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7月1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人文主义只是你我的妄想?

作者 [美] 托马斯·内格尔 译者 董小源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17日   32 版)

    《动物的沉默》(The Silence of Animals),法勒、施特劳斯与吉劳克斯出版社2013年6月,240页。

    如果人文主义果真只是人类一厢情愿的产物,我们是否应当像飞禽走兽那样,去顺其自然地生活?

    在新书《动物的沉默》中,伦敦经济学院荣誉教授约翰·格雷试图给人文主义一记重击。在他笔下,这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世俗信仰,只不过是“自我奉承的妄想”而已。

    在最普遍的观念中,人文主义的核心在于,人类这种动物在世上具有某些独特的价值。由此衍生出的观点包括“人脑反映了宇宙的秩序”,以及“历史即是人类的进步史”。

    格雷对这三种说法都予以无情否定:“世界系自然形成,与造物主或任何精神领域无关——没有人类高高在上的价值等级划分,只有形形色色的动物,各取所需地活着而已。人类的独特性是一种自宗教而来的神话,人文主义者生硬地将其与科学糅在一起。”

    格雷挑起的话题如此具有颠覆性,大家不能不希望从他的书里找到更好的答案。然而,他并没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系统阐述,代之以对各种理论加以点评。这种手法让好奇者如我感到不满——虽然格雷也自创了一些相当不错的、引人思考的警句,如“创造了另一个世界的贪婪本性不会消失,人类试图超越动物的结果,就是与它们的亡魂生活在一起。”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涉及人类进步的所谓神话。第二部分讲人类如何通过神话为自身定位。第三部分建议我们以“静思”还世界本来面貌。这也正是作者希望实现的:让我们从理解和改造这个世界的欲望中挣脱,在不自觉间向飞禽走兽的生活方式贴近。

    在第二部分“再多一些思考”中,作者提出:“科学与神话并无区别。科学是事实存在,神话是一种诗意的推论。虽然两者目的不同,但都是我们用来解释世界的管道。”可惜,就重量级哲学问题——意识如何使人类创造出宏伟的知识殿堂,作者惜墨如金。

    格雷有关人类价值观和人类希望进步的质疑,更容易引起争议乃至批评,“科学和进步的思想似乎联系在一起,但科学进步的最终结果却告诉人们,文明是不可能进步的。”他断言,“人类的知识在增加,不理性的那一面却依然存在。”为此,如果你尚存怀疑,“只要看看过去百年来,科技进步对解决道德困境和政治上的野蛮行径是否有所助益即可”。

    5000年前,当文化意义上的现代人出现在世上,科学和技术便开始带给我们的祖先知识和力量。想要抵消人类对世界的伤害,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不可或缺。而在错误的环境与错误的形势下,人类的确可能表现得极端残忍。还有些人相信,进步只能存在于集体生活之下——野蛮行径绝少露头,你我的创造力和合作潜力能够毫无障碍地得到发挥。

    这些在格雷眼中全是乌托邦。我也部分承认,比起科学进步,道德和政治的进步显然更难,因为后者无法仅凭少数专家思考就万事大吉,必须在百万计的人群中方能实现。

    然而经验表明,一些社会比另一些社会更容易让人接受。随着时间推移,残酷、压迫和歧视愈发不得人心。力证之一便是1795年康德提出的“民主和平论”,主张所有坚守民主制度的国家不会或极少与另一个民主国家发生战争,至今,他的观点仍得到广泛认同。

    大部分人愿意探寻被理性人群接受、符合个体行为和社会运作需要的行为标准。即使有人一时想不通,也会设法与别人在涉及到这些标准的争论上求得一致。而在格雷眼中,在标准上能取得共识不过是错觉而已,一次次的“内心冲突”会将所有努力毁于一旦。

    简而言之,世间的邪恶依然无处不在,我们人类怎能在行为不端的同时,成功设计并维持一个把大家带往光明的系统?格雷的观点部分正确,人们试图消灭邪恶的一些尝试彻底失败了。但我们必须看到,人类社会确实取得了伟大的进步,大众对正义的渴求也让我们无法放弃对社会和政治进步的追寻,我们的部分努力已通过国际机构的形式得以固化。

    格雷主张,人文主义者通过“自创神话”巩固对“进步”的执念。为表达对这种把戏的不屑,他提出了静思理论:“我们可以把静思视作一种改变,它不是旨在改变世界或是理解世界,而是顺乎世界本真的模样。”

    问题在于,虽然他认为这不同于迷信,而是更高级别的存在,“静思”又何尝不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呢?无论怎样,希望是一种美德,任何人也不能轻言将其抛弃。

    美国《纽约时报》

分享到:

 

美国人,中国人,谁更爱老祖宗?
人文主义只是你我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