曾亲口对时年19岁的白宫实习生兼自己的地下情人——米米·比尔兹利承认,“与红色(政权)相处,总比死亡要好。”

    赫鲁晓夫也有此意向。两个超级大国领导人的“志同道合”,催生了积极的成果:1963年8月,美国、苏联和英国(最早掌握核技术的三个国家)联合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全称《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事后,肯尼迪对美国公众解释说,这是“避免走向战争的一步”。该条约的诞生,加上一度剑拔弩张的美苏关系有所改善,被时任英国外交大臣亚力克·道格拉斯-霍姆赞为“终结冷战的开端”。

    在军备竞赛之外的领域,肯尼迪曾发誓,美国一定要先于苏联登上月球。为此制订的“阿波罗计划”,在他去世6年后令这一愿景成真。但据新书披露,肯尼迪私下认为,该计划没有太大现实价值,称此举“将太多钱撒向月球”。他甚至产生过同苏联合作登月的设想。 

    越南问题也消耗了肯尼迪太多精力。尽管默认了颠覆南越吴庭艳政府的军事政变,他仍决定减少美国在越南的存在,以防陷入泥淖。“我们并没祈望胜利,那些人恨我们。”身为三军总司令,他曾决心从越南撤出所有军事顾问,永远不许地面部队涉足东南亚。当时就有人推测,肯尼迪的态度,或将导致美国撤出全部1.6万名驻越军事顾问。

    入主白宫后的前两年,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都对民权问题比较谨慎。但在遇刺前几个月,肯尼迪对民权运动明显更热心了。1963年8月28日,金发表轰动全球的演说词《我有一个梦想》,肯尼迪顿时成了前者的“粉丝”,开始大力支持“民权法案”;这种影响力一直延伸到1964年初,“民权法案”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的那一刻。

    就副总统林登·约翰逊,肯尼迪认为,让此君领导国家会招来灾难。有证据显示,肯尼迪本来打算在1964年第二次参选时抛弃约翰逊,选择他人做搭档。

    “第一父亲”泪流满面

    与在政坛上特别是外交领域小有斩获有别,让人唏嘘却又鲜为人知的是,肯尼迪在生前最后几个月间,被丧子之痛折磨得心力憔悴。

    据《纽约时报》披露,肯尼迪之妻杰奎琳有高危妊娠史;除了育有卡罗琳(当时5岁)和小约翰(当时2岁),她之前就经历过一次流产,娩出一个胎死腹中的女婴。

    1963年8月7日,肯尼迪家族的又一个成员——帕特里克·肯尼迪经剖宫产,在科德角奥蒂斯空军基地医院出生。这个早产五周半的小家伙,很快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

    产科大夫约翰·沃尔什记得,他向波士顿儿童医院拨打电话,联系到的是儿科总住院医师詹姆斯·休斯。休斯随即电召医院主治医生詹姆斯·德罗鲍,后者立刻要求其他所有患者将预约改期,奔出诊室,登上了飞往奥蒂斯医院的直升机。

    总统询问医生,可否将波士顿儿童医院的设备运过来,得到了否定的回答。德罗鲍回忆道,离开奥蒂斯基地前,肯尼迪请他帮忙将婴儿推到第一夫人的房间里。“她伸手探向保温箱,将帕特里克的手握了10来分钟”,接着,垂危的孩子被送往波士顿。

    彼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尚不存在,今日司空见惯的人工呼吸机也未在早产儿身上得到应用。在小儿心脏病科受训的威尔顿·格索尼医生描述,“年轻的同事们都吓坏了,手忙脚乱地去找资深大夫。”8月8日,全美小儿心脏病学权威亚历山大·纳达斯赶来,然而,帕特里克此时已经气若游丝。“我们得去见总统。”纳达斯告诉威尔顿。

    或许是政治家的本性使然,“第一父亲”看起来“黝黑、镇定、冷静,而且非常礼貌”,他认真地倾听医护人员解释将要采取的治疗措施,其间不断插话:“他会因此成为弱智儿吗?”纳达斯回应:“总统先生,我们现在首先要努力挽救孩子的生命。”

    波士顿儿童医院决定动用高压氧舱帮助提升这个“紫绀婴儿”的血液含氧量——罹患先天性心脏缺陷的孩子,常因缺氧呈现紫绀症状。医院先前数次尝试这样的方案,从未获得成功,但医疗团队别无选择,即便此举“跟在胸前划十字一样”,总之值得一试。

    透过金属舱上的窗口,肯尼迪凝望着儿子。尽管情况一度好转,出生39个小时后的8月9日凌晨,帕特里克最终撒手人寰。医疗报告指出,夺去帕特里克生命的元凶是肺透明膜病(呼吸窘迫综合征),号称20世纪60年代美国早产儿最常见的死因。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假如帕特里克是在2013年出生,他的生存机会将超过95%。

