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统帅“娘子军”的功勋飞行员去世
苏军“暗夜女巫”的二战传奇
本报特约撰稿 史春树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31日
19
版)
|
波波娃与她的波-2飞机 |
从乌克兰到柏林,娜杰日达·波波娃和她的战友们将航迹铺满夜空,以“暗夜女巫”之别名,成就了苏德战场上一段巾帼英雄的传奇。
她是志愿参加苏联红军的第一批女飞行员之一,驾驶轰炸机执行过852次作战任务,因此成为绝无仅有的、获得过3枚卫国战争勋章的女军人,更被授予最高荣誉——“苏联英雄”。
这些未加修饰的词句,承载的是大多数男性无法企及的荣耀,诠释着原苏军功勋飞行员娜杰日达·波波娃的传奇。今年7月,当波波娃以91岁高龄在乌克兰的家中病故的消息传开,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称赞她的一生“是为祖国无私奉献的榜样”。《华盛顿邮报》、《每日电讯》报等英美媒体的相关报道,则用“暗夜女巫”为她和她生前曾经服役的部队冠名。
装备简陋,却是敌军眼中钉
20世纪30年代是航空运动的黄金年代,在苏联,众多妇女憧憬着飞上蓝天。然而,1941年夏季之前,她们没有资格入伍,只能充当志愿者,直到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入侵苏联后,苏联最高领导层才改变了决定。1941年底,斯大林签署命令,要求组建3支完全由女性组成的空军部队,分为独立的战斗机、俯冲轰炸机和夜间轰炸机团。接下来的4年里,这几支“空中娘子军”累计将2.3万吨弹药倾泻到敌军头顶。
有幸入选的巾帼豪杰大多介于17岁至26岁之间。波波娃加入第588夜间轰炸机团时不过19岁。该团的装备难称精良——姑娘们穿着男飞行员淘汰下来的制服,驾驶的是老式的“波-2”型低速双翼机,该机的胶合板框架上捆扎的是布料——轻便,但缺乏起码的防护。
“波-2”没有电台,只能用秒表和地图导航;没有机枪、没有降落伞,只能携带两枚炸弹,迫使飞行员重复飞行(波波娃曾在一天内起飞18次)。因为这种1920年代设计的“轰炸机”太过脆弱,第588团只被允许在夜间出击,主要参与对德国军营、后方基地和补给站的骚扰性轰炸。虽然造成的损害通常不值一提,给敌人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小看。
波波娃们的座机通常紧贴地面飞行,藉此摆脱雷达的监视。苏军的基本战术是飞到距目标一段距离后关闭引擎;然后默默地滑行,突然投下炸弹;迅速重新启动发动机并返回基地。由于飞过时发出的嘶嘶声“像女巫用扫帚扫地”,“暗夜女巫”的绰号在德军中不胫而走。据传说,德国空军曾做出承诺,凡是击落她们的飞行员都可获得铁十字勋章。
对手的重视,让588团的女飞行员们士气高涨,她们并不排斥敌人赋予的绰号。“德国人怀疑,我们服用了特殊的药剂,才在夜间有着猫科动物般的锐利视觉,”波波娃在接受著有《1941~1945:俄罗斯最伟大的战争故事》的历史学家阿尔伯特·阿克塞尔采访时提到。“这当然是一派胡言,我们真正拥有的是聪颖的头脑、良好的教育……我们才华横溢。”
战场上无暇考虑是否恐惧
在《与死亡共舞:苏联二战女飞行员》一书中,波波娃写道:“儿时,我曾经以为只有上帝才会飞,在我看来,一个普通的人可以乘上机器飞走,简直太令人惊讶了。”
这位来自乌克兰涅顿茨克地区的女性,因为一次巧遇而迷上飞行。那天,一架小飞机降落在她家附近,飞行员走了下来。“‘上帝!他只是个普通人!’我摸了摸机翼和他的皮夹克……我原以为飞行员都是大力士,接着就想,如果我也能像鸟儿般飞翔,那该有多好啊。”
15岁时,波波娃参加了当地的飞行俱乐部;只用了不到一年,她便完成了第一次跳伞,第一次独自驾机升空,很快成为飞行教练。至于促使她走向前线的直接原因,则是兄长战死沙场的噩耗。“他才20岁,甚至从没吻过女孩,”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母亲抽泣着咒骂‘该死的希特勒。’不久,我又看到德国飞机扫射逃难的乡亲,连我们的学校也难逃噩运。”
经过一场场战斗的磨练,波波娃的第588夜间轰炸机团摸索出三机编队飞行的策略:两架为诱饵,吸引探照灯的注意力,然后朝相反方向分开并剧烈机动,以避开高射炮攻击;待敌军忙作一团,第三架轰炸机再沿着黑暗的路径悄悄潜入,摧毁目标。三架飞机会合后,她们交换位置,直到全部投弹完毕。做“诱饵”需要钢铁般的意志,但“这招屡试不爽”。
