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互联网一年
没有网络的日子糟糕透顶
○作者 保罗·米勒 ○编译 温莎
《
青年参考
》(
2013年05月15日
39
版)
|
本文作者保罗·米勒 |
大约一年前,科技撰稿人保罗·米勒决心挣脱互联网的束缚,过一年断网的生活。然而,在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期”后,他的生活开始逐渐偏离最初的设想,没有网络的世界,糟糕的一面逐渐显现。
一年之后,他在感慨“我错了”的同时,总结道:“我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这种结果是我始料未及的,但值得庆幸的是,至少,我回来了。”
美妙的开端
2012年年初,26岁的我身心俱疲,忽然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踩着邮箱和网络信息洪流,不停原地空转的小仓鼠,我迫切想要逃离所谓的现代化生活。
12岁开始上网,14岁后互联网成了我生活的全部。10年中,我从报童变成了网页设计师,再到如今的科技撰稿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一个永远在线、时刻关注网络世界的人,我对除此之外的自己和生活一无所知。在一片混沌中,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或许,“真正的生活”正在浏览器的另一端等着我。
我计划辞掉工作,拔掉网线,读书、写作,好好享受我来之不易的休闲时光。以骄傲的姿态,来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年危机。我信心满满地想要找到“真实”的保罗,远离网络的喧嚣,实现自我升华。
2012年4月30日,晚上11点59分,我拔掉网线,关掉WiFi,把智能手机换成了“傻瓜”电话。那时的感觉棒极了,一种自由的快感萦绕着我。在球场外结识的新朋友听了我的计划后,鼓励我要好好利用这一年,做到“驻足闻花香”。
开始时一切棒极了,我也确实闻到了“花香”,生活中充满惊喜。与朋友见面、扔飞盘、骑车旅行、阅读希腊文学。我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但我写完了一半的小说,在那段时间里,我的创作量前所未有地丰富,且自那以后再没有超越过。
我还在不经意间,轻松减掉了15磅体重(约合6.8公斤),买了一些新衣服,不断有人说我看上去是那么神清气爽;我的头脑不再混乱,注意力也因此更加持久,我逐渐能静下心来读一些艰难晦涩的小说;没有了智能手机,我不得不走出家门,接触真实的朋友,在真实的社交场合与别人交谈。
尽管有点无聊寂寞,我还是发现了生活中可喜的变化。我在8月时曾写道:“正是因为无聊和缺乏刺激,我才会静下心来,做一下真正想做的事情,比如,写作和花时间陪伴朋友。”姐姐也直言她更喜欢现在的我,因为我不再一边玩电脑一边与她交谈,变得更关心她了。
总之,在头几个月里,我最初的设想似乎是正确的。互联网隐藏了真实的我,而现在,我已经拔掉了插头,找到了希望。一切都意味着美妙的开端。
糟糕的一面逐渐显现
我的生活还有一点非常大的变化,就是重新使用传统邮件。每当看到邮箱里塞满了读者来信时,我就有说不出的开心,这是电子贺卡永远无法给予的感受。但使我充满负罪感的是,我从未回过信。
再之后,连去邮局这件事,在我看来都像是一份工作,收信成了我的负担,我甚至有些厌恶了。这导致的结果是,累积了一周的信件像以前一天几百封电邮那样将我压倒。
类似的情况开始逐渐出现,当新鲜感褪去后,我摒弃了刚刚养成的好习惯。像有网络时一样,读一本好书都需要动力,出门和朋友去闲逛也要很大的勇气。我发觉自己并没有把无聊转化为学习和创造力,而是被动和逃避社交。
我不再经常骑自行车了,飞盘上也开始落灰,很长时间我都不和朋友出去一次。沙发成了我最爱的地方,我时常把脚翘到咖啡桌上,边听有声图书,边打电子游戏,然而思想却在游离,心不在焉地想着什么,又或者什么也没想。
离开互联网后,真正的问题也开始出现,那就是:在我的生活中,很难找到人了。要知道,在网络时代,发电邮总比打电话更简单;发短信、发微信、视频聊天总比登门造访更容易。
