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5月0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为何苏世民奖学金设在中国?

作者 Evan Osnos 译者 黄义务 《 青年参考 》( 2013年05月01日   26 版)

    “记住,你是一名英国人,所以才有幸获得人生的第一个奖。”塞西尔·罗兹曾这样说。这位钻石大亨、英国殖民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于1902年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牛津奖学金,让世界上部分最优秀的年轻人,接受英国教育。

    最近,黑石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苏世民宣布了一项大型奖学金,称灵感来自罗兹的捐赠。不过,该奖学金提供的是在中国,而非美国学习的机会(详见本报4月25日A27版《美国大亨在华设3亿美元奖学金》)。他希望,增进对中国这个正崛起超级大国的了解,有助于减少美国人对本国地位变化的日益焦虑。

    该项目每年将招收200名学生,在清华大学专为其设立的新学院,攻读一年英语硕士项目。苏世民从个人约65亿美元财富中拿出1亿美元,另外两亿美元从对华投资巨大的蓝筹公司筹集。

    在中国观察人士中,这个消息引起了轰动,他们提出了若干问题:这会激励中国富豪更多的捐赠吗?这个项目何时会扩大到包括非洲申请者?一年的学习能对中国了解多少?

    苏世民在人民大会堂宣布奖学金消息之前,我在北京对其进行了专访。以下是谈话记录,略有编辑:

    《纽约客》:这个主意是怎么来的?

    苏世民:实际上,这个构想是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提出的。之前清华经管学院举行了一次会议,那是在2010年,我想是10月份,正值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他们想要做些与国际学生有关的事情,并问我有无兴趣帮忙?

    当时金融危机余波未了,我手头有很多事要处理,无暇理会其他事。

    接着,到了第二年,他的办公室给我打电话,说清华大学代表团即将访美。后来,我在家里接待了他们,并请他们吃晚餐。但我与整件事情无关,我想我只是好客的东道主。

    后来,可以说,我们把这事放一边了,直到清华大学换校长,陈吉宁校长接手此事,联系到我,我当时人在巴黎。陈教授说,他对这事是认真的,问我可否和他会面?他来到我在巴黎的办公室,我们见面了,谈了很多细节,我当时想,怎样才能真正吸引最优秀学生,即所谓“精英中的精英”。

    我相信,随着中国成为头号智力国家,加上我的全球经验,以及世界前进的方式,我们可以吸引下一代人,把他们带到中国。但这样做,我们必须完成一些真正特殊的事。

    首先,我们必须要有实体设施。住在中国的人都知道,从气候、交通及各种摩擦来讲,北京这个地方真的“居不易”。如果我们只是把人招来,然后放到某个地方,那他们住3个月都有麻烦——更不用说更久了。所以,我说,我们必须营造对非中国学生友好和熟悉的环境。

    第二点,让他们跟教授们在中国走几趟,我想这很重要。

    第三点,我想给每位学生在其感兴趣的领域,分配指导老师。比如,如果是学法律的,你要给他们找来北京最大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去那个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们见面,了解中国法律如何运作。

    我想,另外一件关键的事,是不要让学生承担费用。换言之,一切都是有人替他们“埋单”。这样也会减少摩擦。

    第五点,我想,读一年好于两年。原因在于,清华不是牛津。这只是一种补充教学,不是替代。我还想,必须用英语教学,因为我不是找学中文专业的人。

    有一样事很触动我,就是我看到外界对中国的负面态度越来越严重。金融危机时,欧洲经济增长降至零甚至更差——什么都跌,美国就业复苏也很慢。同时,在中国,他们不停增长,达到每年增长9%的程度。西方遭受重创,从创造就业的角度讲,至今没有恢复元气。

    我相信,这种情况会在西方引起遇挫感,然后导致怨气,接着引发贸易问题,最终是军事冲突。如果中国继续以两三倍于所谓发达国家的速度增长,20年内,照此趋势下去,他们会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上升为头号经济体。

    我们今天在这些遇挫领域看到的问题,今后会大得多。在我看来,到某个时候,发生真正糟糕事情的可能性会大增。我们必须设法阻止或改善这种情况。

    我想,通过这个项目,可以培养理解中国的那类人。当他们回去时,回到日常生活中——看到中国发生的,可以向他们的选区、行业和他们的世界解释。同时,他们可以告诉中国人,在某些方面做得过头了。

    《纽约客》:最近两次美国大选,对中国的批评之声不少,批评中国进入了美国政治竞选主流。

    苏世民:这是自然而然的事。看看美国历史,“一无所知党”是反移民的(编者注:这是一个秘密的反移民组织,惟恐过多人移民到美国)。这无关乎你做什么,处于什么阶级。这是人类处境的一部分。如果你知道事情迟早是要来的,你的任务就是为此做一些事,而不是坐视不理。这是我现在做奖学金的基础。

    《纽约客》:您什么时候第一次到的中国?

    苏世民:1990年,那太令人难忘了。当时,他们还很少有汽车。我记得从机场坐车进城,5分钟里看不到一辆车。我带上了前妻和两个孩子。当时为什么来中国,原因我记不清了。中国是属于那种我觉得重要的且不可不去的地方之一。

    《纽约客》:那时候,金融业的人有没有预感中国会变成什么?

    苏世民:绝对没有。那是一个自行车世界,那时中国没有什么真正重要的。我的一个朋友刚在北京开了中国俱乐部,我们去那里吃饭,里面没有一个顾客!只有我们一家人。黑石集团从1992年派人到中国工作,结果基本上已失败告终。

    那些赚大钱的人,从1992、1993年开始投资,当时中国放开其金融机构,你买进任何一支,就能有高达11%的增长。所以,真正赚大钱是在2001年到2005年这个很短的时期。

    《纽约客》:您有无注意到从何时开始美国人对中国的敌意越来越严重?

    苏世民:是的。那是我们宣布中国政府投资美国公司的股票后。那时敌意还不普遍,只是小范围,但叫得响。这些敌意没有事实根据,这令人很吃惊。一些人的指责完全是不对的,他们说中国政府要控制美国公司。后来我们被告知,中国人不是有投票权的股东,没有控制权,没有董事,中国人也不关心这些。

    但这些指责变本加厉,那时我才意识到,这事跟金融领域无关,而是涉及更深层。对我来说,美国的确存在对中国顽固的、真正的愤怒。这值得注意。

    《纽约客》:您还在筹钱。中国人会捐赠吗?

    苏世民:是的,我们期待有这种事。我想,在美国之外的许多国家,捐赠不是一种传统,美国在这方面与众不同。但在中国有对大学的捐赠。所以,我实际上对此还是挺乐观的。

    《纽约客》:我读到文章,说您对中国经济表示乐观。

    苏世民:最近一季度的中国增长数字是7.7%,这让外界十分担心中国,仿佛增长率不到7.9%就是全球灾难似的。我对中国有信心。

    《纽约客》:您试图扭转美中关系下降趋势?

    苏世民:没错。事实是,当人们身份地位发生变化时,他们甚至不会意识到思维也在变化。

    美国《纽约客》杂志

分享到:

 

为何苏世民奖学金设在中国?
国际奢侈品牌在中国的“肮脏小秘密”