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钱包空虚
英国人想“免费”过日子
○实习生 温莎
《
青年参考
》(
2013年06月26日
21
版)
|
英国Peasedown镇,简·弗莱彻在自家附近的地里喂养小猪。由于经济衰退,英国民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愿意自己生产食物,以减小开支。□图片来源 CFP |
|
打折商品是英国人的心头好 □图片来源 CFP |
随着英国经济的衰退,如何花最少的钱过日子,成了不少英国人关心的问题。为了从“嘴里”省钱,人们各出奇招,有人在马路边等着捡撞死的动物,还有人在家养鸡下蛋。而对大多数英国人来说,改变饮食习惯,购买打折食品才是省钱的最好方法。
此外,使用优惠劵或争取赠品,也已成为数以百万计的英国中产阶级消费者的普遍做法。“免费文化”开始在英国流行,商家为投消费者所好,举办各种活动,由此诞生了不少“赠品达人”、“优惠劵达人”。
省钱再省钱,省到不花钱
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英国经济连续下滑五个季度。2011年末和2012年初的欧债危机,再次打击了正在缓慢恢复的英国经济。为了渡过难关,英国政府采取了财政紧缩政策,许多公司为缩减开支而裁员减薪。但物价并没有因经济危机而下滑,反而一路上扬。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英国人勒紧裤腰带,开始精打细算过日子。
据英国《卫报》近日报道,由于人们把目光都投向了自己的口袋,今年夏天,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顺势推出了一档告诉人们如何省钱的节目——《不劳而获》。节目的宗旨就是帮观众们省钱再省钱,省到不花钱。
事实上,早在节目播出前,英国就涌现出了不少“省钱达人”。马克·波义尔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一年里几乎没有花一分钱:住在捡来的拖车里,用劳动换取农场的蔬菜,在河里洗澡,用免费的报纸当卫生纸,用太阳能给笔记本电脑充电,交通工具则是自己的双脚和一辆自行车。这种生活在许多人看来颇为不易,但他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自己非常快乐。
省钱确实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成就感,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如何能花最少的钱,甚至不花钱过日子,成了许多英国人关心的问题。
英国人从“嘴里”省钱
英国物价的普遍上涨,首先体现在了食物上。英国消费者指南杂志《Which?》称,2008年以来,食品零售价格普遍上涨25%,这使许多贫困家庭将16%的收入用在了吃饭上。该杂志今年4月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有1/5家庭需要通过信用卡借贷才能勉强解决日常的买菜吃饭问题。
“民以食为天”,再穷的人也要想办法吃饱肚子。在经济拮据时,人们就开始绞尽脑汁地寻找“免费的午餐”了。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大多数人会去路边的果树上摘“不要钱”的果子,或是到公园采摘野生大蒜,但这些对“省钱达人”约翰·麦高恩来说,都是小儿科了,他另有奇招。
这位来自朴茨茅斯的动物标本制作员,别出心裁地想出了守株待“肉”的方法。他会在闲暇时,去道路两旁寻找被车撞死的獾、狐狸、鹿,甚至是老鼠。这些捡来的动物尸体,随后就会成为他的盘中餐。45岁的约翰声称,他已经很长时间不买肉吃了,而对这些“野味”,他显然极为满意。“褐鼠的味道好极了,尝起来像培根,当你在毫不知情时吃下去,根本不会知道这是什么肉,而且通常情况下它们的肉是安全的,这个国家的老鼠是吃玉米长大的。”他说。
约翰的方法属于靠天吃饭,能不能吃到肉,运气占据了主要因素。英国《每日邮报》则报道了另外一种省钱的方法。报道称,除了自己种植水果和蔬菜,在战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养鸡下蛋,现在又开始在英国人家里流行。
据英国“母鸡福利信托基金”的统计,目前,英国约有70万人为了省钱自己在家养母鸡。“养鸡潮”的另外一个证据是,在英国连锁超市乐购中,鸡笼的销售量一路看涨。“养鸡浪潮势不可挡,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似乎又要看到50年前每家后院都养着五六只鸡的情形了。”英国宠物食品供应公司负责人布莱恩·莫特感慨道。
而对既没有耐心寻找“猎物”又没有条件自给自足的大多数英国人来说,买打折食品,改变饮食习惯,才是省钱的最好方法。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在经济危机前,不少英国人都愿意出高价购买有机食物,不仅有益健康,还附带为环保买单的光荣感。但英国《土壤协会》的报告显示,自2008~2012年间,英国有机食品的销售额下降了近1/4。人们对蔬菜和水果的购买力也大不如前,肉排和鱼排也因在烹饪时需要大量其他铺料和调味品变成了滞销货。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即将过期的食品”开始热销。不少英国人的餐桌上充斥着“打折”二字。《每日邮报》称,一家总部位于谢菲尔德市、专门在线低价销售过了最佳食用日期和被大型零售商退货的残次品的公司,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营业额增长了近10倍。
