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对人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作者 [美] 戴维·L·乌林 ○译者 韦盖利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24日
32
版)
|
《城市对你们有益:大都市的天分》(Cities Are Good for You: The Genius of the Metropolis),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2013年7月,416页。 |
|
|
城市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地球正成为巨大的“城市矩阵”。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应当将自己栖身的城市作为一种有机体来看待,研究城市对你我施加影响的具体途径?
英国历史学家列奥·霍利斯在新书中声称,城市是拥有无限可能的地方——尤其是对非西方的城市而言。可是,他是否离真实的街道太远?是否知道街头巷尾正在发生什么?
无论如何,霍利斯在书名上应该征询一下更多人的意见,这本《城市对你们有益:大都市的天分》试图努力阐明一种几乎被上升为信仰的理念:城市是人类惟一的居所。
本书强调了你我在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如果回到30年前,为大城市鼓与呼是激进的,彼时,城市里的犯罪率居高不下,中产阶级“逃往郊区”的浪潮蓬勃高涨。然而,我们如今生活的已经是一个不同的时代,世界各地的城市(包括笔者居住的洛杉矶)都在重新定位自身,一定程度上反转了郊区化趋势。想到这一点,我们确实需要像霍利斯主张的那样,“吹响城市改造和开拓的号角,远离唱反调者、抱怨者和怀疑论者。”
这几乎算不上学术问题,你的反应可能会决定你对“城市对你有益”的感受。就我来说,这种感觉是复杂的,有时觉得它很生动,有时感到很迂腐,还有时被些许不安笼罩。
霍利斯写过关于伦敦的两本书,那是他居住的地方。他始终相信,把城市看成蕴藏着无限可能性的地方,可能是我们存活的关键,毕竟,人类是越来越城市化的物种。霍利斯指出:“2007年,联合国宣布,居住在城市里的人首次达到世界人口的一半,而且正以每天18万人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估计城市人口会占到全球人口的3/4。”
提到城市人口的膨胀,霍利斯在新书里罕见地没有多提西方。事实上,他用大部分篇幅讨论了上海、新加坡、迪拜……这些运行模式各不相同的城市,藉此阐释的论点是:“城市不是一个理性的、有秩序的地方,而是一个与蜂窝、蚁巢等自然有机体具备更多共同点的……复杂空间。”换句话说,在城市中,人类发明出来的物体少、原本就存在的东西多,包括泥土,也包括最基础的单元——细胞;如果你愿意,连街道都可以被看成非人类的发明物。
霍利斯的论点源于简·雅各布1961年所做的开创性研究《美国城市的生与死》。霍利斯经常引用雅各布的观点,比如:“研究的重要对象是街道本身和都市的组织性力量”。
城市是复杂的机体,拥有生命——如果类似的思想都是正确的,我们就可以开始大声地说“城市对你有益”。不幸的是,这凸显了本书的另一个缺陷——霍利斯对街道的描述性文字太少了。尽管他研究了不同的城市——马可·波罗时代的北京、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当代的班加罗尔和它的IT经济,但是,本书对这些城市存在的问题的论述有过度简化之嫌。
譬如,他这样写孟买:“一离开班德拉火车站,美丽的梦跟活生生的现实之间的分隔就变得很清楚了……一条向上的人行道——人行天桥,从火车站的广场跨过铁轨上空,然后把我引向一条漫长的路。站在天桥上,很快就可以看出这天桥不仅是避免走过铁道的,而且避免经过铁轨边一个离铁道很近的垃圾堆边的居民区。”霍利斯用有文采的语言,勾勒出一些“孟买最贫穷的地方”的模糊轮廓,但他归根结底是从高处俯瞰,没有真正下去接触。
《城市对你们有益》越写到后面,提到的问题越多:交通、可行性、可持续性、欠缺公平、设计不合理。霍利斯了解这些,而且擅长介绍“意料之外的元素”,比如非洲兴起的手机银行,或者用社交媒体动员抗议运动,用来表明“联系”对现代城市人的重要性。
最关键的、也依然无解的问题在于,既然21世纪的地球正成为一个巨大的“城市矩阵”,城市化对真正在街上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霍利斯的盲区。在他看来,城市本身的活力胜过一切,这种活力让孟买的德哈拉维贫民窟看起来是个“独特的、即兴的、自我依靠的经济体”,让伦敦的高科技“小硅谷”看起来有“在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和广场之间感受得到的、那种相似的活力和革新气息”。
我想,作者在这些章节的论述有些牵强,削弱了一个核心论题——所谓的城市活力,比他在书中呈现的更丰富,而且更具体。这种活力不是在所有城市都能发挥相同的作用,而是在每一座城市里发挥独特作用,而且,这种活力能够以它自己的方式不断发展、进化。
□美国《洛杉矶时报》
城市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地球正成为巨大的“城市矩阵”。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应当将自己栖身的城市作为一种有机体来看待,研究城市对你我施加影响的具体途径?
