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任大使拉佐夫:
学中文是“义务”,当大使是“命运”
《
青年参考
》(
2013年05月01日
11
版)
|
拉佐夫 图片来源 CFP |
在担任驻华大使8年后,谢尔盖·拉佐夫即将赴意大利上任。这位大使在任的8年,正是中俄关系平稳发展的关键阶段。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拉佐夫与中国的缘分要从1971年进入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时说起。他是新大使杰尼索夫的师兄,两人都是在大学中开始学习中文,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拉佐夫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up close”节目采访时说,70年代的苏联在他现在看来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社会,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外语由学校指定,并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学习中文成了他的“义务”。当时的中国还在“文化大革命”中,中苏关系也很紧张,学习中文俨然不是最有前途的选项。“但我是一个服从命令的人,祖国认为我应该学习中文,那么我就去学习中文。”拉佐夫笑着说,“但是此后,我从未后悔过。”
事实确实如此,拉佐夫的生活和事业一直围绕着中国。他认为命运的这个安排“很美妙”。
1974年拉佐夫首次来到中国时还是名学生。一到中国他就懵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感情很复杂”。在到中国之前,他已经学习了4年的中文。但真正来到这里,他才发现自己的中文远远不够用,而且学校教的中文根本用不上。“我完全听不懂电视节目。”拉佐夫说。尽管如此,毕业后他还是进入苏联外交部工作,并在随后的4年里直接接触与中国相关的业务。
拉佐夫说,70年代的中国和他担任大使的近8年里看到的中国形成了一种对照。
他回忆起70年代的中国,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贫困。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北京的市民很慌张,纷纷抱着最值钱的东西跑到大街上来,“这时就可以看到中国国民生活得多么贫苦。”
然而,在担任驻华大使的几年中,他目睹了中国的飞速发展和进步。
拉佐夫到过中国很多地方,对于四川九寨沟和贵州黄果树瀑布情有独钟。他感慨不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发展,一些中小城市也在迅速扩张。
在拉佐夫看来,载人飞船的升空,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都显示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但是每次当他向中国同僚赞扬中国取得的成就时,中国外交官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提起中国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拉佐夫笑着评论,中国外交官有着“批判性的工作风格”。
回顾自己任期内中俄关系的发展,拉佐夫认为,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模式——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相互平等、相互信任、互利互惠等一系列原则构成了这种新型大国间关系的基础。他说:“中俄关系堪称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范例,我呼吁其他国家也提倡发展类似中俄关系的模式。”
在担任驻华大使8年后,谢尔盖·拉佐夫即将赴意大利上任。这位大使在任的8年,正是中俄关系平稳发展的关键阶段。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拉佐夫与中国的缘分要从1971年进入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时说起。他是新大使杰尼索夫的师兄,两人都是在大学中开始学习中文,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拉佐夫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up close”节目采访时说,70年代的苏联在他现在看来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社会,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外语由学校指定,并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学习中文成了他的“义务”。当时的中国还在“文化大革命”中,中苏关系也很紧张,学习中文俨然不是最有前途的选项。“但我是一个服从命令的人,祖国认为我应该学习中文,那么我就去学习中文。”拉佐夫笑着说,“但是此后,我从未后悔过。”
事实确实如此,拉佐夫的生活和事业一直围绕着中国。他认为命运的这个安排“很美妙”。
1974年拉佐夫首次来到中国时还是名学生。一到中国他就懵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感情很复杂”。在到中国之前,他已经学习了4年的中文。但真正来到这里,他才发现自己的中文远远不够用,而且学校教的中文根本用不上。“我完全听不懂电视节目。”拉佐夫说。尽管如此,毕业后他还是进入苏联外交部工作,并在随后的4年里直接接触与中国相关的业务。
拉佐夫说,70年代的中国和他担任大使的近8年里看到的中国形成了一种对照。
他回忆起70年代的中国,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贫困。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北京的市民很慌张,纷纷抱着最值钱的东西跑到大街上来,“这时就可以看到中国国民生活得多么贫苦。”
然而,在担任驻华大使的几年中,他目睹了中国的飞速发展和进步。
拉佐夫到过中国很多地方,对于四川九寨沟和贵州黄果树瀑布情有独钟。他感慨不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发展,一些中小城市也在迅速扩张。
在拉佐夫看来,载人飞船的升空,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都显示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但是每次当他向中国同僚赞扬中国取得的成就时,中国外交官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提起中国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拉佐夫笑着评论,中国外交官有着“批判性的工作风格”。
回顾自己任期内中俄关系的发展,拉佐夫认为,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模式——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相互平等、相互信任、互利互惠等一系列原则构成了这种新型大国间关系的基础。他说:“中俄关系堪称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范例,我呼吁其他国家也提倡发展类似中俄关系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