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0部游记

作者 [美] 托尼·佩洛泰 编译 韦盖利 《 青年参考 》( 2013年05月22日   33 版)

    两千多年来,游记对我们接触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很多曾经鲜为人知的去处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闲暇时,你可以翻翻下面10本经典的著作,说不准就会被其中记载的异域风情所感染,离开自己的小小安乐窝并踏上旅途。

    1.希罗多德,《历史》(公元前440年)

    《奥德赛》经常被认为是第一本旅行主题读物。但是,按照今天的“旅行”概念,首位真正的“游记写手”应该是古希腊的希罗多德,他游历了地中海中东部的几乎所有区域,将所见所闻浓缩为《历史》这样一部不朽名作。

    该书对古埃及的生动描写,赋予了那一方土地神奇而迷人的形象,吸引更多冒险家前去探索。实际上,希罗多德不仅可以被称为“历史之父”,还是“文化旅游之父”,至少,他成功地让许多对外国本来不感兴趣的希腊人改变了想法。

    2.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公元13世纪)

    13世纪,威尼斯的马可·波罗远赴中国、波斯和印度。回到祖国后,他和两个兄弟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述遥远东方的风土人情,却因被认为“太过离奇”而迟迟未能成书。直到在一次海战后被热那亚人俘虏,情况才出现了转机——为了打发单调乏味的狱中时光,由他口述、狱友鲁斯提契洛(浪漫作家)执笔的《马可·波罗游记》终于诞生了。

    这本书中充满了对中国城市、风俗的观察,虽然多有夸大,但阻碍不了它风靡整个欧洲,并“规制”了西方人对神秘东方的看法。特别是中国,书中的描述让人们以为那里堆满财宝。

    3.劳伦斯·斯特恩,《穿越法国和意大利的伤感之旅》(1768)

    斯特恩创作这本自传体小说时,“欧洲大旅行”正成为时尚。富有的英国青年贵族前往巴黎、威尼斯、罗马、那不勒斯等文化名城接受“再教育”,跟随导游或家庭教师追寻古迹和文艺复兴的遗产。和一般的游学旅行指南有别,叙述者故意避开了竞技场或大教堂一类去处,而是选择去结交非同寻常的人,寻找“自然而真实”的经历。浪漫时代,人们把旅行视为自我发现的过程;即便是今天,“真正的旅行者”仍以体验生动的、独特的经历为自豪,而不是像大多数游客那样,只是简单地离开居所,走马观花般拍照。

    4.马克·吐温,《傻子出国记》(1869)

    镀金时代(马克·吐温倡导的概念)的作家们写了不少游记,但罕有精品。《傻子出国记》于此时面世,让同类作品失色。作为驻欧洲特约记者,吐温为《加利福尼亚报》写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专栏,后来,他把这些专栏文章整理结集,是为本书。     

    该书自贬式的幽默引起了广泛共鸣,作者对美国同胞的幼稚进行了讽刺,“绅士型的读者永远、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完美,除非出国。”“在巴黎,当我们用法语跟他们说话时,对方只是睁眼瞪着!我们从来没能让这些傻瓜听懂他们自己的语言。”直至今日,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游记之一,《傻子出国记》仍被很多追求阅读快感的爱好者们捧读。

    5.诺曼·道格拉斯,《危险诱惑之地》(1911)

    意大利的卡普里岛,在古罗马时代就因民风放浪而盛名远扬,到19世纪中叶,很多画家、作家从寒冷的北方慕名而来。有人甚至说,卡普里是继巴黎之后的又一个时尚之都。到20世纪,当地的名声由于《危险诱惑之地》传得更远,作者道格拉斯描述了逍遥自在的意大利南部生活,“那里盛行异教信仰、裸体和欢笑”,卡普里岛被他称为“忘忧药”。