身处冰天雪地的前线,寒冷比任何敌人都可怕:“风很大时会把飞机吹得摇摆不定。冬天的时候,飞行员探头观察目标都可能被冻伤,穿着靴子的双脚也会被冻坏,但谁也不曾考虑过放弃任务,”她描述自己的心态,“你必须专注于目标并思考如何击中它。没时间考虑是否恐惧的问题……凡是屈服了的人都会被击落,或是死在飞机里——因为没有降落伞。”
波波娃对一次格外惨烈的任务印象深刻——投弹完毕后,她猛然发现自己陷入探照灯的包围中:“我操纵着飞机,突然看到探照灯切换到身后的另一架飞机。敌人击中了它,它着火了,径直坠落。而后,我转过头,看到第二架飞机在火焰中坠毁,然后是第三架,又一次像坠落的火炬般照亮了天空。那个可怕的晚上,我们有4架飞机被毁,8名女飞行员被活活烧死.……真是一场噩梦,所有遇难的女孩都是我的朋友,此前一天,我们还睡在上下铺。”
因为坠机而收获爱情
领衔第588轰炸机团的1000多个日夜里,波波娃的足迹遍及乌克兰、顿河畔、北高加索、新罗西斯克、塞瓦斯托波尔、明斯克、华沙……直到攻克柏林。虽然数次被击落或遭到迫降,官至中校的她总是毫发无损。有一次,她专门清点了座机上的弹孔,一共42个。
1942年7月,又一次坠机的波波娃加入了撤退的步兵,在返回单位的路上遇到了男飞行员哈尔拉莫夫。虽然脸上缠满绷带,只能看到眼睛,他的幽默令波波娃着迷。两人在战争期间多次谋面,包括一起将名字涂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墙壁上。战争结束后,他们结为伉俪,一起生活到1990年哈尔拉莫夫去世。
波波娃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航校的讲坛上度过的。除了“苏联英雄”,她还被授予过友谊勋章、列宁勋章及三次红旗勋章。她的儿子现在是白俄罗斯空军的一位将领。
军事学术刊物《密涅瓦》引用的档案显示,苏军女子飞行团在二战期间总计飞行3万多架次,产生了至少30位“苏联英雄”,其中包括3名驾驶战斗机的王牌飞行员。
几十年间,波波娃经常回忆起出生入死的经历,为自己的壮举感到不可思议。“仰望黑暗的天空,我闭上眼,想象驾驶舱里的情形。”她自问,“‘娜佳,你究竟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
从乌克兰到柏林,娜杰日达·波波娃和她的战友们将航迹铺满夜空,以“暗夜女巫”之别名,成就了苏德战场上一段巾帼英雄的传奇。
她是志愿参加苏联红军的第一批女飞行员之一,驾驶轰炸机执行过852次作战任务,因此成为绝无仅有的、获得过3枚卫国战争勋章的女军人,更被授予最高荣誉——“苏联英雄”。
这些未加修饰的词句,承载的是大多数男性无法企及的荣耀,诠释着原苏军功勋飞行员娜杰日达·波波娃的传奇。今年7月,当波波娃以91岁高龄在乌克兰的家中病故的消息传开,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称赞她的一生“是为祖国无私奉献的榜样”。《华盛顿邮报》、《每日电讯》报等英美媒体的相关报道,则用“暗夜女巫”为她和她生前曾经服役的部队冠名。
装备简陋,却是敌军眼中钉
20世纪30年代是航空运动的黄金年代,在苏联,众多妇女憧憬着飞上蓝天。然而,1941年夏季之前,她们没有资格入伍,只能充当志愿者,直到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入侵苏联后,苏联最高领导层才改变了决定。1941年底,斯大林签署命令,要求组建3支完全由女性组成的空军部队,分为独立的战斗机、俯冲轰炸机和夜间轰炸机团。接下来的4年里,这几支“空中娘子军”累计将2.3万吨弹药倾泻到敌军头顶。
有幸入选的巾帼豪杰大多介于17岁至26岁之间。波波娃加入第588夜间轰炸机团时不过19岁。该团的装备难称精良——姑娘们穿着男飞行员淘汰下来的制服,驾驶的是老式的“波-2”型低速双翼机,该机的胶合板框架上捆扎的是布料——轻便,但缺乏起码的防护。
“波-2”没有电台,只能用秒表和地图导航;没有机枪、没有降落伞,只能携带两枚炸弹,迫使飞行员重复飞行(波波娃曾在一天内起飞18次)。因为这种1920年代设计的“轰炸机”太过脆弱,第588团只被允许在夜间出击,主要参与对德国军营、后方基地和补给站的骚扰性轰炸。虽然造成的损害通常不值一提,给敌人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小看。