对于人们开始喜爱打折货,杂货店老板盖伊·沃纳也深有体会。在他的店里,打折的蔬菜、水果总是很快就卖光,而上好的牛排却无人问津,顾客更多选择相对便宜的腿肉。
“免费文化”深得人心
如今,优惠券是不少英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美国统计机构益百利的数据显示,在2008年7月,英国互联网用户共搜索了8300条包含“代金券”关键词的信息,而在2009年7月,这个数字翻了4倍,达到了34200条。
不少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用优惠券做促销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优惠券达人”横空出世。28岁的作家埃尔·琼斯就是其中之一, 她的家被用优惠券买来的东西塞得满满当当的:碗柜里存着20多个茄子,冰箱里冰着45根胡瓜,阁楼里码着几十罐番茄豆子的罐头,衣橱里还有90几卷卫生纸,就连车后备箱中也备着10罐防冻液。“买打折的东西我会非常开心。”琼斯告诉《每日邮报》记者,她的原则是,“没有优惠券就不买”。
除了打折商品,赠品和试用装也是英国消费者的最爱。《每日电讯》报写道,当今的英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免费文化”,人们以各种形式获取免费商品和服务。互联网和社交网站使人们比以往更容易追踪到这些信息。
报道称,经济衰退期间,在消费前打印优惠劵或是用超市发的购物券领取赠品,已经成为数以百万计的英国中产阶级消费者的普遍做法。他们经常登录网站索取一些试用装,而这些免费的咖啡、洗发水和猫粮,在理论上讲,都存在反复索取的可能性。
这就使“免费生活”成为可能。28岁的简·威利斯来自汉普郡佛利特,在过去几年里,这位兼职教师已经先后获得了价值30万英镑的免费商品。除了各种小玩意,她甚至还获得过35次免费旅行和若干台电视机。“你不能靠它保证收入,但这是个非常有利可图的爱好。”她说。
随着“免费文化”在英国的流行,帕迪克从中看到了商机,他创立了一个名为“LatestFreeStuff.co.uk”的网站,专门整理英国免费信息。“这是大公司的营销策略,免费试用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品牌知名度。但即使是‘天上掉馅饼’,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在索取的过程中,你需要交出姓名、地址和电子邮件。这些信息对营销公司来说是个金矿。在享用赠品的同时,你的电子邮箱也将被广告信息淹没。”他警告道。
除了上网填取表格申请,获得赠品最有趣的方法可能就是通过竞赛了,一些品牌和网站经常举办有奖参与的活动以提高人气。“这是个古老但仍然盛行的方法。”简·威利斯感叹,“尽管妇女杂志的光辉岁月已经过去了,读者们参与竞赛的热情却依旧高涨。”
随着英国经济的衰退,如何花最少的钱过日子,成了不少英国人关心的问题。为了从“嘴里”省钱,人们各出奇招,有人在马路边等着捡撞死的动物,还有人在家养鸡下蛋。而对大多数英国人来说,改变饮食习惯,购买打折食品才是省钱的最好方法。
此外,使用优惠劵或争取赠品,也已成为数以百万计的英国中产阶级消费者的普遍做法。“免费文化”开始在英国流行,商家为投消费者所好,举办各种活动,由此诞生了不少“赠品达人”、“优惠劵达人”。
省钱再省钱,省到不花钱
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英国经济连续下滑五个季度。2011年末和2012年初的欧债危机,再次打击了正在缓慢恢复的英国经济。为了渡过难关,英国政府采取了财政紧缩政策,许多公司为缩减开支而裁员减薪。但物价并没有因经济危机而下滑,反而一路上扬。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英国人勒紧裤腰带,开始精打细算过日子。
据英国《卫报》近日报道,由于人们把目光都投向了自己的口袋,今年夏天,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顺势推出了一档告诉人们如何省钱的节目——《不劳而获》。节目的宗旨就是帮观众们省钱再省钱,省到不花钱。
事实上,早在节目播出前,英国就涌现出了不少“省钱达人”。马克·波义尔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一年里几乎没有花一分钱:住在捡来的拖车里,用劳动换取农场的蔬菜,在河里洗澡,用免费的报纸当卫生纸,用太阳能给笔记本电脑充电,交通工具则是自己的双脚和一辆自行车。这种生活在许多人看来颇为不易,但他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自己非常快乐。
省钱确实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成就感,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如何能花最少的钱,甚至不花钱过日子,成了许多英国人关心的问题。
英国人从“嘴里”省钱
英国物价的普遍上涨,首先体现在了食物上。英国消费者指南杂志《Which?》称,2008年以来,食品零售价格普遍上涨25%,这使许多贫困家庭将16%的收入用在了吃饭上。该杂志今年4月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有1/5家庭需要通过信用卡借贷才能勉强解决日常的买菜吃饭问题。
