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墨西哥的“黎明”何时能到来
○作者 [美] 玛丽·阿拉纳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3年06月19日
32
版)
|
《墨西哥午夜》(Midnight in Mexico),企鹅出版公司2013年5月,304页。 |
目睹自己的祖国一点点陷入毒品战争的深渊,墨西哥裔美国记者阿尔弗雷多·卡尔查多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呼吁更多人不要再袖手旁观。
8年前,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在弗吉尼亚大学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从我们的邻国做起,美国的外交政策就能变得更好。”他补充道,如果邻国能健康发展——比如,美国给予墨西哥更多帮助的话,全世界都会受益。
此前,没有哪位政治家如此直白地做出这种阐述。基辛格认为,拉丁美洲“无责任能力”而需要外力介入时,华盛顿才有必要理睬它。肯尼迪声称应建立泛美洲联盟,但1961年至1963年间,他所做的仅仅是派遣几支部队进入运河区,并在情报部门操持下,训练了上万名当地人参与“平叛”行动。事实上,自从美国建立起,只要想到拉丁美洲,所有的领导人都觉得那是一个令人生厌的、难以管理的贫民窟。前总统约翰·亚当斯的话很有代表性:“对讲西班牙语的美洲人谈民主,就跟冲着鸟、兽、鱼唱歌一个样。”
类似情况延续了近250年,直到贸易和移民潮令“讲西班牙语的美洲人”成为你我身边的常态。今天,生活在美国的每10个人当中就有1个是墨西哥裔。按照这样的节奏,40年后,每3个美国公民中就会有1个具有西班牙裔血统。正如舒尔茨暗示的那样,现在,我们的邻居已经不只是邻居了,他们是兄弟姐妹,是堂亲表亲,而且拥有了社会地位。
这种关系在美国西南部地区最明显不过。这片曾为墨西哥拥有的土地,被2000英里长的边界割裂开。在许多地区,边境两侧的人们鸡犬相闻。这对阿尔弗雷多·卡尔查多来说当然是事实,他发人深省的新著《墨西哥午夜》讲述的就是边境另一面那非同寻常的生活。
被毒品折磨的国度
卡尔查多的父亲是一位合法入境的墨西哥劳工,于20世纪60年代从杜兰戈(墨西北部城市)到加利福尼亚州打工。卡尔查多是在一辆小拖车上长大的,他帮助父母摘西瓜、生菜、甜菜,以及“所有可以想象得出来的、美国人吃的农作物”。几经周折,他的双亲获得了绿卡,攒够了钱,在厄尔巴索开了家小餐馆,对面就是墨西哥的华雷斯城。
长大成人的卡尔查多进入《华尔街日报》工作,于1994年被派往墨西哥任记者。从往返于边界两侧报道新移民的生活,到定居墨西哥城,他最终回归故土,成为一家之主。墨西哥的国际地位飙升之际,他在那里;当它陷入混乱和犯罪的深渊,他同样在现场。
到2006年,卡尔德隆政府上台时,由于当局施政不力,贩毒集团在这个国家迅速壮大。墨西哥成了“全球最大毒品消费市场(美国)与可卡因供应者间的陆路桥梁”。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对毒品的需求日增,墨西哥则在肆虐的贩毒集团面前瑟瑟发抖。
卡尔查多投身于对毒品战争的调查:从墨西哥官员被毒贩收买的证据,到“美国政府的双手不完全干净的迹象”,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2007年,由于他坚持报道毒资穿越边境的隐秘线路,一位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发出警告,称贩毒集团已把他列入了死亡名单。
没有谁是绝对安全的。在华雷斯城,不止一位记者被枪杀在编辑桌旁,瘾君子在光天化日下施暴,每天早上,街头巷尾都会出现残缺不全的尸体……无奈之下,卡尔德隆向小布什政府寻求军事援助,宣布墨西哥再也无法忍受帮派统治。一场持久战打响了。
要增长,更要安全
在美国介入的6年间,墨西哥仍然遭受了难言的损失。卡尔查多写道:“至本书出版,近10万人失踪,或惨遭杀害。”这只是保守的估算。有一位墨西哥记者认为,该国死亡人数为8万,失踪人数为3万。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数字已超过了美军在越战中承受的死亡。这是一场大屠杀,给墨西哥人留下了悲伤与麻木,也令美国公民意识到,以往那种短平快的过境狂欢可能致命。作为结果,厄尔巴索的居民再也不敢越过边界桥去往华雷斯了。
耐人寻味的是,仅6个月前,《经济学人》还把墨西哥列为拉丁美洲的第二大经济体,称其财政实力超过了巴西,在2013年将继续增长。另外,墨西哥的净人口出生率低于美国,贫困问题也在全民免费医疗和大量的移民汇款支持下得到缓和。外商投资同样达到了高峰,马自达、本田和奥迪都在兴建新的汽车工厂,时尚界也在墨西哥找到了新的归宿。
增长已经不是问题,安全和毒品才是墨西哥最大的隐忧。这个国家承受不了其警察和军队被集体收买而造成的信用破产,这种腐败的循环需要被打破。
看到卡尔查多在炼狱中搏斗,试图为自己的两个家园做些有益的事情,读者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本文开头舒尔茨的忠告。只有当美国人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墨西哥午夜”之后的黎明才会到来。这个邻居的健康发展,也是我们自己能够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