    《危险诱惑之地》的书名源于《奥德赛》——在奥德修斯的历险中,妖娆的女妖引诱水手们,用具有魔力的声音导致船毁人亡。就算知道这样的典故,向往阳光的英国读者,因心目中的地中海风景和道格拉斯的幽默词句而迷醉书中的,亦不在少数。

    本书令卡普里岛在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步入黄金时代,迎来了很多背井离乡的投机客。它也令更多人视地中海沿岸为自由奔放之地,一波接一波地涌向亚平宁半岛。

    6.芙瑞雅·斯塔克,《刺客山谷》(1934)

    光荣的维多利亚时代催生了数量可观的女作家,斯塔克正是其中之一。《刺客山谷》描述了主人公穿越中东期间的奇闻轶事,重点之一是她造访阿拉姆特七大领主要塞遗址的经过,该遗址位于伊朗的厄尔布尔士山脉。

    这次旅行也令斯塔克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协会的第一名女性成员。在《巴格达速描》一章中,她写道:“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孤独地醒来,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感觉之一。……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如果你足够聪明又懂得旅行的艺术,就会让自己沿着不可知的溪流前进,接受上帝在精神层面赐予之物。”

    7.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1957)

    这本“稍有润色”的自传体小说,描述的是一群年轻人靠搭便车或乞讨的方式穿越美国。虽然出版社要求作者改变主角们的真名——凯鲁亚克变成了帕尔苔丝,书中的片段几乎照搬自真实情况,由此成为游记写作的典范。

    这部抒情诗般的作品令凯鲁亚克耗费了巨大的精力,正式出版前,他用一个帆布背包背着手稿,去哪里都不离身,因此被誉为冷战年代“反叛的时代偶像”,举手投足仿佛都流露出对惟命是从者的蔑视。时隔半个多世纪,主人公乘农用拖拉机飞驰过内布拉斯加的田野或洛基山脉的场景,仍然极富感染力。

    8.托尼·威勒和莫林·威勒,《便宜玩转亚洲》(1973)

    本书是自出版史上的里程碑。两位年轻人决定就自己的经历写一本实用旅行指南,以饭桌当办公桌,打印出了从德黑兰到雅加达这一路上最讨人喜欢的廉价旅馆和饭店的清单,钉成90页的小册子,每本卖1.8美元。他们的嗅觉是敏锐的:在第三世界,人们对旅费总是斤斤计较。一周之内,这本单薄的小册子就卖了1500份。后来,两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孤独星球”这个庞大的旅行读物帝国,出版关于全球各个国家的旅行书。他们的努力在很多国家引起了积极的连锁反应,包括给众多小旅馆老板带来了生财的机会。

    9.布鲁斯·查德温,《在巴塔哥尼亚》(1977)

    这部著作被誉为旅行写作在现代的重生。作为索斯比拍卖行的资深拍卖师,查德温学识渊博,《在巴塔哥尼亚》把个人经历(他儿时见过的一块兽皮)同该地区最离奇的历史片断交织在一起,全书充满诗意、新鲜活泼又简洁明快,在同类作品中是非常独特的。聚焦“被上帝遗忘”的偏远地区,而非大众关注的地方,也是本书吸引人的另一层特质。

    10.彼德·梅勒,《普罗旺斯一年》(1989)

    人到中年,梅勒决定逃离沉闷而呆滞的英国,到法国南部一个名叫梅纳的村庄修复一所农舍。《普罗旺斯一年》用轻松的语调描述了那段经历,记录了当地的种种故事。该书促使人们群起效仿,涌向乡下,寻找便宜的、需要修缮的老屋和甘醇的葡萄酒。

    因为欧盟宽松的法律、折价航班和巴黎到里昂之间的高速火车,在随后的岁月里,一度贫困的法国南部地区,从曼彻斯特、汉堡和斯德哥尔摩等地涌来的移民日增,俨然成了新兴中产阶级聚居区;当然也有反对者批评说,这个地区俨然“外国佬的资产阶级主题公园”。

    美国《史密森尼杂志》

分享到:

 

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0部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