有时我会在家宅上好几天,手机一直关着,没人能联系上我。对此,我的父母很担心,他们饱受我是否还活着的困扰,经常派姐姐来我的公寓。而这些担忧,在有网络时是不存在的,通过社交网络,让别人知道我还活着是很容易的事,我可以随时与他们交流。
多年来,每个星期我都会和外地的好哥们通电话,但这一年他去了中国,我们也失去了联系。而我在纽约最好的朋友,也因为我没能坚持住断网时的社交计划,消失在了他忙碌的工作里。
当前几个月远离网络的轻松感成为习惯,生活便变得平淡无奇,糟糕的一面也开始显现。
至少,我回来了
一年前,我认为互联网在“腐蚀我的灵魂”,我离开了它。在原本的计划里,我要寻找”真实”的保罗,触摸”真实“的世界。现在的我本应向你们讲述,在离开网络后,我的生活是如何自如。
然而,我错了,尝试的结果是我始料未及的。不是说生活在离开互联网后没有改变,而是“真实的世界”早已变了模样。
现在的我,再也不会去看那些关于互联网让我们变得孤独、变得愚蠢或又孤独又愚蠢的文章、帖子和书籍了。在此之前,我总是想通过这些,了解互联网究竟“对我做了什么”,并予以回击。但切身的体验告诉我,互联网已经不是个人诉求了,它已成为社会的产物,同人群融为一体。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互联网的存在。
而在这一年中,我学到的大部分东西,都与上不上网没有太大关系。我实在没必要非得离开网络一年,才能意识到姐姐对我之前敷衍态度的不满。
我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并不能归咎于互联网或者其他不利因素。离开互联网之前,我的优先级同样是:家人、朋友、工作和学习。我不确定重回互联网后,能否继续坚持这一点,老实讲,我很怀疑。但至少我知道错不在互联网。我清楚是谁的责任,而谁又能解决它们。
以后,可能我依然会碰到各种各样来自互联网的问题,我也会再次把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被分散精力或点开错误的链接。我也不再有那么充裕的时间来阅读、反思和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幻小说。但至少,我回来了。
□theverge.com
大约一年前,科技撰稿人保罗·米勒决心挣脱互联网的束缚,过一年断网的生活。然而,在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期”后,他的生活开始逐渐偏离最初的设想,没有网络的世界,糟糕的一面逐渐显现。
一年之后,他在感慨“我错了”的同时,总结道:“我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这种结果是我始料未及的,但值得庆幸的是,至少,我回来了。”
美妙的开端
2012年年初,26岁的我身心俱疲,忽然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踩着邮箱和网络信息洪流,不停原地空转的小仓鼠,我迫切想要逃离所谓的现代化生活。
12岁开始上网,14岁后互联网成了我生活的全部。10年中,我从报童变成了网页设计师,再到如今的科技撰稿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一个永远在线、时刻关注网络世界的人,我对除此之外的自己和生活一无所知。在一片混沌中,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或许,“真正的生活”正在浏览器的另一端等着我。
我计划辞掉工作,拔掉网线,读书、写作,好好享受我来之不易的休闲时光。以骄傲的姿态,来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年危机。我信心满满地想要找到“真实”的保罗,远离网络的喧嚣,实现自我升华。
2012年4月30日,晚上11点59分,我拔掉网线,关掉WiFi,把智能手机换成了“傻瓜”电话。那时的感觉棒极了,一种自由的快感萦绕着我。在球场外结识的新朋友听了我的计划后,鼓励我要好好利用这一年,做到“驻足闻花香”。
开始时一切棒极了,我也确实闻到了“花香”,生活中充满惊喜。与朋友见面、扔飞盘、骑车旅行、阅读希腊文学。我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但我写完了一半的小说,在那段时间里,我的创作量前所未有地丰富,且自那以后再没有超越过。