□美国《华盛顿邮报》
目睹自己的祖国一点点陷入毒品战争的深渊,墨西哥裔美国记者阿尔弗雷多·卡尔查多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呼吁更多人不要再袖手旁观。
8年前,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在弗吉尼亚大学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从我们的邻国做起,美国的外交政策就能变得更好。”他补充道,如果邻国能健康发展——比如,美国给予墨西哥更多帮助的话,全世界都会受益。
此前,没有哪位政治家如此直白地做出这种阐述。基辛格认为,拉丁美洲“无责任能力”而需要外力介入时,华盛顿才有必要理睬它。肯尼迪声称应建立泛美洲联盟,但1961年至1963年间,他所做的仅仅是派遣几支部队进入运河区,并在情报部门操持下,训练了上万名当地人参与“平叛”行动。事实上,自从美国建立起,只要想到拉丁美洲,所有的领导人都觉得那是一个令人生厌的、难以管理的贫民窟。前总统约翰·亚当斯的话很有代表性:“对讲西班牙语的美洲人谈民主,就跟冲着鸟、兽、鱼唱歌一个样。”
类似情况延续了近250年,直到贸易和移民潮令“讲西班牙语的美洲人”成为你我身边的常态。今天,生活在美国的每10个人当中就有1个是墨西哥裔。按照这样的节奏,40年后,每3个美国公民中就会有1个具有西班牙裔血统。正如舒尔茨暗示的那样,现在,我们的邻居已经不只是邻居了,他们是兄弟姐妹,是堂亲表亲,而且拥有了社会地位。
这种关系在美国西南部地区最明显不过。这片曾为墨西哥拥有的土地,被2000英里长的边界割裂开。在许多地区,边境两侧的人们鸡犬相闻。这对阿尔弗雷多·卡尔查多来说当然是事实,他发人深省的新著《墨西哥午夜》讲述的就是边境另一面那非同寻常的生活。
被毒品折磨的国度
卡尔查多的父亲是一位合法入境的墨西哥劳工,于20世纪60年代从杜兰戈(墨西北部城市)到加利福尼亚州打工。卡尔查多是在一辆小拖车上长大的,他帮助父母摘西瓜、生菜、甜菜,以及“所有可以想象得出来的、美国人吃的农作物”。几经周折,他的双亲获得了绿卡,攒够了钱,在厄尔巴索开了家小餐馆,对面就是墨西哥的华雷斯城。
长大成人的卡尔查多进入《华尔街日报》工作,于1994年被派往墨西哥任记者。从往返于边界两侧报道新移民的生活,到定居墨西哥城,他最终回归故土,成为一家之主。墨西哥的国际地位飙升之际,他在那里;当它陷入混乱和犯罪的深渊,他同样在现场。
到2006年,卡尔德隆政府上台时,由于当局施政不力,贩毒集团在这个国家迅速壮大。墨西哥成了“全球最大毒品消费市场(美国)与可卡因供应者间的陆路桥梁”。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对毒品的需求日增,墨西哥则在肆虐的贩毒集团面前瑟瑟发抖。
卡尔查多投身于对毒品战争的调查:从墨西哥官员被毒贩收买的证据,到“美国政府的双手不完全干净的迹象”,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2007年,由于他坚持报道毒资穿越边境的隐秘线路,一位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发出警告,称贩毒集团已把他列入了死亡名单。
没有谁是绝对安全的。在华雷斯城,不止一位记者被枪杀在编辑桌旁,瘾君子在光天化日下施暴,每天早上,街头巷尾都会出现残缺不全的尸体……无奈之下,卡尔德隆向小布什政府寻求军事援助,宣布墨西哥再也无法忍受帮派统治。一场持久战打响了。
要增长,更要安全
在美国介入的6年间,墨西哥仍然遭受了难言的损失。卡尔查多写道:“至本书出版,近10万人失踪,或惨遭杀害。”这只是保守的估算。有一位墨西哥记者认为,该国死亡人数为8万,失踪人数为3万。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数字已超过了美军在越战中承受的死亡。这是一场大屠杀,给墨西哥人留下了悲伤与麻木,也令美国公民意识到,以往那种短平快的过境狂欢可能致命。作为结果,厄尔巴索的居民再也不敢越过边界桥去往华雷斯了。
耐人寻味的是,仅6个月前,《经济学人》还把墨西哥列为拉丁美洲的第二大经济体,称其财政实力超过了巴西,在2013年将继续增长。另外,墨西哥的净人口出生率低于美国,贫困问题也在全民免费医疗和大量的移民汇款支持下得到缓和。外商投资同样达到了高峰,马自达、本田和奥迪都在兴建新的汽车工厂,时尚界也在墨西哥找到了新的归宿。
增长已经不是问题,安全和毒品才是墨西哥最大的隐忧。这个国家承受不了其警察和军队被集体收买而造成的信用破产,这种腐败的循环需要被打破。
看到卡尔查多在炼狱中搏斗,试图为自己的两个家园做些有益的事情,读者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本文开头舒尔茨的忠告。只有当美国人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墨西哥午夜”之后的黎明才会到来。这个邻居的健康发展,也是我们自己能够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
□美国《华盛顿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