波波娃们的座机通常紧贴地面飞行,藉此摆脱雷达的监视。苏军的基本战术是飞到距目标一段距离后关闭引擎;然后默默地滑行,突然投下炸弹;迅速重新启动发动机并返回基地。由于飞过时发出的嘶嘶声“像女巫用扫帚扫地”,“暗夜女巫”的绰号在德军中不胫而走。据传说,德国空军曾做出承诺,凡是击落她们的飞行员都可获得铁十字勋章。
对手的重视,让588团的女飞行员们士气高涨,她们并不排斥敌人赋予的绰号。“德国人怀疑,我们服用了特殊的药剂,才在夜间有着猫科动物般的锐利视觉,”波波娃在接受著有《1941~1945:俄罗斯最伟大的战争故事》的历史学家阿尔伯特·阿克塞尔采访时提到。“这当然是一派胡言,我们真正拥有的是聪颖的头脑、良好的教育……我们才华横溢。”
战场上无暇考虑是否恐惧
在《与死亡共舞:苏联二战女飞行员》一书中,波波娃写道:“儿时,我曾经以为只有上帝才会飞,在我看来,一个普通的人可以乘上机器飞走,简直太令人惊讶了。”
这位来自乌克兰涅顿茨克地区的女性,因为一次巧遇而迷上飞行。那天,一架小飞机降落在她家附近,飞行员走了下来。“‘上帝!他只是个普通人!’我摸了摸机翼和他的皮夹克……我原以为飞行员都是大力士,接着就想,如果我也能像鸟儿般飞翔,那该有多好啊。”
15岁时,波波娃参加了当地的飞行俱乐部;只用了不到一年,她便完成了第一次跳伞,第一次独自驾机升空,很快成为飞行教练。至于促使她走向前线的直接原因,则是兄长战死沙场的噩耗。“他才20岁,甚至从没吻过女孩,”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母亲抽泣着咒骂‘该死的希特勒。’不久,我又看到德国飞机扫射逃难的乡亲,连我们的学校也难逃噩运。”
经过一场场战斗的磨练,波波娃的第588夜间轰炸机团摸索出三机编队飞行的策略:两架为诱饵,吸引探照灯的注意力,然后朝相反方向分开并剧烈机动,以避开高射炮攻击;待敌军忙作一团,第三架轰炸机再沿着黑暗的路径悄悄潜入,摧毁目标。三架飞机会合后,她们交换位置,直到全部投弹完毕。做“诱饵”需要钢铁般的意志,但“这招屡试不爽”。
身处冰天雪地的前线,寒冷比任何敌人都可怕:“风很大时会把飞机吹得摇摆不定。冬天的时候,飞行员探头观察目标都可能被冻伤,穿着靴子的双脚也会被冻坏,但谁也不曾考虑过放弃任务,”她描述自己的心态,“你必须专注于目标并思考如何击中它。没时间考虑是否恐惧的问题……凡是屈服了的人都会被击落,或是死在飞机里——因为没有降落伞。”
波波娃对一次格外惨烈的任务印象深刻——投弹完毕后,她猛然发现自己陷入探照灯的包围中:“我操纵着飞机,突然看到探照灯切换到身后的另一架飞机。敌人击中了它,它着火了,径直坠落。而后,我转过头,看到第二架飞机在火焰中坠毁,然后是第三架,又一次像坠落的火炬般照亮了天空。那个可怕的晚上,我们有4架飞机被毁,8名女飞行员被活活烧死.……真是一场噩梦,所有遇难的女孩都是我的朋友,此前一天,我们还睡在上下铺。”
因为坠机而收获爱情
领衔第588轰炸机团的1000多个日夜里,波波娃的足迹遍及乌克兰、顿河畔、北高加索、新罗西斯克、塞瓦斯托波尔、明斯克、华沙……直到攻克柏林。虽然数次被击落或遭到迫降,官至中校的她总是毫发无损。有一次,她专门清点了座机上的弹孔,一共42个。
1942年7月,又一次坠机的波波娃加入了撤退的步兵,在返回单位的路上遇到了男飞行员哈尔拉莫夫。虽然脸上缠满绷带,只能看到眼睛,他的幽默令波波娃着迷。两人在战争期间多次谋面,包括一起将名字涂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墙壁上。战争结束后,他们结为伉俪,一起生活到1990年哈尔拉莫夫去世。
波波娃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航校的讲坛上度过的。除了“苏联英雄”,她还被授予过友谊勋章、列宁勋章及三次红旗勋章。她的儿子现在是白俄罗斯空军的一位将领。
军事学术刊物《密涅瓦》引用的档案显示,苏军女子飞行团在二战期间总计飞行3万多架次,产生了至少30位“苏联英雄”,其中包括3名驾驶战斗机的王牌飞行员。
几十年间,波波娃经常回忆起出生入死的经历,为自己的壮举感到不可思议。“仰望黑暗的天空,我闭上眼,想象驾驶舱里的情形。”她自问,“‘娜佳,你究竟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