“民以食为天”,再穷的人也要想办法吃饱肚子。在经济拮据时,人们就开始绞尽脑汁地寻找“免费的午餐”了。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大多数人会去路边的果树上摘“不要钱”的果子,或是到公园采摘野生大蒜,但这些对“省钱达人”约翰·麦高恩来说,都是小儿科了,他另有奇招。
这位来自朴茨茅斯的动物标本制作员,别出心裁地想出了守株待“肉”的方法。他会在闲暇时,去道路两旁寻找被车撞死的獾、狐狸、鹿,甚至是老鼠。这些捡来的动物尸体,随后就会成为他的盘中餐。45岁的约翰声称,他已经很长时间不买肉吃了,而对这些“野味”,他显然极为满意。“褐鼠的味道好极了,尝起来像培根,当你在毫不知情时吃下去,根本不会知道这是什么肉,而且通常情况下它们的肉是安全的,这个国家的老鼠是吃玉米长大的。”他说。
约翰的方法属于靠天吃饭,能不能吃到肉,运气占据了主要因素。英国《每日邮报》则报道了另外一种省钱的方法。报道称,除了自己种植水果和蔬菜,在战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养鸡下蛋,现在又开始在英国人家里流行。
据英国“母鸡福利信托基金”的统计,目前,英国约有70万人为了省钱自己在家养母鸡。“养鸡潮”的另外一个证据是,在英国连锁超市乐购中,鸡笼的销售量一路看涨。“养鸡浪潮势不可挡,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似乎又要看到50年前每家后院都养着五六只鸡的情形了。”英国宠物食品供应公司负责人布莱恩·莫特感慨道。
而对既没有耐心寻找“猎物”又没有条件自给自足的大多数英国人来说,买打折食品,改变饮食习惯,才是省钱的最好方法。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在经济危机前,不少英国人都愿意出高价购买有机食物,不仅有益健康,还附带为环保买单的光荣感。但英国《土壤协会》的报告显示,自2008~2012年间,英国有机食品的销售额下降了近1/4。人们对蔬菜和水果的购买力也大不如前,肉排和鱼排也因在烹饪时需要大量其他铺料和调味品变成了滞销货。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即将过期的食品”开始热销。不少英国人的餐桌上充斥着“打折”二字。《每日邮报》称,一家总部位于谢菲尔德市、专门在线低价销售过了最佳食用日期和被大型零售商退货的残次品的公司,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营业额增长了近10倍。
对于人们开始喜爱打折货,杂货店老板盖伊·沃纳也深有体会。在他的店里,打折的蔬菜、水果总是很快就卖光,而上好的牛排却无人问津,顾客更多选择相对便宜的腿肉。
“免费文化”深得人心
如今,优惠券是不少英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美国统计机构益百利的数据显示,在2008年7月,英国互联网用户共搜索了8300条包含“代金券”关键词的信息,而在2009年7月,这个数字翻了4倍,达到了34200条。
不少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用优惠券做促销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优惠券达人”横空出世。28岁的作家埃尔·琼斯就是其中之一, 她的家被用优惠券买来的东西塞得满满当当的:碗柜里存着20多个茄子,冰箱里冰着45根胡瓜,阁楼里码着几十罐番茄豆子的罐头,衣橱里还有90几卷卫生纸,就连车后备箱中也备着10罐防冻液。“买打折的东西我会非常开心。”琼斯告诉《每日邮报》记者,她的原则是,“没有优惠券就不买”。
除了打折商品,赠品和试用装也是英国消费者的最爱。《每日电讯》报写道,当今的英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免费文化”,人们以各种形式获取免费商品和服务。互联网和社交网站使人们比以往更容易追踪到这些信息。
报道称,经济衰退期间,在消费前打印优惠劵或是用超市发的购物券领取赠品,已经成为数以百万计的英国中产阶级消费者的普遍做法。他们经常登录网站索取一些试用装,而这些免费的咖啡、洗发水和猫粮,在理论上讲,都存在反复索取的可能性。
这就使“免费生活”成为可能。28岁的简·威利斯来自汉普郡佛利特,在过去几年里,这位兼职教师已经先后获得了价值30万英镑的免费商品。除了各种小玩意,她甚至还获得过35次免费旅行和若干台电视机。“你不能靠它保证收入,但这是个非常有利可图的爱好。”她说。
随着“免费文化”在英国的流行,帕迪克从中看到了商机,他创立了一个名为“LatestFreeStuff.co.uk”的网站,专门整理英国免费信息。“这是大公司的营销策略,免费试用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品牌知名度。但即使是‘天上掉馅饼’,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在索取的过程中,你需要交出姓名、地址和电子邮件。这些信息对营销公司来说是个金矿。在享用赠品的同时,你的电子邮箱也将被广告信息淹没。”他警告道。
除了上网填取表格申请,获得赠品最有趣的方法可能就是通过竞赛了,一些品牌和网站经常举办有奖参与的活动以提高人气。“这是个古老但仍然盛行的方法。”简·威利斯感叹,“尽管妇女杂志的光辉岁月已经过去了,读者们参与竞赛的热情却依旧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