    在这场磨难中,肯尼迪几乎从未向身边人流露出感情。但他的一名随从后来回忆,松开孩子冰冷的小手,返回医院的休息室后,泪水无声无息地铺满了这位父亲的面庞。

    决意与情人“划清界限”

    爱子夭折,肯尼迪夫妇痛不欲生,不过,这也成为两人改善关系的契机。而在此前,肯尼迪与多名女性有染,其中最让其家人愤怒、为公众非议者,当属玛丽莲·梦露。

    作家克里斯托弗·安德森曾在《珍贵的日子:杰克与杰姬的最后一年》一书中披露,杰奎琳对肯尼迪的不忠“了如指掌”,她对肯尼迪与梦露的暧昧尤其敏感,认为这个“小三”的最终目标是踢走正室,自己当总统夫人。新书则披露,梦露曾给身在白宫的杰奎琳打电话,承认与肯尼迪有染,还说总统承诺会为自己抛弃杰奎琳。杰奎琳不甘示弱:“玛丽莲,你要嫁给他,好啊!那你搬到白宫来,你来承担第一夫人的责任,我走,把所有问题留给你!”

    结合多方材料,克拉克得出的结论看上去对肯尼迪有利:经历丧子之痛后,不断拈花惹草的他比以往更关心妻子,不再与情妇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关系。他努力和妻子走近,想重新成为好丈夫,打算和风流的过去划清界限。他改邪归正,为的是“让白宫保持洁白”。

    此间,尽管杰奎琳曾远赴地中海,在希腊船王欧纳西斯的游轮上度过一段时间(1968年,丧偶的前第一夫人与后者步入了婚姻殿堂),丈夫遇刺前,杰奎琳的确曾向一名挚友吐露,“我认为我们将会取得成功(指关系改善),我认为我们会成为一对真正的夫妻。” 

    另一方面,自幼身体欠佳的肯尼迪,饱受阿狄森氏病(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慢性腹泻、弱视和背痛折磨,对灰尘和动物过敏。不过,生前最后一段日子里,他通过锻炼以及修复性养生法,健康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克拉克在他长达448页的著作中提到,肯尼迪“并无疑心病”,只是因为饱受病体拖累,习惯于为一点小毛病大动干戈。

    据记载,肯尼迪旅行时,必定会把磅秤带在身边,以保持身材匀称。他看上去俊朗帅气,被视作最有魅力的领袖之一;但他不愿在公开场合游泳,以免露出不够健美的胸部。

    对自己的结局已有准备?

    肯尼迪堪称典型的“富二代”,但和身为资深外交官的父亲一样,他非常讨厌“炫富”。克拉克指出,肯尼迪从来不许记者拍摄“空军一号”总统专机的内景,因为这看起来“像有钱人的飞机”。他也很讨厌势利者。谈及前任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坦言,“他是超级冷酷的家伙。他的所有高尔夫球友,都是他在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结识的阔佬。”

    作为一个共和制国家的领袖,肯尼迪对军事政变却异乎寻常地敏感。遇刺前一个月,他还抽空撰写过一部剧本,描述“总统身死、遗孀悲伤、特勤局特工手忙脚乱”的情形。

    肯尼迪曾对一名大学同学感慨道,自己宁愿速死,也不愿像父亲那样因中风而半身不遂,苟延残喘。“你永远不知道什么会击倒你。一粒子弹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有一回,去佛罗里达州度假时,他突然在助手面前语出惊人,“谢天谢地,今天没人会来杀我。”

    肯尼迪为何说出如此令人毛骨悚然的话?克拉克认为,美国总统这一职业从来与危险相伴,罗斯福和杜鲁门都曾成为行刺的对象。所以,肯尼迪多少会有心理准备。

    正所谓一语成谶。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携杰奎琳开始得克萨斯之行。12点30分,车队驶离机场,进入达拉斯市区,在那里,杀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已守候多时。

    参与抢救肯尼迪的医生告诉《今日美国》报,被送进急诊室时,头部中弹的他圆睁双目,但早已没了呼吸。从入院到被宣布死亡,肯尼迪用12分钟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斗转星移,约翰·肯尼迪离开这个世界已整整50年;至于他遇刺的真相,依然被无数问号围绕。在《肯尼迪的最后一百天》当中,瑟斯顿·克拉克没有和种种“阴谋论”进行过多纠缠——和多数严肃的史学家一样,他相信,这个“世纪谜团”只能留给后人解决。

分享到:

 

肯尼迪的最后一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