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彭博社因“偷窥门”深陷信任危机

编译 穆康德 《 青年参考 》( 2013年05月22日   24 版)

    长期以来,彭博社记者一直利用彭博终端机上的私密数据,获取用户的活动情况。此事最近曝光后,彭博社陷入道德危机。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美联储在内的大客户纷纷向其质询。

    全球金融机构纷纷质询

    就在用户对数据隐私的保护意识增强之际,彭博社记者可访问某些用户数据的消息曝光了。此事给彭博社带来的风险是,监管严格的金融界可能疏远彭博社。

    对注重私密信息的华尔街来说,记者使用私密终端数据令人恐慌。美国一家银行的交易员称:“每个人现在都在试图了解记者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

    彭博社的大客户摩根大通正在与彭博社进行严肃对话。彭博社称,该消息披露后,它一直在与数百个客户取得联系。

    美联储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也是彭博社的客户。知情人士表示,彭博社员工获取了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美国前财政部长盖特纳等官员的信息。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正在调查此事。对有关伯南克和盖特纳的信息“遭偷窥”的说法,彭博社发言人拒绝确认。

    欧洲央行表示在“密切联系彭博社”,看其是否违反有关保密规定。与此同时,知情人士称,管理着全球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的中国央行,已着手调查与彭博社有关的潜在数据的保密问题。

    彭博社披露说,已对记者访问终端用户信息(例如,用户最后一次登录的时间、首次订阅的日期以及使用新闻或聊天功能的频率等)的权限进行了限制。从公司创立之初直至今年4月,该公司记者都可使用这类功能,以方便他们与客户会面。

    彭博社之所以“主动”披露这一情况,是因为它的大客户高盛集团的一项投诉。当一位记者在彭博电视(Bloomberg TV)中提到,记者会查看彭博客户何时登录终端以及使用过何种功能时,高盛的高管产生了警觉。

    知情人士透露,彭博社当时决定终止记者对此类数据的访问权限,然而直到高盛提出投诉,彭博社一直没有这样做。

    高盛担心,由于彭博社记者能查阅用户最近一次的登录时间、使用哪些功能,记者可就此判断某位高管是否离职或用户的工作重点发生何种变化。

    彭博新闻主编马修·温克勒5月13日进行道歉,“我们的记者不应该有权访问任何被视为专有的的数据”。彭博首席执行官丹尼尔·多克托洛夫5月10日也称这一做法不对。他说,彭博社在今年4月改变了政策,这样记者只能见到与客户所见相同的数据。多克托洛夫强调,记者看不到最敏感的数据,记者无法查阅交易、投资组合或消息数据,也无法查阅客户阅读什么新闻或跟踪哪种股票。

    “如果你认为今后再也不会发生这种事,那也太天真了!”

    此事凸显出,交易员严重依赖彭博社作为信息来源。该公司1982年正式成立,目标是为华尔街交易员聚合那些不透明且混乱的债市定价数据。

    从公司创立初,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现任纽约市长)就没有一间专属办公室,而是和其他员工坐在一起办公。10多年前,他从公司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中退出,但他植根于华尔街交易室的做法,已深深地积淀到公司的文化中。

    身为彭博终端机的用户,华尔街交易员迈克尔·德里斯科尔说,布隆伯格将交易室的文化和风气带到了彭博社。开放的文化,固然能激励新闻编辑部员工间相互协作,但这也会跟向华尔街销售信息服务的业务发生冲突。除了月使用费约为1800美元的彭博终端机,如果投资者希望保存6个月以上的邮件,还需向彭博社支付邮件存储费。曾为美国检察官的投资者休·卡尔弗豪斯透露,为保存旧邮件,众多金融公司向彭博社支付了不菲的费用。

    一种说法认为,彭博社的平台犹如有保安值守的社区,用户支付高昂费用,换取在这里交流想法和敏感的金融数据。在彭博平台上,用户间可发送即时信息和电子邮件。美国咨询公司“塔布集团”的创始人拉里·塔布说,“彭博平台的用户,都是些做出重大金融决策的人,而这些决策被认为属于机密。”

    目前尚不清楚此事会否给彭博终端机的销售带来负面影响。有分析师认为,彭博客户不会因此事而大量流失,因为“许多用户可以说已对彭博终端‘上瘾’了”。德里斯科尔说,这几乎是惟一能用的终端机了,“实在没得选了。”彭博的终端遍布全球的交易大厅、对冲基金办公室、法律事务所及央行,几乎在每个交易部门、每支对冲基金和每家央行中都扮演重要角色。

    “偷窥”事件凸显出彭博社面临的挑战。作为一家服务金融机构的信息服务企业,彭博社还从事新闻业。布隆伯格在1997年撰写的自传中称:“大多数新闻机构从不让记者与商业建立联系。在彭博社,二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无缝对接……我为我们在金钱与新闻间所保持的平衡感到自豪。”

    美国新闻学会执行董事汤姆·罗森斯蒂尔说,数字化时代让很多企业获得客户的数据,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你到底会如何处理从我那里获得的信息?”他说,“信任”是新闻机构的最终产品。如果对“自己是谁”这一问题非常透明,那就应该向读者阐明如何使用读者信息。

    哈佛大学媒体专业专家亚历克斯·琼斯称,“如果我是彭博终端机的客户,他们可能告诉我这是一个错误,今后不会再发生了。但是,如果你认为今后再也不会发生这种事,那也太天真了!”

    美国《棕榈滩时报》、英国《金融时报》

分享到:

 

彭博社因“偷窥门”深陷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