我还在不经意间,轻松减掉了15磅体重(约合6.8公斤),买了一些新衣服,不断有人说我看上去是那么神清气爽;我的头脑不再混乱,注意力也因此更加持久,我逐渐能静下心来读一些艰难晦涩的小说;没有了智能手机,我不得不走出家门,接触真实的朋友,在真实的社交场合与别人交谈。
尽管有点无聊寂寞,我还是发现了生活中可喜的变化。我在8月时曾写道:“正是因为无聊和缺乏刺激,我才会静下心来,做一下真正想做的事情,比如,写作和花时间陪伴朋友。”姐姐也直言她更喜欢现在的我,因为我不再一边玩电脑一边与她交谈,变得更关心她了。
总之,在头几个月里,我最初的设想似乎是正确的。互联网隐藏了真实的我,而现在,我已经拔掉了插头,找到了希望。一切都意味着美妙的开端。
糟糕的一面逐渐显现
我的生活还有一点非常大的变化,就是重新使用传统邮件。每当看到邮箱里塞满了读者来信时,我就有说不出的开心,这是电子贺卡永远无法给予的感受。但使我充满负罪感的是,我从未回过信。
再之后,连去邮局这件事,在我看来都像是一份工作,收信成了我的负担,我甚至有些厌恶了。这导致的结果是,累积了一周的信件像以前一天几百封电邮那样将我压倒。
类似的情况开始逐渐出现,当新鲜感褪去后,我摒弃了刚刚养成的好习惯。像有网络时一样,读一本好书都需要动力,出门和朋友去闲逛也要很大的勇气。我发觉自己并没有把无聊转化为学习和创造力,而是被动和逃避社交。
我不再经常骑自行车了,飞盘上也开始落灰,很长时间我都不和朋友出去一次。沙发成了我最爱的地方,我时常把脚翘到咖啡桌上,边听有声图书,边打电子游戏,然而思想却在游离,心不在焉地想着什么,又或者什么也没想。
离开互联网后,真正的问题也开始出现,那就是:在我的生活中,很难找到人了。要知道,在网络时代,发电邮总比打电话更简单;发短信、发微信、视频聊天总比登门造访更容易。
有时我会在家宅上好几天,手机一直关着,没人能联系上我。对此,我的父母很担心,他们饱受我是否还活着的困扰,经常派姐姐来我的公寓。而这些担忧,在有网络时是不存在的,通过社交网络,让别人知道我还活着是很容易的事,我可以随时与他们交流。
多年来,每个星期我都会和外地的好哥们通电话,但这一年他去了中国,我们也失去了联系。而我在纽约最好的朋友,也因为我没能坚持住断网时的社交计划,消失在了他忙碌的工作里。
当前几个月远离网络的轻松感成为习惯,生活便变得平淡无奇,糟糕的一面也开始显现。
至少,我回来了
一年前,我认为互联网在“腐蚀我的灵魂”,我离开了它。在原本的计划里,我要寻找”真实”的保罗,触摸”真实“的世界。现在的我本应向你们讲述,在离开网络后,我的生活是如何自如。
然而,我错了,尝试的结果是我始料未及的。不是说生活在离开互联网后没有改变,而是“真实的世界”早已变了模样。
现在的我,再也不会去看那些关于互联网让我们变得孤独、变得愚蠢或又孤独又愚蠢的文章、帖子和书籍了。在此之前,我总是想通过这些,了解互联网究竟“对我做了什么”,并予以回击。但切身的体验告诉我,互联网已经不是个人诉求了,它已成为社会的产物,同人群融为一体。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互联网的存在。
而在这一年中,我学到的大部分东西,都与上不上网没有太大关系。我实在没必要非得离开网络一年,才能意识到姐姐对我之前敷衍态度的不满。
我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并不能归咎于互联网或者其他不利因素。离开互联网之前,我的优先级同样是:家人、朋友、工作和学习。我不确定重回互联网后,能否继续坚持这一点,老实讲,我很怀疑。但至少我知道错不在互联网。我清楚是谁的责任,而谁又能解决它们。
以后,可能我依然会碰到各种各样来自互联网的问题,我也会再次把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被分散精力或点开错误的链接。我也不再有那么充裕的时间来阅读、反思和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幻小说。但至少,我回来了。
□thever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