英国历史学家列奥·霍利斯在新书中声称,城市是拥有无限可能的地方——尤其是对非西方的城市而言。可是,他是否离真实的街道太远?是否知道街头巷尾正在发生什么?
无论如何,霍利斯在书名上应该征询一下更多人的意见,这本《城市对你们有益:大都市的天分》试图努力阐明一种几乎被上升为信仰的理念:城市是人类惟一的居所。
本书强调了你我在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如果回到30年前,为大城市鼓与呼是激进的,彼时,城市里的犯罪率居高不下,中产阶级“逃往郊区”的浪潮蓬勃高涨。然而,我们如今生活的已经是一个不同的时代,世界各地的城市(包括笔者居住的洛杉矶)都在重新定位自身,一定程度上反转了郊区化趋势。想到这一点,我们确实需要像霍利斯主张的那样,“吹响城市改造和开拓的号角,远离唱反调者、抱怨者和怀疑论者。”
这几乎算不上学术问题,你的反应可能会决定你对“城市对你有益”的感受。就我来说,这种感觉是复杂的,有时觉得它很生动,有时感到很迂腐,还有时被些许不安笼罩。
霍利斯写过关于伦敦的两本书,那是他居住的地方。他始终相信,把城市看成蕴藏着无限可能性的地方,可能是我们存活的关键,毕竟,人类是越来越城市化的物种。霍利斯指出:“2007年,联合国宣布,居住在城市里的人首次达到世界人口的一半,而且正以每天18万人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估计城市人口会占到全球人口的3/4。”
提到城市人口的膨胀,霍利斯在新书里罕见地没有多提西方。事实上,他用大部分篇幅讨论了上海、新加坡、迪拜……这些运行模式各不相同的城市,藉此阐释的论点是:“城市不是一个理性的、有秩序的地方,而是一个与蜂窝、蚁巢等自然有机体具备更多共同点的……复杂空间。”换句话说,在城市中,人类发明出来的物体少、原本就存在的东西多,包括泥土,也包括最基础的单元——细胞;如果你愿意,连街道都可以被看成非人类的发明物。
霍利斯的论点源于简·雅各布1961年所做的开创性研究《美国城市的生与死》。霍利斯经常引用雅各布的观点,比如:“研究的重要对象是街道本身和都市的组织性力量”。
城市是复杂的机体,拥有生命——如果类似的思想都是正确的,我们就可以开始大声地说“城市对你有益”。不幸的是,这凸显了本书的另一个缺陷——霍利斯对街道的描述性文字太少了。尽管他研究了不同的城市——马可·波罗时代的北京、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当代的班加罗尔和它的IT经济,但是,本书对这些城市存在的问题的论述有过度简化之嫌。
譬如,他这样写孟买:“一离开班德拉火车站,美丽的梦跟活生生的现实之间的分隔就变得很清楚了……一条向上的人行道——人行天桥,从火车站的广场跨过铁轨上空,然后把我引向一条漫长的路。站在天桥上,很快就可以看出这天桥不仅是避免走过铁道的,而且避免经过铁轨边一个离铁道很近的垃圾堆边的居民区。”霍利斯用有文采的语言,勾勒出一些“孟买最贫穷的地方”的模糊轮廓,但他归根结底是从高处俯瞰,没有真正下去接触。
《城市对你们有益》越写到后面,提到的问题越多:交通、可行性、可持续性、欠缺公平、设计不合理。霍利斯了解这些,而且擅长介绍“意料之外的元素”,比如非洲兴起的手机银行,或者用社交媒体动员抗议运动,用来表明“联系”对现代城市人的重要性。
最关键的、也依然无解的问题在于,既然21世纪的地球正成为一个巨大的“城市矩阵”,城市化对真正在街上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霍利斯的盲区。在他看来,城市本身的活力胜过一切,这种活力让孟买的德哈拉维贫民窟看起来是个“独特的、即兴的、自我依靠的经济体”,让伦敦的高科技“小硅谷”看起来有“在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和广场之间感受得到的、那种相似的活力和革新气息”。
我想,作者在这些章节的论述有些牵强,削弱了一个核心论题——所谓的城市活力,比他在书中呈现的更丰富,而且更具体。这种活力不是在所有城市都能发挥相同的作用,而是在每一座城市里发挥独特作用,而且,这种活力能够以它自己的方式不断发展、进化。
□美国《洛杉矶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