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6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剔除网络“负能量”切勿矫枉过正

○银玉芝 《 青年参考 》( 2013年06月19日   03 版)

    有媒体近日刊文指出,互联网的发展,正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警惕网络“负能量”,理性看待网络空间。

    正如作者所言,警惕网络“负能量”有其必要性,但是,不能因此从根本上否定了网络的进步意义。这些年来,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世界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不仅如此,网络技术的进步还催生了很多新行业,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对中国而言,互联网还有效促进了言论自由和对官员的监督,成为纾解社会矛盾情绪的重要窗口。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出现也带来了不少焦虑和隐患。比如,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影响,对网络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的担心,对网络监督边界问题的忧虑……为此,一些地方近年来进行了网络立法,美其名曰规范,但重点却放在禁止上。类似的网络立法和常见的对网络的担心,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不难看出一些官员对网络的焦虑。其实无论出于哪个原因,都反映出不少官员对互联网的不适应。

    不适应并非官员独有,公众也有,不少家长对打击网络低俗之风的强烈呼吁,即是明证。不适应就立法,从规范管理的角度,并没有错,但立法往往变成禁止,就耐人寻味。网络“负能量”存在,但以禁止、干预的手段治理网络,显然是矫枉过正。这不仅是对网络自由的伤害,更是对公民表达权利的不尊重。

    互联网在中国其实也不新了,发展至今近二十年,官员的焦虑和不适应,有必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这样的焦虑任何一个国家的官员都有,但不同的是,我们这里,除了官员焦虑,公众对禁止人肉搜索、实名制等立法的反对声音更大。公众的焦虑,不亚于官员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出于对信息自由的担忧,本质上是对权利的焦虑。

    我们的网络的确需要治理。但必须深刻认识的是,网络上的一些问题不仅网络上有,现实中一直就有。网络通过技术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或者说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现实中有暴力有色情有不当言论,网络上当然也有。现实中有对官员的不满,网络上也有,只不过网络的开放和自由,让官员感受到切实的舆论压力。

    所以,如何面对网络,其实是如何面对真实的社会。如何规范网络,其实是如何治理社会。当然,这个世界上不少地方,在网络出现前,公民已经有了充分表达的可能,网络不过是换了个介质,言论自由并没有质的飞跃。但在中国,网络的开放性,让公众多了一个表达渠道,并呈爆发式释放。网络的出现,既让他们感受到网络的难以掌控,又让他们不得不面对大量的质疑和尖锐的言论,以至于他们要时时刻刻面对可能的监督,这或多或少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这或许才是部分官员们急不可耐要规范网络的根源。

    然而,开放性是网络的根本性质,如果把禁止作为规范网络的手段,显然是不可取的。毕竟,中国的网络不可能从国际互联网中割裂出来,网络秩序的建立,也绝非简单的禁止。事实上,中国社会今天的进步有互联网的功劳。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近二十年历史证明,负能量不足为惧,切不可矫枉过正。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

分享到:

 

剔除网络“负能量”切勿矫枉过正
政府公关
愚弄者自必愚
“卧底城管”别把城管形象“炒”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